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国锋接见袁隆平(华国锋接见袁隆平)
2006年,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到北京出差,他听说最近华国锋身体不好,便前去看望。
华国锋听说袁隆平来了,马上去接见,二人握手足足半小时不松开,两个人十分激动,华国锋说:袁隆平同志,全国人民感谢你啊。
袁隆平则感动地说:华老啊,没有你就没有我的今天。
图 | 袁隆平
实际上,华国锋和袁隆平的友谊已经持续了近40年了,在华国锋临终前四个月,还帮袁隆平完成了一个愿望。
袁隆平在低谷时期,华国锋给予鼓励华国锋从山西到湖南工作的时候,才28岁,在湖南,华国锋先后担任湘潭地委书记,湘潭行政公署,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等职位。
湖南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也是毛主席的故乡,但是在很长的时间内,湖南的农业基础很薄弱,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十年,湖南的农民甚至出现了温饱问题。
长期在湖南工作的华国锋,对广大农民的疾苦可以说是感同身受,对粮食问题高度关注。
图 | 华国锋在湖南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校,当时袁隆平20出头,风华正茂,为了鼓励这些青年老师进行科研工作,学校弄了一片试验田,让这些青年才俊发挥自己的专长。
经过几年的时间,这些青年才俊在试验田里种下了很多水稻,袁隆平惊奇地发现,在这些多水稻中,有一株长得非常高非常大,甚至鹤立鸡群。
他如同发现了珍宝一样,精心收集了这株水稻的种子,并在下一年进行了播种,最后如愿长出来了一片很高的水稻。
经过研究,大家认为这是一种天然的杂交水稻,如果想要实现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水稻产量,就只能对这种水稻进行研究,从而培育出人工杂交水稻。
为了开创这个先例,袁隆平突破水稻为自花传粉植物而无杂交优势的传统观念窠臼,开始了漫长的人工培育道路,从1960年开始,到1966年,用了整整六年的时间,终于找到了雄性不育的水稻。
这是他迈出实验的第一步,不久,袁隆平写出论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这篇论文实际上是在为日后的杂交水稻奠定理论基础,一经发表,震惊了湖南省委,震惊了中央。
时任国家科委九局的局长赵石英专门找到袁隆平,并作出指示,这种人工杂交水稻在国外都没有先例,如果我们能研究成功,不仅造福中国百姓,也可以让外国的科学家对我们刮目相看。
事情发生后,主管湖南农业工作的华国锋对此高度重视,亲自派人去辅助袁隆平,希望他一举成功。
不料,在那段灰色环境中,袁隆平精心培育的700多株实验水稻遭到了破坏,对于一个长期在科研工作奋斗的人来说,这种的打击是巨大的。
当时袁隆平欲哭无泪,这比当年司马迁的手稿被偷还要悲痛,华国锋听说后,马上派人去保护水稻,最后在一个废井里找到了仅有的5个秧苗。
这成为了多年来唯一的“火种”。
1970年夏季,湖南省第二次农业学大寨科技经验交流会在常德举行,华国锋亲自去主持会议,特地点名让袁隆平参会,并介绍杂交水稻的进展。
但这次会议并不顺利,袁隆平在会上说,自己的科研过程遇到了瓶颈期,他们研究团队一直有好几个问题没有解决,怕辜负了国家。
华国锋听完袁隆平的报道后,诚恳地对他说:“工作中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不要怕困难,希望你们研究下去,相信你们可以成功的。”
袁隆平正值青年,本来干活就热火朝天,可以说出这样的难处一定是实实在在的,但是听到华国锋这样的鼓励,他感到心里暖暖的。
这次会议后,华国锋告诉袁隆平,不要怕困难,国家会尽可能地支持你们做研究工作。
就是这次会议,让袁隆平有了充足的自信,在接下来几个月的时间内,他找到了一株雄蕊花粉败育的野生稻,他们把它命名为“野败”,从而为籼型杂交稻“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
不久,湖南省农科院专门成立了杂交水稻研究组,袁隆平也正式调入了农科院,专门做科研工作。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全国进行了杂交水稻的种植实验,这个实验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当时计划是4000亩种植,因为要大面积的推广,必须有足够的实验做保证。
一方面,如果成功,自然是好事,如果不成功,意味着这么多的试验田将会作废,遭殃的还是老百姓。无奈之下,袁隆平打算请示华国锋。
但是此时华国锋刚好调往北京,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任公安部长,在湖南主持农业工作的是陈洪新,陈洪新曾任湖南省农科院党委副书记,因为事关重大,他决定上报国家农业部,但是一连几次都失望而归。
很明显,这件事的风险极大,无奈之下袁隆平建议求助曾多次帮助过他的华国锋,最后,陈洪新接受袁隆平的建议,写了满满四页纸的汇报信,直接寄给了国务院,收件人是:华国锋。
图 | 袁隆平给陈洪新祝寿
两天后,华国锋紧急召集陈洪新到中南海开会,华国锋对杂交水稻的工作进行了高度评价,并说:“对杂交水稻一定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要搞好样板、总结经验、以点带面、迅速推广。”
这次会议结束前,华国锋拍板作出两个决定,第一,中央将要拿出150万元支持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第二,由农业部召开会议,马上推广杂交水稻。
当袁隆平得知华国锋的这两个约定后,一度落泪,他最明白在这个时候有领导的支持多么的重要。
这一年,在全国展开了种植杂交水稻的热潮,等待袁隆平的,将是秋天的累累硕果,几十年后,袁隆平这样回忆:如果没有华国锋的认可和支持,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是很难的。
袁隆平:人就怕出名
一年后,杂交水稻成功推广。
1980年10月,我国第一个研究杂交水稻的育种家、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袁隆平,经过10多年刻苦的研究实验,在有关科研单位的协作下,攻克了制种关,使杂交水稻的研究获得全面成功,为水稻增产开辟了新的途径。
袁隆平的事情震惊了全世界,他做的研究到底有多重要,从那一项项的奖项上就可以看到,他先后获得了20多项国际大奖。
不久,袁隆平被称为是“杂交水稻之父”,这个名誉是实打实的,也是当之无愧的。他还获得了“世界粮食奖”。
世界粮食奖是由“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小麦专家,美国人诺曼博洛格博士设立的,目的就是奖励那些“为人类提供营养丰富和对粮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每年的奖金是25万美元。
这给袁隆平带来了无限的荣誉,当然也让全国人民有了粮食吃,此后数年,袁隆平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不断地进步和研究,比如在1987年,国家“863”计划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立为专题,袁隆平组成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开展中国性的协作攻关。
历经九年的艰苦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取得了成功,一般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增产5%~10%,且米质一般都较好,近年的种植面积为6000亩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两系法杂交水稻为中国独创,袁隆平让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在世界遥遥领先,甚至一直是领先水平。
图 | 袁隆平在办公室
因为名气大,来请他工作的人自然就多,199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曾邀请袁隆平到印度工作,并给予每天525美元的高薪,但袁隆平没有去。
他说:“中国人口这么多,粮食才是头等大事,我在国内的作用自然比国外还要大。”
袁隆平日后也亲口证实了这件事,他说:“国际上有很多机构高薪聘我出国,我都婉言谢绝。”
实际上,袁隆平不求名利,他作为从艰苦环境中过来的老一辈,心里装的永远是劳苦大众,永远是国家事业。
当然,在他心里,最感谢的人还是华国锋。在他的科研路上,华国锋一直在默默地帮助着他,关注着他,关心着他,甚至说,两个人之间的友谊是深刻的。
袁隆平去看望华国锋
华国锋和袁隆平,一个是担任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一个是长期从事科研工作的科学家,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两个人可以结下如此深厚的友谊十分不易。
2004年,袁隆平当选为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华国锋在家里正好看到了电视,他专门让秘书拨通袁隆平的电话,多次嘱咐袁隆平:要注意身体。
袁隆平此时已经70多岁,但他一直不忘记华国锋的教导,听说华国锋身体也不好,便一直想抽空去看望华国锋。
2006年6月中旬,袁隆平到北京出差,他听说华国锋那几日生病了,心里十分担心,便专门上门看望。
图 | 袁隆平和华国锋
华国锋因为生病,一直是闭门谢客的状态。那天,孩子告诉他有客人来了,华国锋以为是老战友,他希望过段时间再来。
孩子告诉他:“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来了。”华国锋一听,表示马上要接见袁隆平。
从80年代开始,华国锋就辞去了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职务,虽然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了,但是他一直在关心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对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事业更为关注。
近年来,他和袁隆平见面很少,他也很想见见这个老朋友。袁隆平进门后,两个老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华国锋说:“袁隆平同志,全国人民不会忘记你,我也不会忘记你的。”袁隆平激动地说:“还得感谢华老的大力支持,没有你的支持,杂交水稻就没有今天的成就。”
华国锋十分激动,或许因为年纪大了,他们握手30分钟都没有放开,华国锋一直嘱咐袁隆平:“要多注意身体。”
两个人聊天的时候,不由地想到了当年华国锋在湖南任职期间的事情,但是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也不过二十几岁,如今已经人过七十,真是岁月蹉跎。
华国锋重重地点点头,想说什么但是也说不出来,他告诉袁隆平:拜托你多帮帮年轻人,中国一定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临走的时候,华国锋给袁隆平写了四个字赠给他:贵在创新。
这幅字一直被袁隆平珍藏着。袁隆平曾提出想让他为自己的传记做序,华国锋欣然答应了。
在华国锋晚年,他很少为别人写点东西,但他却为自己的好友袁隆平写了序言,他在序言中写道:
我与袁隆平同志相识,已经快40年了。那是我在湖南工作的时候,我们相识的媒介,就是他的杂交水稻研究。如今,他已经是全中国和全世界闻名的科学家了,而我却垂垂老矣!
在这篇长长的序言中,华国锋这样写道:
马克思说:“在科学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那些不畏艰险在崎岖小路上攀登的人,才有可能到达光辉的顶点。”我想,袁隆平就是这样的人。
殊不知,在华国锋写下这些话的4个月后(2008年8月20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袁隆平得知后,悲痛不已,看着华老给他留下的文字,心里更是五味杂陈。
袁隆平和华国锋的情谊,不因政治风云的变幻而减弱,随着岁月的推移,他们之间的友谊与日俱增。
送别袁爷爷袁隆平曾经说,“我讲我一直有两个梦:第一个梦是禾下乘凉梦,就是追求水稻的高产、更高产的梦;第二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我始终都在努力使我的梦想成真,也希望与你们共勉,来共同实现这两个梦想。”
袁隆平这一生,也是一直在朝着这个梦想走着。
如今袁隆平三代同堂,十分幸福,他在平日的教育孩子和孙子中,也一直嘱咐,要好好吃饭,不要浪费粮食,要珍惜每一粒粮食。
据一位湖南的8旬老人回忆。他说在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在杂交水稻还没有出现之前,湖南的水稻亩产量只有200斤左右,挨饿是家常便饭,可以吃上一顿饱饭,那就是最大的幸运。
可见,袁隆平在贡献对于全国人民来说,都是非同小可的。
进入21世纪后,袁隆平一直在科研事业上不断地创新,也不忘华国锋的教诲,努力培养年轻人,并带领团队多次出国演讲,给祖国带来了无限的荣耀。
在一次大学的开学典礼上,袁隆平这样分享自己的人生,他说:同学们要打好基础,开阔视野,掌握最新发展动态,灵感就是思想火花,是知识、经验、思索和追求综合在一起升华的产物。
有人曾问袁隆平,您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袁隆平和蔼地说,我的成功秘诀八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说这些话的时候,他目光深沉,为这么多年的辛苦而感到欣慰,他告诉孩子们,祖国强大了是他这辈子见到的最幸福的事。
然而,岁月不饶人。
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这位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爷爷,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在送别袁隆平的路上,很多老一辈的爷爷奶奶都泪流不止,孩子们呼喊着:袁爷爷,一路走好。大家陪着袁爷爷走过了这最后一程。
没有安排,没有通知,从全国各地送来了无数的鲜花,这些人和袁爷爷彼此陌生,互不相识,但是却仿佛在送别自己的长辈。
在一束鲜花中,有这样一个便签,感动了无数人。这是一位中学生写的:谢谢您,袁爷爷,我会好好吃饭,绝不浪费粮食。
在送别袁爷爷的灵堂前,有这样一副挽联,可以说总结了袁隆平的一生:
一生耕耘国士无双,只为稻菽香粮满仓百姓福祉
万世师表忠魂长留,但求民丰乐国富强社稷安康
袁隆平是中国科学家精神的杰出代表,他的一生是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为水稻科技的原始创新及推广应用而连攀高峰、不竭奋斗的一生。
有人说,杂交水稻技术可以被称为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从它的影响力来说,这种说法毫不为过。
袁隆平,他是每一位中国人的骄傲。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