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数学高考题(神州答卷一条)

新华网天津8月27日电 题:一条“上扬曲线”划出创新“津彩”,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天津的数学高考题?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天津的数学高考题(神州答卷一条)

天津的数学高考题

新华网天津8月27日电 题:一条“上扬曲线”划出创新“津彩”

新华网记者 刘元旭、毛振华、王井怀、黄江林

说起汽车,你想到的是什么?油动、电动,还是油电混动?不久前在全国巡展的“天津号”,又让回答多了一种科幻般的选项。

不用加油,无需外电,只靠“晒太阳”就能一路飞驰……作为一辆纯太阳能车,“天津号”满满的“黑科技”实现了“既让马儿跑,又不用喂马儿草”。

同样“天方夜谭”的,还有在实验室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从头合成,这一研究轰动海内外。

从0到1,从1到N,重大创新成果在渤海湾畔持续涌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被赋予“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等定位的天津,近年来旗帜鲜明喊出“制造业立市”,努力“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高质量发展之路转得艰难但坚决。

8项、17项、22项,过去三年天津斩获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数量一年跨越一个台阶。一条科技创新的“上扬曲线”,勾勒出这座“工业大市”加速迈向高水平“创新强市”的坚实足迹。

从无到有:无限风光在险峰

坚硬的海底岩石被锋利的绞刀“啃”碎,随即被“吸”入管道“吹”到十几公里外……在极寒海域,来自天津的亚洲最大最先进重型自航绞吸船“天鲲号”正在进行吹填作业。

能翻江倒海,可削岩如泥。这艘由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投资并联合设计的船非同一般。

“天鲲号”在海上航行(2019年1月8日摄 新华社发)

船长140米,宽27.8米,最大挖深35米,设计每小时挖泥6000立方米。形象地说,1小时就能挖出将近1米深、标准足球场大小的坑,1周即可搭起一个“水立方”大小的沙石堆。

“‘天鲲号’的诞生具有里程碑意义。”中船工业第708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费龙说,“它标志着我国实现了该船型关键技术的突破,已经能够自主设计建造新一代的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

重型绞吸船被称为“国之重器”,在运河开挖、港口疏浚、填海造陆中不可或缺,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1964年,我国从欧洲引进了一艘大型挖泥船,耗资高达170万英镑,折合约4吨黄金;2003年,中交天津航道局向欧洲制造商购买一艘大型绞吸挖泥船,结果中方一砍价,对方就涨价。

“他们拿准了,你造不出来。但我们不信这个邪,下定决心自己造!”中交天津航道局首席顾问顾明说,经过十几年努力,我们攻克了一系列技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形成《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系列技术成果,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并凭借此技术最终建造出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天鲲号”。

国家科学技术奖是衡量科技水平的“金杠杠”。这几年,这一大奖的天津“榜单”逐年拉长:2018年8项、2019年17项、2020年22项。

在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评选中,“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是唯一获得一等奖的项目,由南开大学周其林院士带领团队经过20年艰苦攻关完成。

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评价说,这一重大发现突破了过去对螺环结构的认知,又带来了催化剂卓越的性能和对药物生产所产生的价值,解决了原来的催化剂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瞄准前沿技术,曾经科幻电影里的场景,不断变成现实。

2月,成功研发新型智能材料。这种新材料很“聪明”,不仅能变色,还有形状记忆和自愈合功能;

3月,实现全流程机器人自动化“孕育”克隆猪,这是自动化操作完成克隆全流程获得的克隆动物;

6月,完成介入式脑机接口动物试验;

……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编著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1》显示,天津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80.88%,位列全国第四,居全国综合科技创新水平第一梯队。

2021年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天津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44%,居全国第三;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321亿元,同比增长超200亿元。

通过加大科技基础设施投入,天津自主创新的“底盘”愈发坚实:汇集全国顶级科学家和科研团队,先进计算与关键软件(信创)、合成生物学、现代中医药、细胞生态、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等5个海河实验室去年揭牌运行;国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主体结构封顶;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加快建设……

“坚持‘四个面向’,坚持‘以用立业’,持续提升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天津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对科技创新发出的“动员令”掷地有声。

从木到林:沃土培植参天树

走进天津阿尔特汽车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一辆通体“克莱因蓝”、身背太阳能板“飞翼”的汽车甚是亮眼。这便是纯太阳能汽车——“天津号”。

这辆颇具现代感的汽车可谓“身怀绝技”,攻克了太阳能高效转化、高密度储能、轻量化材料等多项科技难题,集合了无人驾驶等47项先进技术。

在第六届世界智能大会天津制造业立市展上,参会嘉宾体验“天津号”纯太阳能汽车。(2022年6月24日 新华社记者赵子硕摄)

“作为核心技术的太阳能电池板,其光电转化效率达到31%,远超一般光伏发电装置。”天津阿尔特汽车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立强说,测试显示,在晴好天气下,“天津号”平均日续航里程超过70公里。

“天津号”是天津市推行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的产物。

2021年4月,天津发出“英雄帖”:研发纯太阳能驱动汽车,续航里程不少于50公里,可实现完全无人驾驶……最终,天津阿尔特公司“揭榜”成功,汇集天津众多知名科研机构参与,集成了天津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汽车制造等领域最强资源。

“以前项目能否立项,要看单位名气、带头人的成果,‘揭榜挂帅’则只看你能不能干成。”天津市科技局副局长祖延辉说,“阿尔特公司过去给科技部门没有留下多少印象,以往条件下是很难牵头的。”

“小将”能否指挥得了“各路人马”?如何让各大研发机构听一家公司调遣?祖延辉介绍说,天津市成立“专班”,牵头单位“吹哨”,专班报到,统一协调各家研发机构。“将研发任务与各单位的考核奖励机制对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南开大学和天津理工大学研发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天津号”的轻量化要求制造了高比能电池……在这一制度下,各家都拿出了自己的绝活。

从1到N,由“智”变“金”,离不开创新土壤孕育。近几年,像“揭榜挂帅”这样的科研改革和政策密集出台——

《天津市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关于改革完善本市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措施》《天津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作方案》等,有效破解成果转化难点堵点。

政策支持是阳光,金融支持是雨露。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而往往面临融资难题。对此,天津对掌握产业“专精特新”技术、特别是在关键技术攻关中发挥作用的企业,量身定做金融服务方案。

在天津金融部门的支持下,沃德传动(天津)股份有限公司曾仅用15分钟就通过金城银行的“专新贷”在线获得一笔急需的资金,随借随还。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胡彬坦言:“天津金融服务的创新步子和力度很大,更契合科创型企业的短期资金周转需求。”历经10余年发展,沃德传动替代了17项进口品牌技术,开创了多个产品国产化先河,拥有200余项国家专利,成为一家集智能传动系统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为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丰沃的土壤和适宜的阳光雨露,让企业创新充分涌流。

2021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奖共有197项成果获奖。祖延辉分析,这些成果呈现出两个特点值得称道:一个是产业技术创新不断突破。天津市“1 3 4”重点产业领域中有158项成果获奖,占获奖成果总数的八成以上;另一个是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凸显,在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的184项获奖成果中,企业参与的项目近八成,其中四成多由企业牵头完成。

从人到众:搭建引才强磁场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蔡韬入选天津市20名“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

蔡韬在实验室展示人工合成淀粉样品。(2021年9月16日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蔡韬所在的团队去年在全球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这被认为是“从0到1”的重大突破,被网民戏称“喝西北风不再是梦”。其中多位成员是“80后”。

吸引他们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宽松的创新环境。所长马延和定下一条规矩:不以论文、课题多少作为单纯评价指标,让科研人员能坐住“冷板凳”。

小环境宽松,大环境同样给力。天津大胆向创新主体放权,赋予科学家和领军人才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在政策层面彻底打破“四唯”藩篱,回归职称评价本质。

这激励蔡韬等科研人员潜心科研。“6年就干这一件事。没个底子托着,谁敢这么干?”蔡韬说。

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天津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2018年,一纸“招贤令”在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重磅发出。最新数据显示,“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引才超过42万人。

在引才中,天津注重因业制宜“靶向导引、精准引智”,对436个国家及市级重大创新平台逐一梳理,掌握人才引育实际需求,实行引智育才政策“清单化”。

“天津吸纳人才更在乎质量,新引进人才都与重点产业紧密相关。”天津市人社局副局长郑巴音表示,引进的“海河英才”中,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业人员超过四分之一。

引进来还要留得住,一系列贴心“政策包”配套出台——

解除科研人员“紧箍咒”,支持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推出“科创企业评职称”专项服务,企业家可直接举荐人才申报正高级职称;实施引进人才服务卡制度,为重点企业、高端人才提供住房、医疗、交通、子女入学等一揽子生活保障……

“天津为人才提供的是‘保姆式’服务,让我能最大程度发挥优势干事创业。”张泽从哈工大毕业后进入新天钢集团天材科技公司,如今已成为精密带材制造部的创新骨干,带头研发的“手撕钢”厚度从0.1毫米降至0.03毫米,成为公司拳头产品。

人才“唱戏”,离不开政府“搭台”。2020年以来,天津组建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等十大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促进人才链、产业链、项目链、技术链、资本链“五链”融合,使人才有合作平台,技术有应用场景,转化有金融保障,产品有销售市场。

“对企业提出的问题,1小时回应,1天内对接,1周内答复解决,‘三个一’工作机制广受好评。”郑巴音说。

如今,十大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已连接高校院所80家,聘请院士专家64位,联系领军企业1600家,攻克关键核心技术460余项,新落地项目近400个,总投资额300多亿元,对人才和项目的“虹吸效应”加速显现。

作为航空航天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发起单位之一,天津爱思达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出题”,院士团队“揭榜”,成功研发航空复合材料高端智能自动铺丝设备。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一组数据显示:近三年天津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10万人,引进留学回国人员5.7万人,仅5家海河实验室就吸引集聚了38位院士。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已超过1/4。

“这里让每一个有创新梦想的人都能专注创新,让每一份创新活力都能充分迸发,不断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62岁开始在天津创业的“海归”科学家周泽奇说。经过8年发展,他创办的公司已成为行业“领头羊”。

创新为发展注入新动力。今年上半年,天津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1.4%。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