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整首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今天是中秋节我首先祝大家中秋节快乐中秋节是中华民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它源于上古的天象崇拜也就是对月亮的崇拜,在上古时期有一些部落把月亮作为他们部落的图腾,所以有一种节日叫祭月节,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整首诗?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整首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整首诗

今天是中秋节我首先祝大家中秋节快乐!中秋节是中华民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它源于上古的天象崇拜也就是对月亮的崇拜,在上古时期有一些部落把月亮作为他们部落的图腾,所以有一种节日叫祭月节。

原来的祭月节是在秋分的那一天,后来由于农历的演变逐渐地把祭月节定在了农历的八月十五,因为八月十五月亮正圆。其实不仅是中秋节,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一开始都是源于天象崇拜或者数字崇拜,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节日最后都逐渐地构建了一种社会意义。

我们现在的中秋节主要是祈求亲人的团圆、向往生活的美好,中国古代有很多描写中秋的诗词,就词而言写的最有名的、最好的当属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首词可以说是中秋节的代言词,南宋文人胡仔读了这首词后说;“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意思是苏东坡这首词一出来,其他的中秋词都不值一提,中秋节只要这一首词就够了。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共赏这首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苏轼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但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苏轼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苏轼的这首词写得实在是太漂亮,我们来看看这首词写的什么意思,这首词一起笔……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我们现在看月亮一点想象都没有了,我们对自然现象和对社会现象缺乏惊奇感。而苏轼一看到中秋的月亮便突发奇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的想象力极端的丰富。还有一点苏轼的这首词其实是受了李白的影响,李白有一首诗叫《把酒问月》。

《把酒问月》中有两句“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的语气很平缓。而苏轼问的特别地奇绝、投入。苏轼对自然现象有一种惊奇感,想象力很丰富。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提问了却没有得到答案,接着他又问了第二个问题……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由于第一个问题没有得到答案于是他又想到天上的宫阙今天是什么年呢?此时人间是丙辰中秋,那天上又是什么年呢?苏轼连问了两个问题都没有答案,所以就有了下面几句……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琼楼玉宇”是传说中仙人的住所,如同美玉做成的楼阁。指仙家楼台或月中宫殿。后形容精美华丽的建筑物。

苏轼说;“我想去天上搞个明白。”但是马上一转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苏轼说;“我有点怕,我怕天上太高了,我怕天上太冷了、太孤单、太清冷。”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苏轼说;“我还是在人间好好待着吧,还是人间最温暖。”

“起舞弄清影”这一句有不同的理解,这句依旧受了李白的影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出来,李白有一首诗叫《月下独酌》。《月下独酌》中有“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的佳句。

这首词在手法上是一气贯注又层层转折,这首词既向往天国的超脱;而又执着于人间的温暖。苏轼向往超脱人世的烦恼,同时他又执着于人间的温暖。这首词的上阙是写望月的层层幻想,这首词的下阕……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我们前面说了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时写的,他当时独在异乡身边没有亲人,而到了中秋又不能和亲人团聚所以他心里很苦闷,因为中秋本来就是团聚的日子,而月亮又代表团圆。而苏轼现在又是一个人所以他本不想看月亮,可月亮偏偏与他作对。

苏轼说;“今夜的月光真是见鬼了,我走到哪里它就照到哪里。我转过头月光转着弯来照我;我低下头月光又从底下来照我。我本不想看可月亮老是照我,照的我没有了睡意。”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苏轼说;“月亮啊,我与你前世无仇,今世无恨。我现在不能团圆,而你偏偏圆了。专门和我作对。”

他是在埋怨月亮,要是我们一般人就会越想越痛苦。而苏轼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够很快的从痛苦之中解脱出来,他开始安慰自己……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说;“所有的人都有悲欢离合,月亮从来都是阴晴圆缺。这个世界上没有总是美好的事情,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这三句告诉我们人不可能总是团圆,月亮也不可能总是圆满。不是我一个人痛苦,所有的人其实都有各自的烦恼。我们痛苦的时候总是感觉到所有的人都快乐,只有我自己一个人痛苦其实不是这样。

我们说苏轼豪放他固然有豪放的一面,但苏轼最大的特点、最大的优点就是超脱、旷达。我们应该学习这一点,懂得自我解脱,从痛苦之中跳出来。最后两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就是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就是突破空间的阻碍。只要我们长命百岁,我们就可以天涯共此时。

这两句他既怀念他的弟弟,同时又拓展到了天下的人,这首词是苏轼天才的结晶。他写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亲人深沉的思念;对天国的幻想;对人间的热爱。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苏轼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

另一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既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词作上阙问天反映执著人生;词作下阙问月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景交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这首词的意境、语言等皆美到极致,情感基调跌宕起伏,尤其是虚象的表现对后世的影响更是深远。如此奇绝的作品怎能不受人敬仰,这首词能够传唱千年而不衰亦是理所应当。

致此中秋佳节我也兴之所至,口占一首与大家共勉……

良夜谁起舞,遥知月中仙。

中秋好佳日,月满人团圆。

最后再次祝大家;中秋齐欢乐,阖家共团圆!

本篇内容,如有遗漏处,请多海涵!

本篇内容,如有不详处,请多指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