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中三元的奇迹是怎么形成的(大三元是指连中解元)

麻将中“大三元”和“小三元”的玩法,这来源于古代的科举考试。大三元指的是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得解元、会元、状元,也就是所谓的“连中三元”。历史上,连中三元的人数极少,清代是科举最鼎盛的时期,连中三元的不过也就两人而已。

连中三元的奇迹是怎么形成的(大三元是指连中解元)(1)

​相比大三元而言,小三元的影响力就要小很多,因为不管是从功名等级上,还是政治地位上,小三元都远远不及大三元。小三元指的是考生在县试、府试、院试中均名列第一。院试的录取者称为生员,俗称秀才,是考生在科举考试中获得的第一级身份。所以小三元充其量不过是个秀才,和状元及第相差悬殊。

不过,读书人能考中秀才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按例,院试公布录取名单的当天,会有专人前往被录取考生的家中报喜,其后补送捷报单,捷报用红纸书写,捷报不仅要送到考生家中,还要送到考生的外祖父家、妻子的娘家、业师家等,以讨得赏钱。

连中三元的奇迹是怎么形成的(大三元是指连中解元)(2)

​清代考中秀才的士子可以换上秀才服,这套行头完全可以和普通百姓划清政治界限,因为秀才服虽不是正式的官服,却等同于文九品服,具有很高的荣誉。由于童试是官学的入学考试,考取生员也就取得了官学的入学资格。清代的地方官学的府学、州学和县学并无层级、水平高低差异,其教授的知识基本相同。

院试的录取者,多数要在籍贯所在地的县学就读,少数人入府学,但朝廷并未规定县学与府学的分配比例。由于官学中多设有泮池(一种建筑),因此考取生员入官学学习称为“入泮”,也称“游痒”、“采芹”。

在很多人看来,考中了秀才也就意味着可以参加接下来的乡试,以考取举人功名。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对的,明清时期,并非所有秀才都有资格参加乡试,他们还需要通过一次选拔考试——科试。科试由当地的学政主持,在乡试前一年举行。

连中三元的奇迹是怎么形成的(大三元是指连中解元)(3)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规定,科试考八股文一篇,策论一道,五言八韵诗一首。科试考试成绩分六等,清初规定科试列一、二等的生员有资格参加乡试,三等可参加录科、录遗,四、五等则无资格应试。后来,又改为大省科试三等的前十名,中小省三等的前五名有资格参加乡试,其余三等者可参加录科。获得乡试资格的秀才能被称为科举生员。

此外,为使有才华的秀才不因科试而被埋没,还有几种“补考”的形式,即录科、录遗和大收。录科为科试落第或因故没有参加科试的秀才,以及在籍的监生、荫生、贡生等而举行的选拔考试。录科之后,凡是没有被录取的,或因故没有参加科试者,还可以参加一次考试,称为“录遗”。

如果录遗之后,仍未参加科试、录科、录遗者,可参加乡试前的最后一次选拔考试,称为“大收”。通过科试、录科、录遗、大收录取的士子都有资格参加乡试。

连中三元的奇迹是怎么形成的(大三元是指连中解元)(4)

​科举时代,考生们都将岁试、科试视为“畏途”,对他们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选拔考试,而且也是对他们精神和身体的折磨。《科举时代之苦况》中就如此记载:“其尤惨无人理者,莫若岁科试,迫之以功令,监之一吏卒,促之以时刻,虐之搜索,困之以饥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