花木兰被骂了(花木兰被骂真不冤)

刘亦菲实惨。

本来,和迪士尼合作是天大的好事。

没想到等电影准备上映,首映式都做了,却赶上疫情再三推迟。

后来迪士尼等不及,直接宣布在北美、欧洲、日本等地流媒体上线。

花木兰被骂了(花木兰被骂真不冤)(1)

气得法国某影院经理怒砸广告牌

好不容易等到国内终于定档,土味的海报设计又被嘲笑一波。

上映之后呢?

更惨,票房口碑双失败。

电影被吐槽的最多的是,不尊重中国文化,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但,这还不是最关键的失分点。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

在女权崛起的背景下,最政治正确的迪士尼,是怎么把最具女性力量的故事搞砸的——

花木兰

Mulan

花木兰被骂了(花木兰被骂真不冤)(2)

这一版的花木兰,以1998版动画为蓝本改编而成。

加了新角色和打戏,同时也删减了动画版的一些东西,比如歌舞,木须龙。

但故事的内核不变——

一个少女成长为女英雄的故事。

花木兰从小天赋异禀,身手矫健,古灵精怪。

帮老爹赶鸡进窝,搞得全小区(就是一个土楼)鸡飞狗跳,打翻了祠堂的贡品,踩烂雕像,闹得人仰马翻。

花木兰被骂了(花木兰被骂真不冤)(3)

眼看鸡飞到屋顶,也不死心,照样跟着爬上去。

突然脚下一滑,也能快速反应用手上棍子借力屋檐,稳稳当当完美落地。

帅气。

花木兰被骂了(花木兰被骂真不冤)(4)

她自己倒是乐在其中。

但,她越是这样,父母越担心:

这不是女孩子应该有的样子。

故事冲突,从这里开始显现:

木兰,是一个活在时代观念外壳中的女孩。

就像她们最流行的打扮一样。

手腕、脚、腰,一一打结,裙子一圈圈围住她。

头发紧紧绑好,层层堆叠在头上;脸上抹白粉,贴花黄,描青眉,涂朱唇。

这是“女孩子该有的样子”。

却不是她的样子。

花木兰被骂了(花木兰被骂真不冤)(5)

花木兰被骂了(花木兰被骂真不冤)(6)

即便到了后来,北方柔然进攻中原,皇帝下令征兵,每家都得出一个人。

花家没儿子,父亲年老还残疾,去了必死无疑。

木兰只能替父从军。

终于可以放开手脚,施展她的才能?

不。

扮成男人的她,再次披上了另一层外壳。

花木兰被骂了(花木兰被骂真不冤)(7)

木兰的成长,需要打破这两层壳。

她既不是一个安于现状,被婚姻和生育决定价值的女孩。

也不是一个伪装的强势男人。

花木兰必须以真面目示人,以女性的形象被世人认可,是这个故事的终极内核。

不新鲜,但没毛病。

只要把故事讲好了,意思传达到位了,怎么都不至于口碑扑街。

但,主创偏不。

他们凭实力教会了大家两个中国成语:

盲人摸象,画蛇添足。

为了更贴近史实,他们特意做了一番改动。

但从成片来看,为贴合中国文化做的努力,就是个笑话。

服化道最直观。

连刘亦菲的颜值都被拉低几个档次的妆容,对饰演媒婆的郑佩佩老师来说更是灾难。

你能信这是媒婆?

明明比巩俐饰演的巫婆更像巫婆。

花木兰被骂了(花木兰被骂真不冤)(8)

花木兰的父亲,下巴刮得干干净净,一点胡渣都没有。

虽然古代人也修面,但确定不是太监才不要胡子吗?

花木兰被骂了(花木兰被骂真不冤)(9)

士兵们训练的方法竟然是双手平伸,提着两桶水爬山。

看来迪士尼比我们还相信“少林功夫好啊,真是好”。

花木兰被骂了(花木兰被骂真不冤)(10)

花木兰被骂了(花木兰被骂真不冤)(11)

对中国皇室贵族的描绘就更离谱了。

这不分前朝后庭的皇宫,妃子们在随处遛弯,跟大臣打成一片,丝毫不避讳。

皇帝更是孔武有力,一副比武将还能打的样子。

好好的皇宫不待,非得出去和反派比武,强行表演空手接箭的逆天技能。

花木兰被骂了(花木兰被骂真不冤)(12)

花木兰被骂了(花木兰被骂真不冤)(13)

凡此种种。

这些典型西式东方臆想问题,其实由来已久。

真人版《花木兰》以动画版为框架,尽管有改编,还是没改掉其动画基因。

不单单是视觉上不对味。

更大的问题,在于其叙事逻辑上的不对味。

比如,这场见媒婆的戏。

木兰到嫁人的年纪,还是改不了她的野性。

木兰见媒婆之前,精心打扮一番,所谓“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必须吐槽一下,就连刘亦菲都hold不住这个妆容)。

花木兰被骂了(花木兰被骂真不冤)(14)

席间,媒婆教导木兰姐妹礼仪。

一只蜘蛛悄悄爬到桌子上,木兰知道姐姐害怕蜘蛛,就用茶壶压住了蜘蛛。

花木兰被骂了(花木兰被骂真不冤)(15)

可媒婆以为木兰又在调皮,强制她移开茶壶。

茶壶一移开,蜘蛛跑出来,姐姐吓得大叫,惊掉媒婆一脚踹翻桌子,茶壶碗盖齐飞,小姐嬷嬷共逃。

花木兰被骂了(花木兰被骂真不冤)(16)

木兰摘下发簪,接下茶杯,脚一伸,兜住茶壶。

谁知一束头发落下,让她失去平衡。

噼里啪啦,茶壶茶杯摔的稀碎。

花木兰被骂了(花木兰被骂真不冤)(17)

人物的动作和反应都是动画式的。

以夸张情节制造笑点,动画版尚且能让孩童一笑。

但放在成年人观看的真人版里,只有放大的尴尬。

可见真人版的垮塌早就注定——

它来源自布满天坑的动画版。

动画版《花木兰》虽然豆瓣上有7.8分,但里面的东方刻板印象比真人版更甚。

比如,花木兰家的宗祠。

在花园里一个小凉亭内,里面供奉着祖宗的……墓碑。

对,不是牌位,是墓碑,大理石纯手工刻印,既没案桌,也没贡品。也难怪祖宗们派不出一个好的守护神。

花木兰被骂了(花木兰被骂真不冤)(18)

皇帝的形象。

长髯垂腹,仙风道骨,再加一身廉价黄衣,冠冕上又没有垂珠,就像抓鬼的道士。

花木兰被骂了(花木兰被骂真不冤)(19)

媒婆跟个选秀的嬷嬷一样,女孩子们打扮得花枝招展,等待嬷嬷的召唤。

西方对东方神秘猎奇式的幻想,在外国观众看来也许还是个卖点。

但在本国观众眼中,这是无知,可笑,荒谬。

也就是说,对中国文化的刻板印象压根就没改过来。

最大的问题不是这,而是电影还是按照动画和童话的逻辑来拍。

低幼的故事逻辑,才是这部电影的致命伤。

动画里,帝国最大危机——匈奴人的进攻。

木兰小队在雪山遭遇匈奴人的埋伏,寡不敌众。

木兰用火箭炮轰塌雪山上的积雪,造成雪崩,把匈奴人的军队全部歼灭,只留下匈奴人的首领和几个亲信部下。

但,这6个人非但没有撤退,反而决定孤军进入京城,抓到皇帝逼迫他投降。

花木兰被骂了(花木兰被骂真不冤)(20)

6个人到帝国都城进行斩首行动是什么概念?

稍微有点现实常识都不敢这么写。

但这是动画,而且是童话。

它天然有低幼,不顾逻辑的豁免权,就像你不会跟小孩讲道理一样。

于是,动画版的《花木兰》牵连无数人的国战,就一场定了胜负。而让花木兰成为拯救世界的英雄,也就打败那6个人就足够了。

花木兰被骂了(花木兰被骂真不冤)(21)

动画版《花木兰》用其他方式来掩盖欠缺现实逻辑的故事。

比如,歌舞。

尽管歌舞在国内并不讨喜,但迪士尼公主电影还真就少不了歌舞。

在简单故事中,它需要歌舞来填充,把情绪推上去,感染观众。

花木兰被骂了(花木兰被骂真不冤)(22)

U1S1,Reflection这首歌好听

比如,讨喜的角色。

迪士尼公主电影里讨喜的吉祥物,比如《冰雪奇缘》里的雪宝负责卖萌;木须龙就负责插科打诨,搞笑。

花木兰被骂了(花木兰被骂真不冤)(23)

但,真人版《花木兰》不仅抛弃了这些,还把所有缺点都继承了。

特别是,它还是以童话的逻辑来描摹成人世界。

就像神通广大的女巫。

妄想和柔然王合作,建立一个承认女性力量的国度。

然而柔然王就当她是一条狗,她也明白自己就是柔然王的奴隶。

花木兰被骂了(花木兰被骂真不冤)(24)

本来,她想让木兰加入自己,但被拒绝。

在皇宫被木兰感动,带着她找到被绑架的皇帝,最后甚至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拯救木兰。

花木兰被骂了(花木兰被骂真不冤)(25)

先不论那么厉害的女巫为什么就不能用其他方法救木兰。

看看她的行事逻辑。

发现没?

这就是一个误入歧途的坏孩子,幡然醒悟,最后帮助了别人的故事。

她是老师教育孩子的绝佳案例,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

但,其中人性的复杂和挣扎,完全没有。

现实,是有太多尽人事也不能改变的无奈。

但童话,是努力就会有回报,敢做就能成功的扁平世界。

木兰拯救军队就是这样。

柔然军利用女巫召来的鹰群,把中原军队逼成一团,再用投石机发射燃烧的石弹,一砸一个准,中原军只能坐以待毙。

木兰看见柔然身后大山的积雪,想到了一个方法。

花木兰被骂了(花木兰被骂真不冤)(26)

注意一下木兰、柔然军队、雪山之间的距离

绕到敌后,逼柔然军投石雪山,引发雪崩。

先不说,两军之间没一个人发现木兰的行动。

按照正常速度,木兰就算能绕到敌军身后,所花费的时间早就够中原军团灭好几次了。

但,没关系,电影就是玩弄时间的魔法,童话就是无视现实的世界。

木兰没有经过一点困难,就绕到敌军身后,完成了拯救我军的奇迹。

花木兰被骂了(花木兰被骂真不冤)(27)

镜头一切,就完成了时间的魔法

然而,少了动画童话可以不太顾忌现实的豁免权,《花木兰》就显得极其幼稚。

在这样的电影里,演员的表演也变得僵硬,缺少魅力。

花木兰的高光时刻,太缺感染力。

前因是她被女巫差点打死,意识到自己必须以真面目战斗。

骑马赶去战场,脱去护腕、坏掉的盔甲、拔下发簪,露出长发。

花木兰被骂了(花木兰被骂真不冤)(28)

帅是帅,也就剩下帅了。

因为这个时刻并不是非她不可。也就是说,此时的战场形式,并没有显示出,一定要她去拯救的危急时刻。

别说被“天仙”标签困住的刘亦菲,巩皇也救不了。

她是里面除刘亦菲外最多戏份,最有发挥的角色了吧。

只能板着脸做苦大仇深状,自我牺牲的戏份因为逻辑欠缺,加上悲惨的音乐也感染不了人。

巩皇只能一脸生无可恋死去。

花木兰被骂了(花木兰被骂真不冤)(29)

《花木兰》不仅是因为不了解中国文化而失败,而是它从表层到内核全面失衡。

有文化背景也未必能把木兰拍好。

2009年上映的赵薇版《花木兰》,6.2分。

木兰替父从军,历经十二年战争,成长为英勇善战的将军。和当朝王子相爱,但王子为了平息战争,只能与敌方公主联姻。

木兰回乡,同去的友人早已死去,父亲年老,最后独立柳树下,只能目送爱人离去,下场可说凄凉。

把重点放在战争,家国,中规中矩。

花木兰被骂了(花木兰被骂真不冤)(30)

木兰的故事太有魅力,她在男权社会穿越千年,留下替父从军的英雄背影。

所有改编故事都关注,这样一个奇女子经历战争洗礼,失去了多少,成长了多少。

但原诗却更在意木兰并未失去的。

那十二年战争,看不见木兰,只有“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惨烈。

回来之后,木兰又生动起来。

她画好女妆,出门吓伙伴一把,然后俏皮如少女问一句: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这是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女的故事。

花木兰被骂了(花木兰被骂真不冤)(31)

编辑:熊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