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脱贫攻坚奔小康(新春走基层庆阳特色惹人)

§ 新华网 (2017年1月21日)《农家门匾上的脱贫心声》,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庆阳脱贫攻坚奔小康?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庆阳脱贫攻坚奔小康(新春走基层庆阳特色惹人)

庆阳脱贫攻坚奔小康

2017年春节,中省媒体全面聚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新气象、新变化,陇东报社、庆阳广播电视台结合“新春走基层”主题宣传活动,围绕市委市政府解决人民群众利益关切的决策部署和措施成效、各级党委政府深入一线开展走访慰问和送温暖活动、春节期间市场繁荣和欣欣向荣的生动景象、春运期间工作人员辛勤服务和旅客文明出行的良好风尚、各县区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等选题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深度报道,挖掘出了一大批百姓身边的精彩故事,全面展示了在新一届市委班子坚强领导下全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景象,营造出了全市上下欢乐喜庆、平安祥和、共度佳节的浓浓年味。

§ 新华网 (2017年1月21日)

《农家门匾上的脱贫心声》

■新华社记者梁军

寒冬腊月,收获后的黄土塬裸露着肚腹。日上三竿时分,太阳射出光芒,村民周兴智家的门楼像涂了一层金,门匾上“贵在自立”4个字熠熠生辉。

记者近日前往甘肃庆阳合水县老城镇牧家沟村采访,走进周兴智的家。添茶倒水、夹炭生火,周兴智、余惠玲两口陪记者来到北房的火炉边拉起家常。

甘肃庆阳是革命老区,这里地处黄土高原,山川两分明。

45岁的余惠玲至今还记得刚嫁到这里的贫苦日子。早些年,她种过玉米,剪过冥纸,到集市卖过鞭炮,“天干气燥,玉米产量低,一年到头挣不了个啥钱”。

后来,她和丈夫去内蒙古拉料,原以为这样就走出了大山,没想到公公婆婆害了场重病,在那边的电石厂没打几年工,奔波了一遭又回到了老庄。

10年前,镇政府帮助投资盖大棚,周兴智买来竹竿子一拱,盖上一层棚膜,亲手搭了两个大棚,一年毛收入赚个五六千元。干部们听说周兴智家用水困难,还主动帮忙联络项目,在他家门口打了一口小电井。

7年前,周兴智听说川区铺了柏油路,就从山上搬了下来,在309国道旁盖了7间屋舍,家里添置了海尔牌电冰箱,还有两台摩托车和电动车。家里种的西瓜、辣椒、黄瓜,前一天采摘好,放在冰箱冷藏,第二天就骑车卖给了菜贩子。

“水泥棚不耐用,来年换个钢架棚,苗子育得早、投产早。”周兴智捻掉了烟头,弹了弹裤腿上的烟灰,咧开嘴笑了。“如今日子渐渐宽松了,比种庄稼强。”

在这座小镇,把日子越过越有劲的,远不只周兴智一家。

尽管已经农闲,老城镇庙庄村村民贾笃军还是起了个大早,给牲口撒了一把糠,就早早来到自己的果园,收拾地里的树条子、烂叶子,一早上忙个没停。

听贾笃军介绍,自家这8亩苹果树是“盛果园”,产量高的时候每亩地能产2000斤苹果,自己就是靠种苹果去年摘了穷帽子。

贾笃军说,大约5年前,他的苹果树连续3年遭到冰雹侵袭,不仅果子被打得稀烂,连树叶子都没剩,眼看树保不住了,他索性跑去陕北打工。但身在外地,仍心系果园。他2016年重返老家。

贾笃军说,促使他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有三,一是家乡的路通了,果商们都来上门收果子,二是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来结对帮扶,大力支持当地苹果种植,三是全村正在推广使用防雹网,鸡年开春他家的苹果树也就有了防雹网的保护。

“赶开春必须要把地腾净,尽早给树上肥打药,不然容易得病虫害。”贾笃军一边拾掇着地里的烂叶子,一边说。

记者从老城镇副镇长李庆鹏口中得知,随着近些年精准扶贫开展,一大批农村老大难得以解决。基层干部如今想得更多的是怎么培养贫困户自力更生的精气神,把脱贫志气扶起来,让群众自己撸起袖子加油干。

记者连日在庆阳多地走访发现,时值春节临近,不论贫困户还是脱贫户都没闲着,过去农民“蹲墙根晒太阳”的现象少了,“等靠要”来混饱肚子的风气得到扭转,人们借着扶贫东风积极找出路、谋发展,在勤劳耕耘中品尝着生活的甜。□ (合水县委外宣办协助采访)

═════════════════════════

§ 中央电视台CCTV-7 (2017年1月23日)

《农田餐桌——农耕正宁》

本期节目重点向观众推出了正宁苹果、正宁紫苏等正宁特色农产品。节目对正宁苹果生长环境、含糖量和采摘销售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从紫苏的历史记载、种植、收获和由紫苏做成的特色食品——油糕、荏果子等各各角度进行了报道,充分展现了正宁绿色农产品的魅力。

节目播出后,正宁广大群众纷纷通过微信、微博地进行转发,正宁县榆林子农资合作社负责人任勇激动的说:“我第一时间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了这个节目,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正宁、了解正宁特色农产品。”□ (正宁县委外宣办协助拍摄)

═════════════════════════

§ 中央电视台CCTV-13 (2017年2月3日)

《背着香包闯世界》

让民族文化产品走向世界。这对于大半辈子生活在窑洞里的农村妇女左焕茸来说,换在几年前,怎么也不会想到。但是现在,她竟然背着祖辈传下来的香包,走出国门闯世界,而且凭着香包制作让自己和全村人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春节这几天,甘肃庆阳南佐村村民左焕茸家热闹起来,村民们扭起秧歌庆祝他们最新的产品销往了迪拜。

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镇南佐村村民左焕茸:这是个25米的丝绸之路历史长卷,它上面有从夏周一直到咱们社会主义就是的这一代,是给我们一带一路的指示,他给了我们发展的机遇,我和我们绣娘带着非常激动的心情,一针一线就是把这一副一步一步地绣完。为什么要绣这个:

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镇南佐村村民左焕茸:倡导的一带一路给我们带来了机遇,我们做梦也没想到我们窑洞里传承下来的香包技术,能让那么多外国人都喜欢。

左焕茸的家很气派,院门口挂着好几块大牌子,这里现在不仅是南佐村香包刺绣中心、展示中心,还是培训中心。村里村外的许多农村妇女都在这里学习香包刺绣技术,不仅是传统手工刺绣,还有两台织绣机器在工业化批量生产。

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镇南佐村村民左焕茸:你的这些基本上都销到哪儿去?都在国内?

国内就是陕西、青海、银川,一年就挣个五六十万块钱。

左焕茸说,以前她一直靠种地、干零活、摆个小摊过日子,一年下来全家也就几百块钱的收入,直到十年前的一天,她突然发现,香包可能会给她的生活带来改变。

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镇南佐村村民左焕茸:有一天就在桐树街那个口口上,看见什社的一个老太太就是挑上一个杆杆上做老鼠,老鼠就像这么大一个就能卖到两块钱,我自己一亮,我说哎呀我做这个可能比他做的还好一点,于是我就回来做了个六七天的时间,做了些小老鼠、十二相,拿上去九点摆开,到十一点我就把我做的那些七天(做的)全部卖掉了,卖了三百几十块钱。

从此以后,左焕茸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香包的设计和刺绣上,一个人做不过来,她就开始发动村里和周边地区留守在家的妇女一起干,自己还专门跑外接单。

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镇南佐村村民左焕茸:这是我没做香包之前就住在这个地坑院,第三年我就上去了,上去在那个上面,盖了北面这五间房,后面就是卖一年香包盖一面,卖一年香包盖一面,这个四合院就是做了四五年就盖起来了。

从窑洞到平房再到现在的二层楼,十几年来,左焕茸靠香包挣来的钱也从4000块、7000块到每年几万块增长。特别是最近四年,她每年卖香包的收入都达到了五六十万块钱。更让她没想到的是她还带着香包走出黄土高坡走向全国,走向了世界。

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镇南佐村村民左焕茸:去了一个欧洲那边,还有新西兰、迪拜、埃及。

左焕茸说,这几年发展得快,关键是精准扶贫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政策传到了南佐村,给香包工艺带来机遇,当地政府扶持她成立起公司,带动起全村大多数留守妇女都干起了香包制作。

刘喜娥也是南佐村的香包高手,她最早和左焕茸一起做香包,现在,左焕茸主外接单,刘喜娥主内带领大家干活,成了左焕茸的好帮手。

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镇南佐村村民刘喜娥:发展到现在我一年就是我一个人做下来就是个七八万。

这是南佐村村民田巧兰的家,这个还住在震裂了的窑洞中,几年前连绣香包的线都买不起的特困户,年前刚刚盖起了新的大瓦房。自从精准扶贫的政策实施以后,当地政府给了田巧兰家5万块的无息贷款,田巧兰的丈夫和孩子在外做生意,田巧兰在家绣香包,一家人终于有能力盖新房,也有能力发展了。而这,也是左焕茸和村集体最想看到的。现在,南佐村140多户的留守妇女除了接公司的订单,还自己卖香包,仅这一项,人均年收入就在两三万块钱。

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镇南佐村党支部书记李社琴:尤其是那些残疾的没有技术的妇女,通过我们香包公司的带动和技术上的培训,现在都有了自己的职业,收入相当可观。

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镇南佐村村民左焕茸: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想把我这个手艺再传给很多的农村妇女

正文

前几天,左焕茸背着她新设计的中国工艺国际范儿香包去了埃及,销路不错,而邻村在白俄罗斯办起了香包销售公司的消息更让她看到了广阔的市场,一带一路60多个国家,左焕茸把她的梦想绣在了25米长卷上,寄托在了全村妇女2017年的巧手上。□ (庆阳电视台协助拍摄)

═════════════════════════

§ 国际在线(2017年1月31日)

《庆阳本土艺术家迎新春:用作品引领人们精神回归》

2017年新春佳节之际,甘肃庆阳本土艺术家倾情创作,用优秀的作品引领人们精神回归。

庆阳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也是红色摇篮,深厚的黄土孕育了丰富的华夏文明,千百年来,诗歌、书法、绘画、戏曲等艺术早已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中,完备成熟的农业文明也曾极大的促进过艺术的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本土文化也曾一度被流行淹没,但是近年来,一批优秀的本土艺术家,扎根黄土,将远古文明的气息与当代精神结合起来,用优秀的作品带领人们回归故乡精神家园,也使外部世界通过这些艺术密码,深入的了解庆阳。

春节之际,许多外地游子回到庆阳,无数家庭团聚,但真正使人们精神回归的,除了传统年俗、亲情乡情,便是黄土地所孕育的文化。正如庆阳市退休老干部、作家王钊林在《话说地气》一文中写到的:

“陇东的黄土高塬,其风光自然少不了那平畴沃野。但他的神奇奥秘并不在平畴沃野上,而是在那千沟万壑里……在那些黄土褶皱深处,沟泉水就那样日夜自唱自叹着流淌,山花们就那样经年自开自落着生长,雉兔们就那样历岁自生自灭着存活。沟里人家,早出晚归,春种秋收,暖窑热炕,养儿育女,生息繁衍,绵绵瓜瓞。由此,那沟壑便有了灵性。哪里埋藏着沧桑历史,演绎着生命循环,展示着宇宙正道。他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是上苍赐给陇东人的圣方,是陇东人赖以生存的家园,也是游子乡愁魂牵梦绕的寄托之地!”□

═════════════════════════

§ 和讯网(2017年1月18日)

《真情服务 春暖行程:庆阳机场春运“暖行”之一》

“春运”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温馨的辞藻,意味着回家团圆,而对于机场人来说是最为繁忙的时刻。春运期间,为落实“真情服务”精神,结合“人民航空为人民,真情服务暖人心”的宗旨。庆阳机场公司为旅客提供安心、放心、舒心的乘机环境。春运期间,坚守岗位的庆阳机场员工们把问题和困难留给自己,把舒心和愉悦留给旅客。他们只愿用自己的真情服务,换旅客真心笑容。

2017年1月15日是春运的第三天,早晨08点50分,庆阳机场通信导航员豆瑞平发现一名老年旅客携带多件行李在候机楼门前等候。由于此时未上班,又在三九天,豆瑞平带领他去通导值班室休息。豆瑞平将此事发在“庆阳机场职工之家”微信群,运营部知晓此事后,很多同事都积极主动的要求去帮助这名老年旅客。运营部晨会时,做了统一安排,服务班组主导,各班组协同,保障老人顺利出行。由于老人年迈且行李多,他乘坐前往广州的航班18:15起飞,所以由贵宾室服务员刘锦洁牵头接待老人到贵宾室休息,等候航班。

贵宾室刘锦洁和值机员徐根去通导值班室接老人,但被告知老人去附近散步,工作人员先把老人的行李带回贵宾室,并与了老人留下的电话号码进行联系,但这个电话号码是老人儿子的,工作人员立即向老人的儿子做了情况说明,并叮嘱他,让老人回到机场后直接到贵宾室休息。13:26,豆瑞平带领老人并与刘锦洁做交接,刘锦洁先带领老人在贵宾室休息并确认行李件数,询问老人是否需要就餐,老人说吃过了。随后帮老人办理乘机手续和托运行李,老人的托运行李中装有柿子、粉条等特产,由于老人担心粉条被压碎,所以执意随身带着,值机同事帮老人将其他托运行李加固并贴有易碎物品的标签,老人的行李超重了10KG需要交费,可老人说他已无现金,正在巡视的主管左景知道这一情况后,体察老人的特殊情况,代表庆阳机场公司免去了其逾重行李费,老人很感激。17:23刘锦洁引导老人通过安检交于登机口服务人员并将情况作以说明.登机口服务员安排老人坐在专用座椅,等待登机。开始登机后,安排老人和特殊旅客先行登机,由登机口服务员带领老人通过廊桥直到进入客舱内就坐候机。

老人登机后,刘锦洁与老人的儿子再次取得联系,告知老人已登机,并有三件托运行李,如老人返程需要提供服务请联系机场,他的儿子向庆阳机场的工作人员表示了最真挚的感谢。

春运期间,那些感动我们的人,那些感动我们的故事儿,还有很多未能一一讲述。是他们用坚守,保障了一架架航班的安全起降,温暖了旅客回家的路。□

═════════════════════════

§《甘肃日报》(2017年1月24日)

《庆阳市真抓实干落实民生实事》

庆阳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施民生工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有效解决了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目前,2016年全市确定办理的11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

庆阳市把扶贫解困与为民帮办实事紧密结合,2016年,全市8县区1245个行政村全部安排落实了扶贫互助资金项目,实现了村级互助资金全覆盖,978个村互助资金协会已注册运行,扶贫互助资金总规模达到36618.47万元。庆阳市计划总投资9296多万元,兴建各类供水工程6825处,解决8县区7.02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其中解决贫困户8859户39378人。目前,全市已完成投资9296.91万元,占计划的100%。

2016年,庆阳市为参保的60周岁及以上到龄老人,在中央、省、县区财政每人每月补助90元的基础上,市级财政每人每月再补助10元,全市共筹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60754.15万元,年内为33万多名6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基础养老金40995.84万元。由市级财政补助资金131.126万元,普遍实施了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共建成15个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86个农村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省列任务全部完成。由市财政统筹,共落实资金439万元,建成“乡村舞台”379个,实现了全市贫困村“乡村舞台”的全覆盖。

在西峰城区供水管网建设上,已完成具备施工条件的8条路段22公里供水管网建设任务,完成投资2374万元,使东区和南区两个新开发区块实现了供水管网的配套。投资900万元,在城区投放公共自行车1000辆,建设公共服务网点36个,为市民提供绿色健康便捷通行服务。由市财政列支1380多万元,培训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紧缺薄弱学科教师500名;对全市127个乡镇卫生院、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67名技术人员参加为期一年的培训,并对100名市、县技术骨干,67名医疗管理人才进行了脱产进修和培训。□

═════════════════════════

§《甘肃日报》(2017年1月17日)

《打特色牌 拓富民路——庆阳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综述》

过去的2016年对家住庆城县药王洞村的刘明海一家来说,是幸福的一年。去年夏天,他家门口的旅游点薰衣草庄园开园,前来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家里的农家乐受到带动,也越办越好,连原来在外打工的儿子都回家来帮忙,收入也比往年成倍增加……

近年来,庆阳市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优先方向,积极培育,大力扶持,使文化旅游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据统计,过去五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91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3.6亿元。目前,全市有旅行社23家,国家2A级以上旅游景区13处,其中4A级3处;有星级旅游饭店13家,其中四星级饭店3家;旅游商品生产企业达100多家,全市旅游产业直接从业人员近万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百姓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就业、创业渠道。

红色文化引领发展

庆阳拥有得天独厚的“红色”旅游品牌,全市共有红色旅游点128处,其中有重大开发价值的超过20处,这成为庆阳市发展红色旅游文化产业的奠基石。

庆阳市以创建“红色旅游大市”为目标,不断加快优势资源开发,打造了一批高质量、叫得响的精品红色旅游景区,在增强全市红色文化旅游感召力和吸引力的同时,有效带动了景区周边的发展。目前,全市建成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党史教育基地3处。2015年,全市红色旅游接待游客243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0.94亿元。

乘着国家支持红色旅游景区建设的东风,庆阳市重点建设了南梁红色小镇、南梁革命纪念馆和延安干部管理学院南梁大凤川教学点等景区景点,扩大了景区规模,完善了配套设施,提升了景区层次,南梁红色景区成为全省重点发展的20个大景区中唯一的红色旅游大景区。

与此同时,庆阳市把向外推介作为推动文化旅游业的一项重点工作。2016年,庆阳市加强与周边地区协作,成立了陕甘边红色旅游联盟,设立了陕甘宁无障碍红色旅游协作区,开通了西安到庆阳的旅游直通车,共同合力打造“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品牌”,红色旅游圈不断扩大。

岐黄文化源远流长

2015年7月,以“弘扬中医时代精神、传承岐黄文化价值”为主题的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八次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暨庆阳市岐黄文化学术年会在庆阳市召开;2016年9月,第六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在庆阳市召开,庆阳市的“岐黄”文化受到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淳朴的民风和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受到多位专家学者的赞赏……

近年来,庆阳市以打造“岐黄故里、养生圣地”品牌为目标,突出庆城岐黄中医药养生文化名城、西峰岐黄文化产业生态示范园、岐黄文化论坛永久会址、全市中药材生态产业示范基地等“一城一园一址三基地”建设,在推动全市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让庆阳的岐黄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而以养生药膳、养生药饮、养生理疗等为主题的岐黄养生文化,也带动了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随着岐黄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岐黄中医药文化也已渗透到全市所有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中医特色乡镇卫生院和中医特色村卫生所,来庆阳旅游观光的游客,可以在任何一所中医文化基地或中医院感受养生、理疗的舒适与放松。近年来,庆阳市先后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岐黄文化传承基地和国家中医师承教育甘肃岐伯基地,岐黄中医药文化产业也成为庆阳市发展脱贫的优势产业。

农耕文化历久弥新

几千年前,周先祖不窋在庆阳“教民稼穑、陶复陶穴”,开了华夏农耕文明的先河。如今,庆阳又成为农业部批准创建的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和旱作农业示范区,古老的农耕文化在庆阳市得到现代化的演绎。

近年来,庆阳市围绕建设庆阳农耕文化产业园、宁县古豳国农耕文化博览园和西峰农耕文化产业传承保护展示等基地,坚持办好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和全国农耕文化学术研讨会,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服务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截至目前,庆阳市共举办4届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和全国农耕文化学术研讨会,建成了集农耕体验、农耕美食、农家乐园于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周祖陵景区,吸引了大量前来观光的周边游客,让乡村旅游更加出彩。

与此同时,庆阳市坚持人文景观和绿色生态景观相结合,除了建设旅游景点外,景点内的特色小吃、农家乐也为景点锦上添花,镇原老席、岐黄火锅等当地名小吃的传承开发,在着力景点打造的同时也不忘宣传当地的“舌尖美味”。

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源源不断地进入庆阳,改变了当地农村群众的思想观念,他们依托景区开办家庭旅馆、农家乐,为游客提供食宿。景区的发展为群众创造了更多的增收、就业机会,促进了群众脱贫致富。

特色民俗彰显品位

生活在庆阳大地上的人们,喜欢用朴拙的香包、喜庆的剪纸、粗犷的皮影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近年来,庆阳市紧紧围绕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战略目标,将香包、刺绣、剪纸、皮影等作为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市里成立了香包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与中国美术学院、西北师范大学联手研发具有本土特色的民俗产品,并免费提供给文化企业和生产农户当样本,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动力,先后研发新产品300件以上。截至目前,庆阳市已经连续举办了14届“香包民俗文化节”,民俗产品的年销售额均达1亿元以上。

庆阳市进一步加大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环县道情皮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庆阳香包绣制、庆阳剪纸、庆阳唢呐艺术、环县皮影戏、陇东窑洞营造技艺等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全市创建国家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设立非遗传习所42个,768名非遗传承人已成为全市民俗文化产业的领军人才。

2016年初,庆阳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金达10亿元,为全市影视、文化、旅游文化发展创建搭建了平台。目前,全市民俗文化规模化公司已达230余家,较固定的从业人员达10万余人,年产民俗产品约500万件以上。□

═════════════════════════

§《陇东报》(2017年1月21日)

《环县:“土年货”走俏市场》

连日来,环县的大街小巷年货市场异常热闹。1月19日,记者在环县县城看到,市民纷纷选购“八珠黄酒”“米面铜锤”、土鸡、土猪肉等带着“土”气的年货,各农贸市场、街摊上都出现了不少专卖“土年货”的摊点。

在进入环县县城的西川路口,城里的不少市民早早守候,等待着从乡下带来的农产品。环城镇唐塬村的张凤朴老人从家里带着3只土鸡,刚进城区路口,市民就围上来商量买卖,没过几分钟,他带来的土鸡就被一个青年人以400元的价格买走。家住县城的李建平趁着周六、日休息,来回驱车近百公里,到八珠乡置办“土年货”。他说:“之所以跑这么远,就是想买到地道的‘土年货’,口感好还绿色无公害。”据李建平介绍,他这次购买的主要是按生态方式喂养的农家猪、土鸡、手工酿造的黄酒。前几年他在超市买的猪肉,大都是以喂饲料为主,味道欠佳,所以就舍近求远了。

在洪德镇河连湾村,记者来到专门卖“米面铜锤”的缪金昌家,当说起要买他家的特色产品时,老缪妻子遗憾地说:“你们来晚了,一周前就不再接订单了。”据了解,老缪家近三年来,一直坚持用传统工艺,石磨碾米、自然发面,手工制作“铜锤”,他家做的食品,顾客尝后评价很好,每年春节前后,货品都供不应求,他每年仅腊月收入就达6000多元。□

═════════════════════════

§ 《陇东报》(2017年1月25日)

《您的幸福年,我们来守护》

1月19日凌晨,华池县人民医院120急救中心的医护人员,在紧急救治一名酒后发生意外的患者,由于患者还未酒醒所以极其不配合,给急诊科医护人员的救治带来了难度。急诊科主任张芳一边带领医护人员紧张施救,一边想办法联系患者家属,急诊室里一片忙碌。

张芳告诉记者,春节期间,因醉酒导致的外伤,以及酒精中毒、拉肚子的急诊患者特别多,去年春节短短七天时间,急诊科就接诊了410名患者。而急诊科的2名大夫、3名护士以及2名司机春假期间必须24小时值守,并有4名二线医护人员随时待命。

作为急诊科主任,张芳已经连续4年没有在家过大年夜了,今年她的名字依旧是春节值班表上的第一个。“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在急诊科非常准确,我们不仅要24小时值守,还要随时打起十二分精神接诊。”张芳说,她的小女儿两岁了,自己却没有跟她过一个大年夜,总觉得对不起女儿。“总有一天她会理解我的,用我的时间挽救别人的生命,我想我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记者前往妇产科采访时,正好赶上一位年轻的妈妈分娩,护士长王秀玲熟练地帮刚出生的小宝宝擦拭着身体。擦拭干净,包裹好,王秀玲小心翼翼地抱着小家伙走出产房,在门外焦急等待的奶奶和爸爸立即围了上来,王秀玲一边把宝宝递给奶奶,一边叮嘱注意事项,然后匆匆返回产房继续忙碌。

王秀玲介绍,去年二胎政策开放以来,妇产科迎来了高峰期,以往一年能接生700名左右的宝宝,去年一年增长到1300名,而妇产科的医护人员一共只有22人,二胎政策开放随之而来的便是妇产科工作人员工作量的增大。

“今年春节期间,我们妇产科将安排7名医生、8名护士以及4名助产士24小时值守,确保工作正常进行。”王秀玲说,“去年春节,妇产科7天接生了30个宝宝,今年肯定会更多。”

王秀玲上班24年了,在值班室里度过的大年三十自己已经记不清多少了,为了一家人能过了团圆年,王秀玲的丈夫宋新成经常会带着儿女和年夜饭,赶到值班室,陪王秀玲一起值班跨年。“公公瘫痪在床10年,一直都是丈夫一个人在伺候,我没能好好尽孝。”王秀玲遗憾地说。王秀玲的女儿宋怡蓉今年已经大四毕业了,对于妈妈缺席的春节她已经习惯了,她说:“以前不懂事,还怨过妈妈,现在我为我有这样一个敬业的妈妈而骄傲,以后我要向妈妈学习。”□

═════════════════════════

§ 《陇东报》(2017年1月27日)

《樊建全:“扶贫让我过上团圆年”》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中国传统文化民间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这天,合水县城的街道热闹非凡,集市上人头攒动,从县城往东来到西华池镇华市村,樊建全的家就在这个村子里。

走进樊建全家,院子里成堆的玉米、豆粒儿尽收眼底,院中间矗立着一座二层小洋楼,楼后面的牛棚里不时传来牛叫声。樊建全在牛棚里忙活着,一会喂牛、一会拌料,还不时向门外张望。

原来这天外出打工的小儿子要回家了,樊建全的妻子做好饭就去车站接儿子了,樊建全则在家照料着23头牛。“我把牛场扩建了,家里收入也好了,希望明年孩子们别出去打工了。”樊建全说着自己的心愿。

樊建全的两个儿子都在上海打工,如今都已经成家,今年春节,回家过年的除了儿子、儿媳外,还有孙辈。说起孙子孙女,樊建全高兴得合不拢嘴,“如今物质基础稳定了,住着洋楼守着暖气,日子越来越滋润,我们全家也可以过一个团圆年了。”樊建全说。

然而两年前,樊建全一家五口人还挤在旧庄子的一口破窑洞里,两个儿子早早就进入社会打拼,过年都很少回家。随着精准扶贫政策深入实施,樊建全家来了帮扶干部,带来了养殖技术和创业资金,靠着这些,樊建全做起了肉牛养殖的买卖,成了合水县有名的“牛老板”。盖起了小洋楼、扩建了牛棚,年收入高达十几万元。“如今牛棚建起来了,想不富都难。”樊建全高兴地说。

樊建全的大儿子樊强前几天刚回家便跟着父亲学起养牛技术,“看到父亲通过养牛,获得这么好的收入,我也想留下来帮他,相信我们家的日子会越过越好。”樊强说。

养牛让樊建全家过上了好光景,樊强还计划着在新的一年里要继续扩建牛棚,把养牛的事业做大做强。□

═════════════════════════

§ 庆阳电视台( 2017年1月25日)

《找寻家乡的年味道》

随着新春脚步的临近,让我们跟随镜头,去看看华池县南梁镇老百姓的节前准备情况,了解一下他们的过年风俗。

(记者)我现在所在的是南梁镇的荔园堡村,临近年关,现在这里已经是年味儿浓浓,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荔园堡去寻找年的味道。

张维东是南梁镇荔园堡村村民,每年到农历腊月的时候,他都是村里最忙的,因为他有一台自动打粉磨浆机,几乎谁家做豆腐都会找他帮忙。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帮同村的张维莲家磨豆浆,这已经是他今天做的第四家了。

华池县南梁镇荔园堡村村民张维东 (记者)那之前是怎么样来做豆腐的?之前是在石磨上推,用勺子舀着,一点一点磨,磨这么一桶豆子,套上牲口需要三四个小时。(记者)那现在是不是快多了?现在几十分钟就磨下来了。

村民张维莲家共7口人,平常只有她和年长的婆婆,只有过年的时候孩子和丈夫才回家团聚,她告诉记者,豆腐是他们家每年过年必不可少要做的。

华池县南梁镇荔园堡村村民张维莲:老人手上流传下来(过年)一直做豆腐,(之前)给红军送过,豆腐做出来炒的也能吃,烩的也能吃,豆腐在什么菜上都能用得上。

在同村的郭翠玲家,记者看到,院中临时支了一口大锅,熬了一大锅豆汁,她正在认真细致地点豆腐。

华池县南梁镇荔园堡村村民郭翠玲:豆腐做出来我们吃的话,就有蘸汁豆腐,烩豆腐,还可以放油里炸豆腐干,调菜,好多种吃法。

正在夫妻两忙碌时,女儿高丽丽赶来帮忙。去年大学毕业的女儿成为一名小学老师,这让夫妻两很是欣慰。

郭翠玲女儿 高丽丽:希望全家人能够幸幸福福、平平安安,常言道,平安是福嘛,自己就希望工作上能一切顺利,然后能有更好的发展。

在华池县林镇乡范台村,村民们自发组织的社火队正在紧张地排练着,扭秧歌、打腰鼓,处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

华池县林镇乡范台村村民王小艳 这是第一次组织这样的活动,就是当地的老百姓,农忙时种地,都忙,到后季就闲了,我们农民现在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想让老百姓后季也能来娱乐娱乐,给春节带来美好的气息。

华池县林镇乡范台村村民 谢海高 挺高兴的,我们才刚开始组织排练,有些不到位,但是我们有信心一定能把社火排好,争取在明年正月十五,在咱们华池去好好表演一下。

春节是全家团聚的美好时刻,人们把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通过不同的年俗表达出来。祖辈们传下的风俗习惯总能使我们亲身感觉到红红火火、团团圆圆的美好寓意。大家在一起说笑,体会过年的味道,这些味道是和故土、乡情、家风和情怀混合在一起幸福的味道。□

═════════════════════════§ 庆阳电视台( 2017年1月29日)

《让农村“活”起来 农民“乐”起来》

我市把群众性文化活动作为凝聚人气、激发活力、提升动力的重要手段来抓,通过搭建乡村舞台、文化中心,努力改善群众文化生活条件,并且积极鼓励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使群众融入文明、进步的文化氛围中。

隆冬的太阳照耀着正宁县永正镇友好村的文体中心,映在每一个在广场上跳舞的人们的脸上。虽然天气寒冷,跳舞的人们却热情洋溢。32岁的王娜在2013年,组织起了只有4个人的舞蹈队。如今舞蹈队的名气越来越越大,参加的人最多时达到300多人。

正宁县永正镇农民乐翻天舞蹈队负责人王娜:最初是因为母亲特别爱舞蹈,我也喜欢广场舞,所以我开始跳。跳着跳着,我感觉大家的兴趣都特别高,然后我也就担当起了广场舞的小老师。

王娜带领着她的舞友们练习新排的广场舞,给新年的热闹气氛增添更多喜庆。舞蹈队的成立,让农村老百姓的农闲生活有了很大变化,也让农村有了新面貌。

正宁县永正镇农民乐翻天舞蹈队负责人王娜:我感觉全村上下村民都比以前感觉到开心多了,大家在一起聊的话题也多了,现在农闲时间大家都聚在一起,跟着音乐跟着舞蹈,热热闹闹地在一起玩,特别得开心,特别得好。

正宁县永正镇农民乐翻天舞蹈队队员张玉梅:自从跳广场舞以来,我的身体好多了,也没有病痛了。和邻里的关系也搞好了,我们经常和姐妹一样在一起聊聊广场舞的话题,也不说长道短了。

在王娜的精心组织和村民们的不懈努力下,去年舞蹈队取得了正宁县第二届广场舞大赛一等奖。跳舞不仅农村风气发生了很大变化,让农民有了更多的集体荣誉感,也让王娜这个舞蹈队小老师收获颇多。

正宁县永正镇农民乐翻天舞蹈队负责人王娜:从之前的朋友不是特别得多,没有玩的地方,现在不管是我走到哪里去,到哪里哪个村去,都是朋友,都是我的舞友,在哪里我都会受到欢迎,他们都很喜欢我,我也很喜欢他们。

同样,在正宁县宫河镇北堡村,村民们也忙活着排练社火。浑厚的鼓乐、清脆的锣声、欢快的步伐……染浓了过年的气氛。这几年,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新春闹社火的劲头也越来越高涨。

正宁县宫河镇北堡村村民姚华栋:现在响应的国家政策也好,群众生活也提高了,我每年参加这种活动有五六次,感觉到参加这个活动以后我的身心都非常好,心情非常好,身体也健康了。

作为庆祝春节的传统活动,社火已经成为了农村过年必不可少的视觉“盛宴”,受到村民的重视和喜爱。社火不仅让过年更有年味,也让村民也从中受益良多。

正宁县群众文化联谊会负责人 姚牛:冬闲时间,群众在一起既能搞文化活动,也可以进行科技交流、思想交流,村民的(能)和睦团结相处。群众参加的热情也比较高,人越来越多了。

2016年,我市采取项目化运作的思路,以文化活动项目为纽带,有效整合资源,形成了政府搭台、民间唱戏、市场参与的良好格局,全市新建成279个“乡村舞台”、88家数字农家书屋、24个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完成了66个精准扶贫乡镇(街办)综合文化站上等级工作。组织开展了“千台大戏送农村”活动、专业艺术团体演出2000多场;组织开展了 “文化下乡”活动,送综艺节目28台。□

═════════════════════════

◆结束语

自“新春走基层”活动开展以来,不论中省媒体,还是市内媒体,能够牢牢把握团结奋进、昂扬向上的宣传基调,精心策划选题,俯身基层采访,推出了一批生动活泼、富有特色的新闻报道,生动反映了陇东大地振奋人心的变化变迁,全面展示了全市深化改革的积极成效,精彩展现了陇原儿女勤劳智慧、善良质朴的精神面貌,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凝聚力量、增强信心、振奋精神的积极作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