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楼老街修缮工艺(记录曾经的繁华)

作者 叶曙明

江门,地处西江下游,早在明末清初,就是一个“千艘如蚁集江滨”的繁荣商埠,谷栏、果菜栏、鱼栏、猪栏、牲口栏、杉竹栏,沿江排列,几无隙地,“客商聚集,交易以数百万计”。

1685年,中国开海贸易,在广州设立粤海关,江门是一个正税口,俗称“江门常关”。1897年,根据《中英缅甸通商条约》专款,江门成为西江第一个上下客货的埗头,这是首次以条约形式,把江门作为人货入境小关口的地位确定下来。从此,江门就成为西江南路的水陆通衢和和商品集散中心。据统计,1921年的江门,常住和流动人口共计有七万余人。

骑楼老街修缮工艺(记录曾经的繁华)(1)

新会会城骑楼(冯沛祖摄)

历史上,最值得江门人骄傲的,就是这里出了一个陈白沙。他是明代心学的开山祖师,被誉为“圣代真儒”,在西区大道的陈白沙纪念馆里,有一副对联:“道传孔孟三千载,学绍程朱第一支”,向世人宣示着白沙先生崇高的学术地位。他是唯一能够在孔庙中供奉牌位的广东人。

在陈白沙去世510年以后,来他故居参观的人,依然络绎不绝。不过,人们除了瞻仰陈白沙故居外,也往往会被江门的骑楼所吸引。

江门骑楼大部分集中在蓬江沿岸的街道,有一些经过近年“穿衣戴帽”,被粉饰一新,成了旅游景点,还有一些年久未经修葺,显得非常残旧,颇有凋零之感。然而,唯其残旧,才让我们有机会领略到原生态的骑楼风貌。

骑楼老街修缮工艺(记录曾经的繁华)(2)

颇有广州长堤的感觉

1927年,以广州为中心,轰轰烈烈的市政建设浪潮,正一波一波向四周扩散,终于有一天卷到了江门。整个城市就像沸腾起来一样,一片片破陋残旧的平房被推平,改建为新式骑楼;一条条横街窄巷被拓宽,变成了大马路。疏浚地下排水道、安装路灯、修筑堤岸、开辟公园等工程,也次第展开。1929年,江门成立市政促进委员会,在民间筹集了二十多万元白银,修筑鱼栏(即今竹排头)至聚源路口的长堤。

长堤是江门早期的骑楼街之一,由东起跃进路,西至胜利路,南临蓬江沿岸街道以及北起紫茶路,南至堤中路的常安路步行街,组成了今天被称为“长堤风貌街”的骑楼街区,全长约1.5公里。在这里,有150多幢结构完好的骑楼保留至今,大部分是由江门第一代华侨出资修建的。

骑楼老街修缮工艺(记录曾经的繁华)(3)

江门是中国第一侨乡,据统计,从1840年至1876年间,移民到美国的华侨有15万至17万人,其中有12.4万是五邑人;加上到加拿大、古巴、秘鲁、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其他国家的五邑移民,估计超过20万人。他们纷纷带着资金回来,有的还拿着自己在海外住房的图纸回来,在江门复制一座,甚至连同餐桌、餐椅、抽水马桶、浴缸等物,都一起装箱运回家乡。

那年代盖房子的速度,快得好像一阵风,几年功夫就可以盖出一条街来,而且盖出来的骑楼,经历上百年的风雨,还能屹立不倒,其质量是一流的。

新隆街、新市街、曾花街、常安路和钓台路就是在这一波建设高潮中修成的,还拓宽了太平路、宝善路等13条马路;先后建成了仁和里、觉魂里、兴平里、桃源坊等住宅区;在蓬江南岸建成了红门楼、华庆里等十几个住宅区。

骑楼老街修缮工艺(记录曾经的繁华)(4)

1930年,随着江门撤销市建制,新会县政府机关迁到江门后,另一波市政建设高潮又滚滚而来。在江边兴建了堤东路、堤中路、堤西路和莲平路;1932年修筑了上步路、新市路等。继续修筑长堤沙仔尾路段,同时还修筑了紫莱、紫坭、紫沙、羊桥、象溪、葵尾、仓后、上步、浮石、镇东、竹椅、永安、新华、聚源、揽鼓、新椰等33条马路。即使以今天的标准看,建筑规模亦相当宏大。

最华丽的骑楼建筑,当属位于堤中路的江门国际青年旅舍,原来是老字号中华酒店。三层高的西式风格建筑,门楣、廊柱、窗檐、天花顶饰、线脚、女儿墙,每一个细部都做得很精致,其中也加入了不少岭南元素,青砖墙、木框窗、彩色玻璃、客房的竹帘,都很中国化。有人把中华酒店和上海的和平饭店、苏州的阊门饭店相提并论,其实中华酒店比它们都要年长,置身其中,确有时光倒流的感觉。

骑楼老街修缮工艺(记录曾经的繁华)(5)

中华酒店开业于1919年,原来在蓬江边的另一处地方,后来因失火焚毁,1929年迁到现址。据说酒店建成时,江门还没有自来水,就在天台设蓄水罐和消毒装置,用水泵从后花园的水井汲水,提供给四十多个房间的厕所使用。酒店的厨房规模颇大,有小型升降机将酒菜送到各层,客人使用的都是象牙筷子、银器和精细瓷器,很有气派,老江门人都把上中华酒店吃饭,视作身份的象征。

如今中华酒店修缮一新,成为长堤风貌街上的一个亮点。它的自我宣传,仍以其建筑特色作为卖点:“融中西建筑风格,雕梁画栋,风韵独特,临河而建,景色优美。”可见人们对于西式建筑的自豪感,以及对传统中式建筑的温暖感和归属感,都是同样重要,不可或缺的。

如今在长堤风貎街散步,看着一幢幢老骑楼,缓缓地淡入我们的视野,又缓缓地淡出我们的视野,似乎仍可以听到当初新落成时,主人家的欢声笑语,甚至还可以听到燃放鞭炮的声音;空气中似乎还充斥着“香滑芝麻糊,清甜绿豆沙,松化番薯糖,正气莲子茶”的叫卖声;还有云吞面档“笃得、笃得”的敲竹板声,麦芽糖档“得得,当,得得当”的敲铁板声;从街头街尾货栏里传出“双五双十,有三变四,成五即六”的唱数声,此起彼伏。当年的长堤街,人称“小广州”、“小澳门”,其繁华程度,可想而知。

骑楼老街修缮工艺(记录曾经的繁华)(6)

对于老一辈江门人来说,此情此景,已成追忆;点点滴滴,都充满了乡情,但历史的这一页已经翻过去了。虽然蓬江还是那条蓬江,骑楼还是那些骑楼,但潮去又潮来,云聚又云散,骑楼下的人事早已几番新。

近年江门骑楼已引起愈来愈多人的关注。在报纸上的一篇文章,对江门长堤的骑楼街,有很详细的描述:“每次去长堤路,这边是融合中西风格的三层骑楼,楼下是海鲜干货商铺,街对面是一溜摊贩,有卖渔具的,也有卖书籍的,栏杆边往往聚集了许多中老年人,三五成群在下棋打牌,自得其乐。长堤路一带的骑楼基本是三层,下层有方柱,中层有走廊,上层有阳台和栏杆,西式风格相当明显。由于历史悠久,骑楼外墙颜色已经变淡,青灰色的廊柱,淡黄色的外墙,犹如一个饱经沧桑但风韵犹存的贵妇人。这些骑楼建筑中,依然可见当年的诸多历史痕迹,比如,二楼临街走廊上有‘中国大旅店’、‘利源祥’、‘联安’、‘厚怡行’等商号,且都是繁体字。由此可见当年的繁华景象。”

读着这样的文字,再看着那些老骑楼,就像一幅幅发黄的老画,一首首凝固的诗章,虽然已是年华垂暮,却依然努力向人们展示它最美的一面。每一幢骑楼都让人产生很复杂的情绪,一方面是对现代化建筑充满期待的雀跃之情,另一方面是对老建筑的消失不胜伤感。两种情绪在内心交战,一时间让人茫然不知所措。

(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

还没真正年轻,却已老去的广州工业时代(叶曙明)

霍英东童年丧父(叶曙明)

说一说大学城的那些往事(叶曙明)

再说西关:光怪陆离的江湖行业(叶曙明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