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对决全球票房多少(国内破五亿北美票房第三)
本文为壹娱观察独家首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文/江宇琦
“好莱坞需要成龙,所以成龙又回来了。”
10月13日,《英伦对决》正式在北美公映,这句话被许多媒体拿来形容该片在北美所受到的欢迎,2500家影院的北美开画阵势(《功夫梦》后首部在北美大规模开画的成龙影片)也印证了这一点。而电影首周的成绩也算不错,在IMDB上拿下7.5分评分的同时,首周末三天进账1284万美元(北美第三),在北美的最终票房预计也将达到3000万,超过片方预期。与此同时,电影在越南、阿联酋等多国上映时都收获了首周末的票房冠军,在泰国的票房亦连续多日超越《王牌特工2》。
《英伦对决》海外预告海报
和此前《功夫梦》在海外叫好、中国遇冷不同的是,早在国庆档就上映的《英伦对决》在中国同样拥有一份不错的成绩单,豆瓣评分达到了7.3分,被许多网友们盛赞为“成龙十年来最佳作品”。 截至目前为止国内票房达到了5亿元,虽不算特别亮眼,但仍在保证了不错盈利的同时排进了今年国产片票房榜前十,可以算是今年少有的口碑票房双丰收的国产电影。
尽管从评分和票房成绩来看,《英伦对决》还远达不到卓越,但是在壹娱观察看来,作为一部中方具有不错参与程度的合拍片,《英伦对决》还是让人对中外合拍片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而感到欣喜。要知道,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外合拍片一直是一个尴尬的存在:要么中方参与度较低,要么影片质量低下难叫人满意。
那么,《英伦对决》在两地都可圈可点的成绩,是否给出了合拍片一个可供复制的合拍片样本?
合拍三十年:成就不多,尴尬不少
中外合拍片全称“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是指中国内地和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一个或多个国家、地区合作拍摄的作品。从最早与香港合拍《少林寺》、与西方合拍《末代皇帝》等至今,合拍片在中国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
广义上的合拍片包括三种模式,联合摄制、协作摄制和委托摄制。我们通常所说的“合拍片”指的就是联合摄制,是指中方需要参与投资、摄制等,并共同分享利益、承担风险的一种合拍模式,这类影片一般能享受国产片待遇,即此类影片的制片方可以享受43%的票房分账,远高于美国进口片片商所能分得的25%,同时也不会受到进口片配额的限制。相反在后两种模式里,因为中方更多只是作为协作者参与创作,故电影版权归外方所有,若想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则需要按照进口片处理。
早年间由于中国电影产业不够成熟、市场规模有限,故海外片方多数在需要拍摄中国题材时,才会以后两种形式寻求和中方的合作。例如电影《末代皇帝》虽被定义为合拍片,但中方更多只是负责提供场地和临时演员,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也正是因为解决了摄影棚和大量的临时演员的问题,才得到了电影在国内的发行权以作为回报。
《末代皇帝》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飞速发展,国外的电影公司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便纷纷投来了橄榄枝,希望能以合拍片的方式将电影送入中国,从而分得一杯羹。统计显示,仅2016年立项的合拍片就有96部、过审71部,分别比2014年多了19部和28部,相较于十年前更是翻了四到五倍。
为了避免挂羊头卖狗肉的假合拍片出现,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合拍片审核政策,并与十余个国家签订了不同的合拍片协议,例如中美合拍片就要求中方出资比例一般不少于三分之一、必须有中国演员担任主要角色、影片需要在中国取景。
这些规定的出现,虽然避免了《云图》、《敢死队2》等并不符合合拍片要求的影片钻制度的漏洞来“骗取”合拍片的名额,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外合拍片仍旧是一个颇为尴尬的存在。
《云图》中的周迅
数年来,合拍片的成绩普遍难言理想。以2016年为例,全年共有53部合拍片在院线上映,但真正做到口碑、票房双丰收(豆瓣评分过7、票房达到预期)的影片仅有中美合拍动画《功夫熊猫》和中港合拍电影《七月与安生》、《湄公河行动》三部而已。其余的合拍片,要么像《绝地逃亡》一样叫座不叫好(8.89亿票房、5.5分),要么像《摇滚藏獒》一样评价不错但亏损巨大,还有像《长城》这样口碑票房都双双惨败的电影。
而少数质量不错的电影也需要面临水土不服的尴尬,例如早些年在全球揽下16亿票房的《功夫梦》,在中国只卖出4700万,显然不受中国观众欢迎。也难怪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总经理苗晓天会在2016年亚洲协会美中电影峰会上感慨:“到目前为止,尚未看到一部成功的中美合拍片。”
中方在合拍片中的角色也常常十分尴尬。许多电影名义上是合拍片,但中方参与度并不高。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会长张思涛就曾说:“国内公司在合拍片中话语权比较弱,参与度不高,除了资本层面,缺乏其他环节的深度合作。”
参与合拍片的中国演员也常常被诟病存在感较低,不是像刘亦菲在《绝命逃亡》里那样出演一个影响不大的角色,就是像《碟中谍5》里的张静初一样只是打打酱油。这样做的目的,多是为了吸引中国观众、满足合拍片必须有中国演员的要求。
《绝命逃亡》中的刘亦菲
也正因如此,《长城》的出现一度被人们给予了厚望。在电影还在筹备阶段时,传奇东方的CEO罗异就曾对外宣称,他们要打造的,不是一部要拿去参加电影节的文艺片,而是“一部美国的中部、中国的中部、德国的中部,最普通的老百姓都愿意去看的电影”,其“野心”之大,可见一斑。
就在今年年初,万众期待的合拍大片《长城》顶着“中国进军好莱坞”的旗号在北美上映,在开画规模超3300家影院的情况下,票房成绩却不断走低,成为了当年亏损程度最大的电影之一,并被包括《洛杉矶时报》在内的多家媒体称为“巨大的失败”。在中国,有近20万人在豆瓣上给电影打了分,但超过80%都给出了3星及以下的评分,最终电影评分只有4.9;在美国烂番茄新鲜度为36%,IMDb评分6.3分,Meteoritic直接到了42分——《长城》的亏损不仅在奥斯卡颁奖礼上被拿来调侃,就连王健林都在公开场合表达了对影片成绩的不满。
有票房有口碑的《英伦对决》,是否可复制?
《长城》的失败,让很多人对合拍片有了更多的顾虑和疑惑:万达联手张艺谋,配合好莱坞顶尖团队都无法拍好的合拍片,究竟该如何突围呢?
这一问题,随着《英伦对决》的出现,又再一次被摆上了台面。作为少有的在海内外都能取得不错口碑和合格票房成绩的合拍片,《英伦对决》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绩无疑是让人感到欣慰的,以至于有不少媒体甚至给其打上了“合拍片典范”的标签。
《英伦对决》的确为中西合拍片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地方。此前耀莱影视总裁、《英伦对决》制片人谭祖慧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透露,电影的从筹备历经五年之久,剧本等多个环节都经历了反复的打磨;而各方在创作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很明确,例如外方主要负责文戏,而动作部分基本都由成家班来主导,万达等中国资方则在后期才开始介入影片的发行工作中。这样一套标准的流水线生产模式,能保证了各方能在各自擅长的环节里将优势发挥到最大。
相反《长城》在创作过程中,并没有采用国内拍摄影片时通用的导演中心制,所以导演张艺谋很多想法没能落地。例如影片中赵牧阳演唱的秦腔曾被美方要求删除,在张艺谋的坚持下才得以保留,可仍遭到了不少删减,留下的画面也多为侧脸,为此张艺谋还特地写信给赵牧阳表示了歉意。这种不兼容给合作带来了较大的阻碍,最终各方特点不仅没能发挥到最大,还在磨合过程中带来一些损耗。
中方在《英伦对决》的创作过程中也表现出了更多的积极性。据谭祖慧介绍,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分歧,但中方始终有自己的坚持,例如刘涛所扮演的林保怡,就是在成龙的坚持下,才说服导演并最终得以确定的。
曾参与多部合拍片创作的克顿传媒电影事业部总经理宫淳告诉壹娱观察,中方在合拍片拍摄过程中正表现得越来越积极,参与度正变得越来越高,这是从业者值得感到欣喜与乐观的事。
对于《英伦对决》来说,好莱坞式故事的选择也决定了这是一部中外观众都会买账的电影。宫淳认为,《英伦对决》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合拍片,好莱坞的叙事方式、海外真实故事、受国际认可的明星和创作团队,加上中国精神的表达,才有了这样一部特殊的合拍片。另外影片中的大量动作场面,也使得中国观众和北美观众都易于接受和理解。
在宫淳看来,找到合适的故事和题材,也是目前合拍片在中国突围的关键,这一观点,在近年的各大中外电影论坛上,也被很多业内人士反复提及:“以前我们希望海内外两个市场都能兼顾,既希望中国观众买账,又希望外国观众能接受,是基于这个想法来做合拍片的。可是慢慢我们会发现,北美观众和中国观众的口味不一样的,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是无法做到两个市场的观众都满意的。特别是喜剧,因为中美观众的笑点根本不一样。”
《英伦对决》的制片人亚瑟·M·萨基森在之前的采访中也曾多次指出,中美两国有一个巨大的文化鸿沟,还有一些必须达成的互相理解。他说:“我们要明白两国观众因文化不同而产生的不同,并努力将两种不同文化融合在一起,讲一个国际化的故事。”
宫淳认为,文化上的差异使得现阶段资方在选择投资的过程中,需要先想明白“哪个市场才是主市场”,然后来决定操作模式,但这也决定了《英伦对决》放眼全球市场这种创作理念很难在合拍片合作中被大规模复制:在以中国故事为主的合拍片里,对外的文化输出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外国人会对中国的“功夫”之类的元素感兴趣,但是未必会对整体的价值观说服,所以现阶段在做合拍片时,更多资方还是以国内市场为主体,如果妥协的话,那么多数还是会选择牺牲海外市场。
想让中国主导的合拍片能像好莱坞大片一样具有全球影响力,这并不是一个短时间内能解决的简单问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交互性正变得越来越强,很多文化壁垒也正逐渐被打破。导演黄建新就曾说,在资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大家可以找到一些共同喜好的东西,把这些优点相加,某种程度上就能够引起共鸣,届时才是中外合拍片能在各个市场都收获成功的时机。
宫淳告诉壹娱观察,现如今向好莱坞团队“学习”,才是中方在合拍片中最重要的目的。“我们在一个项目操作点上适合和外国合作时,才会选择与他们合作。请好莱坞团队来,更多是希望他们能给我们的项目加分,来帮助我们在一个中国故事上增加全球的人都容易理解的概念。我们需要的不光是技术上的沟通,还有创作思路、讲故事的方式,帮助我们了解海外的市场。找到合适的人,是创作合拍片的前提。我们希望他们能帮助我们理解海外市场,为走出去创造机会。毕竟我们做合拍的初衷是为了让文化更好的走出去。”
本文为壹娱观察独家首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壹娱观察,想做中国电影产业和泛娱乐产业的望远镜和声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