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之间该不该选择结婚(面对哭泣的父母)
在中国,大多数同性恋群体及家庭仍然是社会中的“异己”,年轻的同性恋者生活得也并不容易,除了被催婚、被怀疑有“病”之外,他们更面临着向父母出柜( 出柜:指公开性取向、性别认同)的压力。
2017年,某app对同性群体进行了数据统计和估算得出一个结果:
同性恋人群占世界总人口的5%,我国一共有近7500万同性恋者,其中20%对家人出柜过,50%是半出柜状态,还有30%的人群完全没有出柜。
面对父母对待同性恋的态度,同龄恋群体将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
年轻的同性恋者与父母的相处模式是怎样的?
他们有着怎样的婚恋价值观?
这次,我们采访了4位年轻的同性恋朋友,分享他们向父母出柜的经历以及对待出柜的态度。希望阅读这篇文章的你,能从中收获一些多角度的思考。
1、
“出柜这3年,我妈的眼泪都流干了。”
小欧 女 28岁 平面设计
2016年4月,小欧写了一封信从上海寄到徐州的家里,信里她写道:“这几年我一直睡不安稳,梦里都是你们为我的事伤心,发愁,这次我决定直面问题。你们是我最亲近的家人,我可以告诉陌生人的事情,当然也可以告诉你们:其实我到现在也没交往过男朋友的原因,是因为我喜欢的是女孩子……”
原本以为这封出柜信可以结束她长达二十几年的折磨,没想到却引发了新的“战祸”。
父母收到信的第二天就飞到上海,以死相逼把小欧带回了徐州。
在徐州的家里,她被软禁起来,妈妈藏起了她的身份证,决定带她去看心理医生,爸爸整日唉声叹气,担心她患有艾滋病。
她解释过,抗争过,最后却发现在对待她是同性恋的这件事上,父母的歧视和偏见,根本不需要理性。
2016年在家待了几个月后,小欧想办法“逃”回了上海,虽然不用再直面爸妈的痛苦,但三年以来,每次电话里妈妈都会一个劲地哭。
爸爸给她转发《女儿不孝顺不如养条狗》这样的稿子,说她是“变态、异类”,“家里的耻辱”,小欧一度想一死了之。
她说:“小时候,爸妈间的矛盾虽然很多,但对我的疼爱一分不少,出柜后我才发现,父母的爱,原来是有条件的,因为我是个Lesbian,他们不再像从前那样爱我了。”
2、
“出柜失败后,我决定形婚。”
大强 男 26岁 餐饮店主理人
“我是gay,21岁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过得并不容易,直到21岁那年跟妈妈出柜,我才发现,当一个gay的母亲,其实更不容易。”
21岁还没大学毕业,大强就在电话里跟妈妈出柜了。
他跟妈妈说自己喜欢男生,电话那头一阵难捱的沉默后,妈妈哭了,泣不成声地问他:“你这样,我和你爸怎么办?”
那一瞬间,大强想到很多事,他从小跟父亲不和,小时候都是妈妈送他去上学,冬天里走了几里路去给他送钱,他酒精中毒躺在医院,醒来发现只有妈妈陪在旁边……平生第一次,大强痛骂自己是个混蛋。
出柜失败后,他再也不愿去伤害妈妈,他开始演戏。在此后妈妈一次次小心翼翼的试探下,大强装作自己开始喜欢女孩,并且装得越来越像。
今年,大强找到一个愿意形婚(形婚:形式婚姻,就是一男一女达成婚姻关系,但只有形式,无实质内容,又称“互助婚姻”)的女同性恋者,他告诉家里他决定结婚,但这个“善意的谎言”显然没办法轻易让父母相信——他们不同意他找外省的女孩。
在现实因素下,大强还需要家里的资金支持,才能维持他目前主理的餐饮店。
大强说:“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算形婚,也并不容易,但我只有这条路。”
3、
“年纪轻轻就出柜的行为更像弱智。”
康康 男 22岁 策划
“爸妈含辛茹苦几十年把你养大,现在正是准备开始享福的时候了,你又要这样去摧垮他们的世界?我做不到。”这是康康在表明自己目前没有出柜计划时说的话。
22岁的康康,已经用了七年的时间,让父母做好他会晚结婚,且不要小孩的思想准备。
康康目前在重庆一家自媒体公司工作,他对自己的人生很有规划:30岁之前,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事业上;30岁之后,找个愿意“形婚”的女孩结婚。
读大学的时候,康康也思考过向父母出柜这件事。
——把男朋友直接带回家,告诉妈妈这是自己喜欢的男孩,听着好像很酷。
但随后他明白:很多gay都打着——“自我,beyourself”的口号出柜了,但你的人生怎么过,不是跟别人说出来就能过的。
康康最后还说:“80%的gay出柜时间都在17、18岁,那时候他们年轻气盛,把自己当勇士。但是真的开始生活的人,大多数都藏得好好的,因为亲身体验到了生活的辛苦,才知道珍惜家庭的peace。那些年纪轻轻就出柜的人,更像弱智。”
4、
“我说我喜欢女孩,我妈居然只是笑了笑?”
BOOK 女 24岁 自由职业
相比于其他同性恋群体针对向父母出柜的挣扎和压力,BOOK的亲身经历绝对让人羡慕不已。
BOOK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BOOK从小是在妈妈和外婆身边长大的。妈妈是幼儿园老师,外婆是个心态乐观的“老小孩”,她们无论什么事都尊重BOOK,支持BOOK。
BOOK从小就爱把头发剃得光光的,穿男生爱穿的衣服,性格也跟男孩一样,身边的亲戚朋友让她“淑女”一点,妈妈还会帮她说话——“没事,她喜欢怎样就怎样,她觉得舒服就好。”
谈起妈妈,BOOK满脸骄傲,她跟妈妈的关系更像朋友,妈妈会跟BOOK一起喝酒聊心事,而BOOK纹身、抽烟、泡吧……各种其他长辈眼里的“坏事”,妈妈全都知道。
BOOK说,在没有找到稳定的伴侣之前,她不会正式向妈妈出柜,因为这样会让妈妈担心。
但是母女俩在BOOK的性取向上有一种温暖的默契。
有一次,BOOK发了一个跟女生合照很亲密的朋友圈,妈妈在一旁看到了问她是谁,BOOK说:“是我女朋友啊”,妈妈就笑笑什么也没说;
现在妈妈带BOOK出去逛街,都会直接去潮牌男装专柜,BOOK穿上衣服后,妈妈还会夸她的同时又打击她:“你比街上那些男孩儿帅多了,就是矮了点。”
在不够宽容和不够平等的社会环境下,出柜,仿佛成了如今最考验亲情的一件事。
虎扑上曾有个帖子讲的是大龄未婚的女孩被一个叔叔催婚,但叔叔的女儿也没有结婚。
叔叔在对女孩进行全方位的价值观灌输教育后,女孩问叔叔:“如果你的女儿不结婚是因为她爱的是同性,你会怎么做?”
叔叔立马说这肯定是不行的,他会立刻想办法让女儿找男人结婚生子。
曾经新闻报导记者采访一位大叔,问他“如果你的儿子是同志,你能接受吗?”大叔立刻说:“整死不得同意,我把他打死还差不多。”
在人性最深处,爱与被爱都是最真实的渴望。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渴望,不分性别,也不分种族。
我们这个社会所缺乏的,或许不仅仅是对同志群体的尊重,还有最基本的了解。
过去,同性恋很长一段时间被视为精神疾病,并通过电击与药物疗法来进行“治疗”。但是逾35年的客观、严谨的科学研究表明:同性恋本身和精神障碍并无直接的关联。
1973年,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将同性恋从疾病手册中删除,两年后,美国心理协会通过决议,支持了这一做法。
2001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也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名单中剔除,以此表明——性倾向本身不是病。
2017年,上海一同性恋亲友会的志愿者,也是一位妈妈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自己的儿子已经在美国和一个男孩登记结婚。
她参与这个同性恋亲友会,是希望表现出一种姿态,让社会上能够看到同性恋人群,知道这些孩子们并不是病态,更不是赶时髦。
从父母的角度来说,大多数父母之所以很难接受孩子出柜,是因为他们会在乎你的成长、婚姻、以及人生往后的种种问题。
他们会敏感,惶惑,害怕你在这个社会因此受到种种的歧视和阻碍,往后人生的路更孤单,更难走。
或许对于同性恋群体来说,最好走的路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让父母不再担心自己会老无所依,有优秀的社交关系让他们不再忧虑自己会被人唾弃。
请相信,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不会因为你的性取向而不爱你。
(图源网络)
参考资料:
万门·胡心怡·成长必修课之自我接纳
PFLAG China官网
奇葩说·该不该向父母出柜
往期好文推荐:
舔狗、屌丝、直男癌……我国男青年不该被这样污名化
为什么我身边的人追星后都不正常了?
为什么我不建议你跟着APP学英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