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禁毒日请记住他们(国际禁毒日危险)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记者 兰楠
今天是第35个“6·26”国际禁毒日。
提起毒品,很多人都觉得,毒品离我们很遥远,但真相是:披着伪装的毒品就悄悄潜伏在我们身边。它可能是火锅里让你上瘾的“调味剂”,也可能是朋友递过来的“饮料”,甚至是某款网红减肥产品。
走上吸毒之路的原因有很多种,有人因为好奇,有人因为挫折,有人因为诱惑。有父母贩毒,子女从小耳濡目染的;有妻子患病,丈夫用毒品为她减轻痛苦的;有为帮助子女戒毒,自己以身试毒,坠入深渊的……毒品离我们有多近?川观新闻邀请到了四川司法行政戒毒系统的戒毒民警们,用真实案例来解答这个问题。
案例1:
“爱人”的“温柔陷阱”
戒毒人员小陶长期生活在传统、严格的教育方式下,这反而刺激她的好奇心和叛逆心。18岁她便离开了家,不再回到父母的身边。漂泊3年后,一位让小陶心动的男人走进生命中,她决定要跟这个男人拥有一个自己的小家。
殊不知,这个给她温暖的男人是一个利用女性分销毒品的小头目。他利用温柔的假象骗取女性信任,用无微不至的照顾让女性深陷感情的陷阱,再利用嫉妒、猜疑等手段不断诱惑这些女性疏远自己的朋友和家人,小陶仅是他诱捕的猎物之一。
那段时间,等待、烟酒、毒品……成为小陶生命的全部,理智和良知,曾让她一次次尝试过逃脱,但又因爱的执念一次次回这个男人身边。为此小陶患上了重度抑郁,多次尝试自杀。
强制隔离戒毒的初期,小陶心理状态依然非常差,她说:“我就是一滩烂泥,不值得被爱。”戒毒所为其做了近20次心理咨询,小陶通过重新建构自己的故事,寻找故事后的积极能量,重新诠释生命的意义,最终,她的身心基本恢复到了正常状态。
案例2:
愚昧的“投毒”
戒毒民警为戒毒人员开展心理咨询(省戒毒管理局供图)
还有一个更让人痛心的案例——是来自于家人的愚昧“投毒”。李先生的妻子罹患重病,看着爱人在病床上痛不欲生的样子,他心如刀割,整天以泪洗面。
偶然听说毒品可以减轻妻子的病痛,李某便花费巨资,想方设法买来毒品让其吸食,结果非但没有减轻痛苦,反而让妻子染上毒瘾,遭遇病痛和毒品的双重折磨,在痛苦的漩涡中无法自拔、苦苦挣扎。
像这样“危险”的亲密关系还有很多。戒毒人员小佳,父母都是“瘾君子”。小学三年级她就目睹父亲毒瘾发作的样子,也看见过母亲和朋友关在家里“吞云吐雾”。“就想知道吸毒后究竟是个什么感觉。”出于好奇,初中时小佳趁母亲出门,拿出“工具”学了起来。
后来父母因贩毒被捕入狱,小佳更是沉迷毒海不可自拔。仅19岁的小佳就因为吸毒出现了严重的幻听幻视、自伤自残,最后被强制隔离戒毒。但即便如此,在戒毒所她给父母写信时,依然不忘鼓励父母在监狱努力改造。
案例3:
“奋不顾身”的母爱
戒毒民警与戒毒人员一起绘画(省戒毒管理局供图)
戒毒人员瑶瑶从小在家人的关心呵护下长大,对社会阴暗面毫无辨别力。有一次,瑶瑶参加高中同学聚会,一个好姐妹端给她一杯“果汁”,请她尝一尝。当晚,瑶瑶失眠了,焦躁不安,这才意识到“果汁”另有玄机——原来果汁里掺杂了第三代新型毒品“蓝精灵”。从此,瑶瑶性情大变,整天跟好姐妹去酒吧玩乐,一次又一次找父母要钱。
父母一番追问,才知道瑶瑶吸毒。父母震怒之下,将瑶瑶关进房间,希望她远离毒品和毒友圈,将毒瘾戒掉。可毒瘾发作的瑶瑶在房间里不停哭喊着告诉父母:“毒瘾是戒不掉的,如果不信,你就试试。不然,就别说风凉话!”
看着女儿这么难受,瑶瑶母亲心如刀割。听到女儿的话,她脑子里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以身试毒,然后戒掉,为女儿做示范。就这样,瑶瑶母亲瞒着丈夫,开始一点点吸毒,很快就染上了毒瘾。毒品的危害性远远超出想象,瑶瑶母亲绝望地发现,自己的做法是无知和愚昧的。
最终,瑶瑶母亲主动报警,举报自己和女儿吸食毒品成瘾,被强制隔离戒毒两年。戒毒所内,母女俩被分在两个大队进行戒治康复,每天生活变得既规律又充实,民警还以亲情教育为突破口,定期安排两人见面相互鼓励,现在她们慢慢找回自我,逐渐戒掉了毒瘾。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