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伤感原因(世人皆知李清照)

她是历史上留存诗文作品最多的女诗人,也是历史上唯一堪与李清照比肩的女词人。朱淑真若是生的早,大约会与李清照牵起剪不断的瓜葛。都是才情担当的女子,若同世,岂有陌路之理。总会有契机,让她二人秉烛夜话,说尽人间苦甘,情里长短。但她不幸,她无有这样的际遇。也未曾遇到懂她的女子。

闺阁之中,朱淑真空有一腔才华。敏感多愁的她,其实是一只被锁在华丽囚笼中的困顿青鸟。无处诉说,她只得用赋诗填词来排解心中的哀怨。尽管她的作品触动心弦惹人怜惜,但在那个以男人为主宰的社会里,她的不羁,却不被社会认同...

李清照伤感原因(世人皆知李清照)(1)

李清照伤感原因(世人皆知李清照)(2)

千里相思一撇消

《减字木兰花·春怨》

宋·朱淑真

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巴蜀才女卓文君,任有众多的名流向她求婚,却独独看中了穷书生司马相如,不顾家人反对,与之夜奔出逃,当街卖酒。这样的千古佳话,似乎成了朱淑真向往的对象。但是朱淑真终究不是卓文君,而且,夫亦无司马相如的才华,也无司马相如的勇气。

哀怨的朱淑真只好恨她的夫粗俗且不解风情。但在她丈夫的眼里,她既然嫁了他,他便是她的天、她的地。她是他的财产,更是他可以随意取舍、丢弃的附属品。

他们冷战的时候,朱淑真也曾试图挽回,还费尽心思给他寄去了如此哀怨连连的诗。

可信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因为她的丈夫是生意人,见识粗浅,只知道投机钻营、趋利忘义,哪里有什么心思去体察她写的诗。

这样的诗与词,对于她的夫来说,不过是对牛弹琴罢了。

于是朱淑真选择了决绝地离开,而在她的背后,她那薄情的夫对于朱淑真的离开,熟视无睹。在娘家,女儿在伤心垂泪,朱家的父母何尝不知女儿的苦楚,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他们再心痛,也只能无奈叹息。

李清照伤感原因(世人皆知李清照)(3)

为了女儿,朱家在挽回,但朱淑真那沉迷于烟花柳巷的丈夫却怒不可遏,他给朱淑真的父母寄来了言辞激烈的信,信中如数家珍地数落着朱淑真不守妇道、写诗辱夫、不事夫君、婚前恋爱等种种不是。

不仅如此,他还愤愤不平地控诉朱家这样一个书香礼仪之家,却养出了一个不贤不惠的女子。对他而言,他忍着没有休妻,是顾及两家颜面,而她倒好,竟然不知廉耻地敢来“休夫”。信的末尾,他还在朱淑真的《减字木兰花》后,写上了“不够深刻”四字,以示讥讽。

他们原就是志趣不合的,又如何与这些指责扯上关系?她的丈夫似乎还嫌这样的羞辱不够,一边对她冷落,一边娶回了青楼女子,还在左邻右舍间大肆宣扬朱淑真的离经叛道、不守妇道。

顷刻间,女儿公然“休夫”的离经叛道就闹得满城皆知了。市井间开始流传朱淑真“休夫”的逸事,士大夫之流的卫道士们亦极力抨击她“大逆不道”的行为。她的诗句,在人们添油加醋的谈论中,被描绘成了出 轨的铁证。

丈夫的恶意攻击致使朱家丢尽颜面。朱淑真悔不当初,早知如此结局,还不如等那书生一辈子,至少她还可以在激荡的回忆中不受他人影响地慢慢老去。

那寄住在朱家的书生,落榜后的不辞而别成了朱淑真心里永远也解不开的结。因此,平常只要与夫有稍稍失和,她与书生的美好往事便毒草一般地不断往外冒。

或许,只想追求一段没有世俗打扰的爱情的她,还是太理想主义了。男人三妻四妾的不计其数,她却独独容不下婚姻里的第三个人!即使嫁了人,她也无法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地随波逐流。

朱淑真向来勇敢。但已经裂了的心,如何修补也难以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在市井的流言和潮水般的冷眼里,朱淑真公然地休了夫。

李清照伤感原因(世人皆知李清照)(4)

也因此,她的大逆之举掀起了轩然大波,她本身,也成了众矢之的。风言冷语中,她有些不堪重负,还有些心灰意冷。送走了春,迎来了夏,但扑面而来的霜雪分毫未减。她不愿连累家人,遍尝了冷言与颠沛的她决定放弃了,她想着,若是能在那个世界里找到解脱的出口,那该多好。

湖中的水潋滟清澈,更像情人荡漾的心,温暖而柔软。这里,有他们的欢笑,有雨中的相识相知,还有他们的第一次牵手。一切可以重来,只要时光能够停驻。她的嘴角溢出了微微的笑。湖中,他的影子如此熟悉,如此温存,似乎还在向她招手!

女儿有伤风化的死,她的诗卷,便被她的父母一页一页地烧毁了。悲伤的他们试图用这种方式来消减女儿的骂名。

但是,熊熊燃烧的火苗,却没有燃尽她留在世上的情。冉冉的火光中仿佛出现了小淑真的影子。在橘红色光芒的映照下,若朝霞般明丽、星辰般澄澈。

李清照伤感原因(世人皆知李清照)(5)

莺飞蝶舞醉花香

《春日杂书十首·其六》

宋·朱淑真

斗草寻花正及时,不为容易见芳菲。

谁能更觑闲针线,且殢春光伴酒卮。

时光回到了多年以前。

朱家硕大的园林里,有幽静的长廊,苍翠的柏树,还有连天的湖水,这么多年,都未曾变过。

在这其中,小小的朱淑真似在寻觅什么,却又略有惆怅。昨日,她刚刚与一位同她一样手持书卷的少年打过照面。

晴空春日,栏下的湖水盛着碧蓝的天。游廊末端,柔柔的柳叶在枝杈间争相倾吐着青青的颜色。春意正浓,只是,这盎然的空气里,却独不见昨日与她隔水相望的翩翩少年。

朱家乃书香门第,自打落地那天起,朱淑真便浸在书香与墨香里,受哥哥们的影响,她饱读诗书,聪慧灵巧,才情卓绝。

父母生养了数个儿子,直至中年方得一女,所以全家上下都将这个唯一的女孩视若珍宝。有了父兄的悉心教导,朱淑真笔下的竹影梅香栩栩如生,银构小楷也十分娟秀典雅,气韵贯通。

虽不及高官豪门的奢华,但朱家也还算殷实,且府上的楼台亭榭曲径通幽,是钱塘一带私家园林中数一数二的上品。府内的书馆,一面临湖一面傍山,柳条细梳、鸟雀啾啾。行在其中,使人频生读书作画的雅致,足不出户,便可以在这碧山秀水间采撷美丽的景色,在画布上描绘。

再或者,趁哥哥们傍晚休息的空闲,小朱淑真提着鱼篓跟在他们的身后,一面临风垂钓,一面凭栏读书玩耍。回来还可以写下“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李清照伤感原因(世人皆知李清照)(6)

她与书生的结识,只是在这水榭处偶然相遇。那日,她在游廊末端的栏杆边百无聊赖地看着诗。忽而,池塘对岸,一个低沉洪亮的读书声伴着幽幽的暖风,飘过了水,穿过了湖边的树,再绕过长长的游廊朝她袅袅而来。

书馆是为哥哥们而设,里面环境幽雅,藏书甚多。只是,如今哥哥们已经相继成家立业,书馆便闲了下来。

今日又何来的读书声?

索性,朱淑真放下了手中的书,朝着书馆方向远远地望了望。

书馆与她相隔不远,只在她闺房的一侧。见四下无人,朱淑真索性放开了胆,循着声音一看究竟。

透过远处的窗扉,她才发现书馆里一身素衣,正在读书的他。或许是在这里待了许久的缘故,书架上那些哥哥们曾经用过的书,已被他搬到了书案前一摞一摞地摆好。

早春明艳,暖暖的空气本就会令少女萌生朦胧情愫。此刻,这琅琅的书声,打动了小淑真怀春的心。

此前,小淑真在她的诗句里畅想着爱情。薄纱浮动的窗帷前,她也曾手托香腮,想象着自己未来夫婿的模样。不求他有潘安的美貌,但要有互相酬唱的才情才可以,她这样想。

彼时,淑贞已二八年华,出落得亭亭玉立。心动之后,先前在书中读过的那些或婉约或豪放或明理或喻事的诗句,就像生了翅膀似的,在她的脑海里循环往复。

李清照伤感原因(世人皆知李清照)(7)

在她的幻想中,他需有满腹才华,还要多情体贴;要有男儿的豪气干云,也要有流浪诗人的绮丽雅致。她还将心目中理想男子的模样偷偷写成了诗:

《书窗即事》

宋·朱淑真

花落春无语,春归鸟自啼。

多情是蜂蝶,飞过粉墙西。

她看得太久,书生似乎觉察到了什么,放下了手中的书,走到窗前伸了个懒腰。

透过湖畔的绿柳,朱淑真看到了他的脸。

有一束青涩的目光相随,他们便生了心灵的感应。书生看到了远处的她。此时的她正怀抱书卷,斜靠在廊下,园子里粉色的桃花夹着飞扬柳絮从她面前拂过。美得太不真切,仿佛画一般。画中的少女一身藕色长裙,头顶高绾的螺髻上一支碧绿色的步摇轻轻摆动。

这样突如其来的四目相对使得朱淑真的脸上泛出一抹胭红。她恨不得拔腿就跑,可不听话的脚像在泥地里生了根,怎么也挪不动。

这一天,朱淑真无心书卷,睡意全无,于是起身来到书桌前,举起那盏橘色的灯,慢慢铺纸研墨,将白天看到的那个人,以及那人周围的景色,和了“碧如天”与“逸似仙”的韵,在涌动的文思中,将“白璧无双”作为诗句之眼,用“又无缘”等句作结。

李清照伤感原因(世人皆知李清照)(8)

寻春总是泪满怀

《恨春五首· 其二》

宋·朱淑真

一瞬芳菲尔许时,苦无佳句纪相思。

春光正好须风雨,因爱方深奈别离。

泪眼谢他花放抱,愁怀惟赖潇扶持。

莺莺燕燕休相笑,试与单栖各自知。

缘分如此奇妙,有时众里寻他,却是要一生一世的等待。有时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次日,朱淑真醒来时,屋外已是艳阳高照。她理好了鬓,依旧令丫鬟为自己选了身藕色的长裙。穿戴整齐,她决定去那个装满书的书馆一探究竟。

行至廊下,书馆内读书声依旧。可朱淑真的脚步放缓了,她尚且待字闺中,书馆里有陌生的男客,她理应有所回避。

理智最终战胜了情感,她携着书卷在廊下坐了,但她已经无心看书,只顾着想些关于他的事情。他姓甚名谁?为何来此?是偶然借宿,还是其他?朱淑真抬起头看天。先前透亮的天空和明媚的光,不知何时被厚厚的云朵占据。最终她还是折了回来。

《愁怀 ·其二》

宋·朱淑真

满眼春光色色新,花红柳绿总关情。

欲将郁结心头事,付与黄鹂叫几声。

若不能与他再次相逢,她便祈求能在梦里相遇。一面之缘,他还会记得自己吗?

相思成疾使得原本娇媚的朱淑真神情萎顿,面容憔悴。不仅如此,她还有些病恹恹的,全然没有二八佳人的青春与活力。

李清照伤感原因(世人皆知李清照)(9)

也不知何时下起了雨,滴滴答答的细雨声中,院里的梨花开始凋落。此情此景下,她将所思所想写就了一首七言绝句。

他是兄长的旧时同窗,一个暂寄于自己家中,将要参加省试的学子。面对淑真的疑问,兄长还告知她,书生博学多才,诗文俱佳,她可以与之交往以提高诗文水平。

哥哥的几句话,将朱淑真这段时间的苦恼统统抛散。

书生父母原和朱家是世交,只因家道中落,朱家又几度迁移,方才失去了联系。如今,书生生得仪表堂堂,其家又非凡俗之辈,所以朱父也默许了朱淑真与书生的兄妹相称。

当晚,朱淑真心情大好,尽管他们还没有交谈过一句,但她知道,他是一块未加雕琢的璞玉,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来日定会在那三年一试的科考中金榜题名。

朱淑真还想到了魏晋才女谢道韫、东汉文学家班昭,春秋鲁国人颜回、战国思想家教育家孟子,他们皆由孔子的勉励而成长、成材。她相信,只要努力,自己心中的他,有朝一日也能像展翅的鸿鹄一样,一飞冲天。

朱淑真这样想着,一首七言律诗亦从她的笔下一泄而出:

旷轩潇洒正东偏,屏弃嚣尘聚简编。

美璞莫辞雕作器,涓流终见积成渊。

谢班难继予惭甚,颜盂堪希子勉旃。

鸿鹄羽丁当养就,飞腾早晚看冲天。

李清照伤感原因(世人皆知李清照)(10)

携手藕花湖上莲

《清平乐·夏日游湖》

宋·朱淑真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

娇痴不怕人猜。随群暂遣愁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朱家有女初长成,自然提亲者不断。只是中年得女的父亲并不舍得珍珠一般捧在手心的女儿随便嫁与平常人家的凡夫俗子。

书馆少年生得一表人才,两家又是世交,如若他三年苦读能榜上有名,一切便顺理成章,还能省却了皇城之下“榜下捉婿”的烦琐,女儿也可以依傍在父母的羽翼之下,过安定的生活。

朱淑真生来性格率真,加上父母的默许,还有这难得的知音使然,与书生兄妹相称的她便常常跑到书馆,向这位苦读的“兄长”讨教诗文。

而对书生而言,寒窗苦读本就枯燥乏味,如今有了佳人陪伴,艰苦的时光瞬时变得璀璨无比。他们一起切磋诗文,或挥毫作画,或结伴出游,日子过得好不快活。

这日,他们相约结伴湖边赏荷。

李清照伤感原因(世人皆知李清照)(11)

初夏的小荷,早有蜻蜓前来光顾。三十顷湖光山色,碧水连天。带着随行的丫鬟,朱淑真与书生在湖畔信步前行。初夏的天,还不及仲夏的炎热,加之微微的风,让彼此的心是如此开阔。

他们一边走,一边朝湖中瞭望着。一朵朵粉色的花苞,或被田田的莲叶托举,或娇羞地藏于叶后。再看身旁的举目远眺的小淑真,目若秋水,青翠碧袖在湖光水色的映衬下,仿佛洛神降临,一时间,书生也有些痴了。

有一双痴情的眼始终盯着自己,朱淑真也有所察觉,很快低下了羞涩的头。恰在此时,晴好的天空已换作漫天乌云,突如其来的豆大雨点打扰了人们的游兴。

忙乱的脚步里,人们纷纷奔跑着找寻有檐的亭台去躲雨。朱淑真的丫鬟并未准备雨具,因担心小姐被雨淋湿,丫鬟匆匆折了身去,到有伞的店铺去为小姐买伞。

雨越下越大,忙乱中,他们索性牵起了手,跑向湖畔的凉亭。这愁煞人的雨来得甚不是时候,却让朱淑真初次领略到了被一个人牵手的感觉。

男女授受不亲!她猛然想起临行前母亲的千叮万嘱。但是,书生温柔的气质带给她的奇妙感觉,却令她既欢喜又羞涩。对于书生而言,不经意间错抓了伊人的手,他同样悸动不已。

李清照伤感原因(世人皆知李清照)(12)

亭子里挤满了躲雨的人,不免有人对他们的亲昵投以异样眼光,但他们并肩而立,视而不见。雨声渐止,湖面被迷蒙的烟雨笼罩。躲雨的人渐渐散去,因在等待丫鬟的伞,他们只得停在原地。

此时,由湖面而起的风穿堂而过,略感凉意的朱淑真不禁抱紧了双臂微微颤抖,书生脱掉了自己的长衫披在她的肩上,还用他宽大的臂膀将她紧紧拥住!

天下哪有不透风的墙呢?他们的出格举动,立刻成了市民们茶余饭后的闲言碎语。病毒一般的流言开始在街巷里四处蔓延,但身处其中的朱淑真毫不畏惧。

事情过后,家中没有人提及,亦无人问津。心醉神迷的朱淑真依旧沉浸在甜蜜中,她靠在梳妆台边,一遍一遍地回忆着雨中的情景,她祈祷着时光能够永远停驻在那个动人的时刻。

李清照伤感原因(世人皆知李清照)(13)

寂寞梨花任无言

《生查子·寒食不多时》

宋·朱淑真

寒食不多时,几日东风恶。

无绪倦寻芳,闲却秋千索。

玉减翠裙交,病怯罗衣薄。

不忍卷帘看,寂寞梨花落。

或许这也是书生的一生中少有的感情沦陷。也许,用情太真使得原想在书山中找寻人生方向的他,却在万劫不复的情爱中被削去了斗志。

三春光景,是女人短暂青春释放光芒的最美时刻。三春过后,也是校验书生成绩真假的时候。若要成就大业,必要考取功名,这是搁置在旧时文人与权贵间一条铁的定律。

学而优则仕,是许多学子一生的梦想。功名的独木桥前,书生或许将太多的心思用在了现有的风花雪月上;亦或许淡泊名利的他原本就对那虚假的官场仕途不屑一顾。他金榜无名,仕途终究与书生擦肩而过。

一飞冲天的祈盼破灭了,朱家颇有微词。三年的无偿接济也付之东流。书生原本就清冷孤傲,只是为了心中的她才忍下三年寄人篱下的生活。而他不仅枉费了佳人的满心期待,更无颜面对为他提供优厚条件的朱家父子。

缘聚缘散,如此无情。不等安慰,不待最后的道别,书生便拾起行囊,不辞而别了。

李清照伤感原因(世人皆知李清照)(14)

恋人的不辞而别令朱淑真百思不得其解。她想给他写信,但他已音讯全无。此后的几度秋水,任凭朱淑真如何找寻,书生皆是音讯杳无。

曾经的花前月下,更能映衬出现在的孤寂。如果他们没有幸福的开始,也许就不会有这么痛苦的结局。

初恋的失败,对朱淑真打击甚深!

回忆令人憔悴销魂,往日里爱在园中漫步斗草的活泼小姐不见了,秋千闲了许久也无人问津。她开始懒得出门,只因为园中处处有回忆,后来她索性放下了闺房的帘,独倚病榻,在屋内黯然神伤。

李清照伤感原因(世人皆知李清照)(15)

朱淑真足不出户,只将满腔的愁绪写进诗里。但她不知道的是,这段尽人皆知,却没有结果的恋情已经使她名誉扫地,还使朱家颜面尽失,她的家人真是后悔莫及。

或许此时的书生正躲在某个安静的地方抓紧复习,等待来年的春试。也或许他弃文从武,不知哪一天便会一身戎装地出现在自己的面前。朱淑真幻想着、期待着,依旧希望有奇迹发生。秋日的夜晚,她一口气写下六首与秋有关,断魂离情的绝律。

人言可畏,原就敏感多虑的朱淑真更是举步维艰。况且她的金色年华将过,朱家父母开始着急了。

朱淑真的父亲以最快的速度为她择了人家。

夫君同样眉目清秀,仪表堂堂。在朱淑真的眼里,这个未来夫君的眉宇间还有几分书生的模样。

初恋的伤害使成长中的朱淑真对爱情的迷恋少了许多,同时也使她成熟了许多。现在这种情况,与谁成亲对她来说已不重要了。

李清照伤感原因(世人皆知李清照)(16)

夫家与朱家门第相当,且对朱淑真恋爱未果一事略有知晓。在家人的游说下,朱淑真就这样应允了。

投入一段新的恋情,是治疗旧伤的最好良药。她与丈夫也过了

一段情意甚浓的阶段,她随着他四处从宦,往返于吴越荆楚之间。

只不过朱淑真原是父亲的手中的珍宝,未出阁前每行一步,均为父亲亲手设计。这种长时间的路途跋涉,令娇弱的她不堪忍受。无奈,她先夫一步返回了家乡。

新婚小别,自是思念无限。闲情无所寄托,她便心血来潮取来纸笔,为远方的夫作诗填词,以寄相思。

李清照伤感原因(世人皆知李清照)(17)

两厢背去何相宜

《愁怀》

宋·朱淑真

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

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似休生连理枝。

试想,一个没有诗才的男子,纵使有潘安的美貌,在朱淑真的眼里,也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罢了。

相处的时间越久,朱淑真越能感到两人的距离。朱淑真多才,而丈夫在这方面却少有慧根。而且婚后,朱淑真行事张扬,不避男客。这在丈夫的眼里是有失妇道、不成体统的表现。对于朱淑真吟诗作赋的本事,他也毫无兴趣,更别说花心思与她对月赏花把酒谈心了。

于是,性格志向相去甚远的他们,情感的沟壑越来越大。朱淑真每每想到,都悲不自胜,暗自洒泪。

她的满腹委屈无处诉说,只得默默忍耐。

李清照伤感原因(世人皆知李清照)(18)

时间在两个人的平淡相守中慢慢流逝。最终,两颗原就不属一个世界的心,在生活的磨砺中越来越远。才情变成了孤高,风雅变成了有伤风化,而朱淑真的诗情画意,在丈夫的眼里也成了不可理喻。

孤单的她,愤怒地提起笔,继续写:

轻圆绝胜鸡头肉,滑腻偏宜蟹眼汤。

纵有风流无处说,已输汤饼试何郎。

丈夫果真浅薄不堪。他竟然不知作诗的妻写下轻滑的圆、废弃的鸡、敷了粉的何郎,还有决定胜负的“汤饼”等是何用意。

苦闷的时光还来不及消解,丈夫在婚前的种种劣习也一点一点暴露了出来。因了应酬和公务的由头,他开始彻夜不归。即使回来,他面对她的询问和抗议也一概充耳不闻。他还开始光顾烟花柳巷,不仅如此,他还将青楼女子明目张胆地娶回了家。

李清照伤感原因(世人皆知李清照)(19)

向来全身心投入爱情的朱淑真开始有些悔不当初,她悔自己的不重视不妥协,导致现如今自己要与青楼女子共事一夫的欲哭无泪的局面。但她的表现在丈夫的眼中就是善妒了,善妒就是不贤惠,除此之外,朱淑真迟迟未见动静的腹部在公婆的眼里,更是最大的忤逆。

孤独的枕畔,随着丈夫客居外乡的她,没有亲人朋友,余下的只有无尽的悲与恨,还有用以消愁的酒。此时的她想起了家,想起了故乡,想起了父母兄弟,还有自己未出嫁时一家人在一起吟诗作画、抚琴听曲的美好时光。如今,一切的一切已全然不是当初的模样。

雨声滴答的秋夜,她悲从中来,对镜哭泣。凄冷的夜,无人给她温暖冰冷的被,断了肠的心,也快被阵阵的风吹裂。

李清照伤感原因(世人皆知李清照)(20)

丈夫的冷漠、公婆的冷语、下人的议论,如一把把尖利的刀剑刺向她,她已不堪忍受,却又无力更改。最终,无依无靠的她选择用死亡来代替向往已久的安宁。她决定用这种最隆重的抗议,来消解此生最大的恨。

暗夜里,朱淑真思索了良久。最终,她留下了诗,走出了家门,来到了曾与书生牵过手的湖边,踩着冰冷的水一步一步朝前走了去。

黯然的芳魂就这样归去。诚若她来时的样子,美丽、卓然,如若一朵绝美的花。

没有挽留,甚至来不及思念。一朵艳丽的花就这样永远地凋谢了。这或许是敏感的朱淑真,最好的解脱。

来与去,生和死,只是轮回的四季中,此消彼长的因果变换。此际情景,好似她和着泪写就的诗:

《秋夜有感》

宋·朱淑真

哭损双眸断尽肠,怕黄昏后到昏黄。

更堪细雨新秋夜,一点残灯伴夜长。

朱淑真本是才情冠绝的女子,却没有得到好姻缘,终生抑郁,抱恚而死。令人唏嘘。正是:

滔滔溪水东流去,芳魂淹没何之罪?

触目此景悲无限,摧人肠断心欲碎。

断肠集里断肠泪,苦涩之中苦涩味。

姻缘簿上姻缘错,鸳鸯难得鸳鸯配。

#我在岛屿读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