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三十而立(什么是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是立志,不是立业“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般人记这句话,把第一句漏了,上来就是三十而立,接着就把三十而立的立,解成立业其实,这个立是立志十五岁有志于学,三十岁才把这志向立住了,立稳了我们问问自己,三十岁的时候,志有定向,立住了吗?,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怎么理解三十而立?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怎么理解三十而立(什么是三十而立)

怎么理解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是立志,不是立业。“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般人记这句话,把第一句漏了,上来就是三十而立,接着就把三十而立的立,解成立业。其实,这个立是立志。十五岁有志于学,三十岁才把这志向立住了,立稳了。我们问问自己,三十岁的时候,志有定向,立住了吗?

【先生曰:“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存心者,心有未尽也。知天,如知州、知县之知,是自己分上事,已与天为一;事天,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须是恭敬奉承,然后能无失,尚与天为二,此便是圣贤之别。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动了,只去修身以俟命;见得穷通寿夭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事天虽与天为二,已自见得个天在面前;俟命便是未曾见面,在此等候相似,此便是初学立心之始,有个困勉的意在。今却倒做了,所以使学者无下手处。”】

王阳明说:“性是心的本体,天是性的本原,尽心就是尽性。”

对这句话的理解,又得回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尽心尽性,就是率性而为,生知安行者,率性而为,就合乎天理人心。学知利行的呢,就要去修,去教。

“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这话,又是《中庸》里的,只有至诚之人,才能尽其性,才能通晓天地造化繁育万物之道。因为天地本身,就是至诚无息的。

知天的知,不是简单的知道而已,而是知县、知州的知,一个知县,全县的事都是他的职责;一个知州,全州的事都是他的职责。一个知天的人,以天下为己任,与天合二为一,所以知天,就是天人合一。

事天呢,就像子之事父,臣之事君,必须恭敬奉承,然后才能没有过失,然而终究是和天分离为二。这就是圣人与贤者的区别。

王阳明这里引用了《中庸》的话,但后面天人合一的说法又别有发明。我们有必要在这里学习一下《中庸》原文: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下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三矣!”

赞,就是助,赞助。至诚之人,自己能尽心尽性,率性而为,也能让别人发挥出来,也能让万事万物都发挥出来。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他有领导力,能成就自己,也能成就他人。成就人,成就万事万物,那是天地之事,因为天地化育万物。他也能成就人和事物,就是厚德载物,那他就参与赞助了天地的工作了。天地的工作他都能做,那他就于天地并列为三了。

哪个“三”呢?就是天、地、人,三者。

天人合一,也可以说是天人并列,也可以说是天、地、人三合一,这种境界。

王阳明接着说:“夭寿不二,夭,是夭折;寿是长寿。夭寿不二,就是叫人一心一意,不要三心二意,不要因为处境的顺逆,寿命的长短,就改变自己的志向、心意、计划和功课,而要时刻修养自身,以待天命。只要理解了处境顺逆、寿命长短,都是命中注定,我也就不必为此动心。”

修身俟命,很多人不能理解,总想改变命运。实际上,“改变命运”,是个伪命题,因为命运是最终的结果,改变了,就不是命运了。就像算命,也是个伪命题,说算到了灾,还能避开,能避开那还叫命吗?理解这个道理,就算你要改变命运,也得理解“接受命运,才能改变命运。”接受,不动心,我该怎么做还怎么做,我不改变自己的志向,不改变自己向善的心,再去接受命运给我安排的下一站。如果下一站是死亡,我也接受,这就是“夭寿不二”。

夭寿不二,修身以俟。我们是用分别用因果观和命运观来看问题。斯宾格勒说“因果与命运相对,就像时间和空间相对。因果律只涉及某事发生的经过,而不涉及他的时间。在康德看来,因果关系无所谓过去,无所谓未来。”我们用因果观来要求自己的行为,修身,是一个过程。但是,我们没有“结果导向”的观念,结果是命运,命运来之,我则安之,来什么我都接着。

王阳明接着说:“‘事天’者,虽然和天分离为二,但是,他已经看见天道在前面,他去事奉他。‘俟命’呢,等待命运安排,还没有看见天道,好像在等待自己与天道相见,这便是初学者立心的开始,有一个困知勉行,勉励自己去做的意思在。如果要把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的次序倒过来,要初学者就去生知安行,他做不来。”

就像读者读到上面这两段,如果理解了,去做,就是学知利行。如果不理解,但是不因为自己的不理解而怀疑,而尽力照老师说的去做,就是困知勉行。从困知勉行,走向学知利行,最后走向生知安行。就像孔子说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一般人记这句话,把第一句漏了,上来就是三十而立,接着就把三十而立的立,解成立家立业,经济独立,事业树立。其实,这个立,是立志的立。十五岁有志于学,三十岁才把这志向立住了,立稳了。我们问问自己,三十岁的时候,志有定向,立住了吗?大多数人都没立住。但经济独立,大多数人都立住了。这一理解错,就把孔子这句话的教益全丢掉了。

孔子从十五岁到三十岁,就是困知勉行。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就像王阳明说的,是“事天”,已然看见天道,并且走向“知天”了。这是学知利行阶段。

最后,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到了七十岁,终于生知安行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