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慧故居有红色故事吗(故居墙缝惊现日记)
1982年,工作人员在修缮杨开慧的故居时,从墙缝里掉落一堆泛黄的纸,工作人员翻开细看,纸张的末尾竟然写着“杨开慧”三个大字。
这些杨开慧的手迹,因为有利于帮助研究毛泽东,所以被文物部门视作珍宝,保存了起来,从未公开。
图|杨开慧的词《偶感》
直到2012年,湖南作家余艳仔细阅读了这些信件后,以报告文学的形式,还原了杨开慧与毛泽东的情感真相。
01杨开慧出生在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杨昌济拥护过康梁变法,参加过不缠足组织。他先后在日本、英国留学,回国后在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
虽然杨开慧所在的板仓人民,还处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他们秉持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但是父亲杨昌济不但不允许杨开慧缠足,还支持她上学识字。
不得不说,出生在如此开明家庭里的杨开慧是幸福的。山里的杨公庙办有一所县立第四十初级小学,也破格为杨开慧等七名女生开了一个班。
后来,父亲在湖南第一师范任教后,杨开慧随全家一起迁居长沙。就在杨开慧迁居长沙的同一年,毛泽东也来到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成为了杨昌济的学生。
毛泽东好学好问,他打心底里佩服老师杨昌济,他经常与蔡和森等同学一起到杨昌济老师的宿舍里探讨问题。
就这样,他也结识了师妹杨开慧,杨开慧留着齐耳短发,穿着干练的蓝布短衫,她的新女性形象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图|杨开慧
杨开慧经常听父亲说:“救国必重用二子”。二子指的是毛泽东与蔡和森。杨开慧对毛泽东也由衷的敬佩。
杨开慧曾在她的《6到28岁自述》中说:“自从听了他许多事,看了他许多文章,我就爱上他了。”这里的他正是毛泽东。
后来,杨昌济应聘到北京大学教书,杨开慧随父亲迁居北平,杨开慧本以为与毛泽东分开了。没想到父亲杨昌济到达北平后不久,就给毛泽东送去了赴法勤工俭学的消息,急着让毛泽东赶赴北平。
为了动员和组织一批青年学子赴法勤工俭学,毛泽东再次到了北平。因为生活困窘,毛泽东在杨昌济的推荐下,在北大图书馆当助理员。
在北大,毛泽东不仅结识了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进步人士,不但受到他们的新思想的影响。并且他有机会阅读到更多的书籍。
此时,毛泽东与杨开慧的感情也进一步升温,他们的友情,逐渐演变为爱情。
杨昌济因病在北京逝世后,毛泽东以女婿的身份扶柩南下,将恩师安葬在了板仓。这年冬天,毛泽东就与杨开慧结了婚。
图|杨开慧与毛泽东油画
毛泽东与杨开慧在板仓安了新家,这个新家不仅是他们爱情的港湾,同时也是毛泽东开展革命斗争的避难所。
杨开慧不仅是毛泽东生活上的妻子,还是工作上的战友。
1921年秋天,杨开慧在我党担任着机要工作和交通联络工作。次年,毛泽东在湖南创办青年图书馆,杨开慧又担任起图书馆的负责人。
杨开慧既充当着毛泽东事业上的帮手,也是毛泽东生活上的亲密伴侣。
02毛泽东经常写东西整宿不睡,杨开慧总是在晚上八九点钟时,为他准备好取暖工具。到深夜两点钟时,杨开慧会从床上爬起来,将锅里热的吃食,拿给毛泽东。有时候毛泽东顾不上吃,她就一直坐在毛泽东旁边,监督他吃完再去睡觉。
早晨杨开慧醒来,毛泽东才睡下,杨开慧便去整理毛泽东晚上写好的东西。凡是稿纸上注有“定稿”二字的,杨开慧都会将他誊写出来。
此时,他们已经有了第一个孩子毛岸英,为了孩子和工作兼顾,杨开慧将毛岸英的摇篮放在身边,一边帮毛泽东誊写稿子,一边晃动着摇篮。
为了革命,他们是爱情的伴侣,也是彼此精神上的支柱,他们携手面对革命的暴风骤雨。
杨开慧与毛泽东在一起的七年中,杨开慧相继生下了毛岸英、毛岸青与毛岸龙三个孩子。
图|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
毛泽东在湖南发起工人运动,成立工团联合会后,敌人将毛泽东视为眼中钉,发布通缉:赏三千大洋,活捉毛泽东。
“四·一二”后,毛泽东回到了板仓,敌人追到了板仓,封锁了所有路口,挨家挨户搜索毛泽东的下落。
毛泽东感觉到暗里脱身有困难,不如从虎口中冒险出走。临走时,他吻别了妻儿,向岳母鞠了一躬。
于是他装扮成一个“肺痨”病人,他躺在轿子里,脸上捂着毛巾,让两位农民兄弟抬着他,专挑大路走。
中途,毛泽东所乘坐的轿子被一队执行封锁任务的敌人拦住,得知里面人是肺痨,还不停的咳,深怕自己被传染,于是没耐心的让两位农民兄弟抬着轿子赶紧走。毛泽东总算脱了险。
这次板仓脱险后,毛泽东便往返于长沙、湘潭、醴陵、浏阳、平江、安源、汉阳等地,组建革命武装,为即将举行的秋收起义做准备工作。
革命的道路既崎岖又险恶,刚从板仓脱险,紧接着秋收起义失败。生活是一次次的阵痛,革命的道路又何尝不是呢?
毛泽东并没有因此而畏缩,他再次将队伍拉上了井冈山。
在井冈山稳定下来后,他给妻子杨开慧用暗语写了一封信:生意不好,亏了本,现在生意有所好转。
而这封信竟然辗转一年时间,才送达杨开慧的手上。
得知毛泽东在井冈山上,杨开慧找出一张旧地图,在地图上查到了井冈山这个地方。那是个让他魂牵梦绕的地方,但是为了孩子,为了革命,她不能孤身前往井冈山,只好坚持在板仓战斗。
杨开慧的日记《6岁到28岁自述》
在无数个不眠夜里,她在日记中写道:“我要跑到他那里去,可怜小孩子把我拖住了。我要哭了,我总不能不爱他。”
于是,她给毛泽东写了一封回信,信中讲述了她对毛泽东的无限思念,还有板仓的斗争形势。这封信她整整写了一夜,并且附有一首词《偶感》,一并让交通员送给毛泽东。
其中是这样写的:“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兹人不得见,(惘)怅无已时。”
词中无不表达着她对毛泽东的无尽思念,以及恨不得飞到他身边陪伴左右的无奈。
031929年,《湖南民国日报》登载了朱德之妻伍若兰挂头示众的报道。杨开慧看到后气愤不已的在《见欣赏人头而起的悲感》中讥讽道:“原来我们还没有脱掉前清的文明风气啊!”
同时,杨开慧也似乎对自己未来的命运有所预感,她知道敌人决不会放过她,而她也在为牺牲时刻做着准备。
没想到就在1930年,她29岁那年,敌人开始悬赏1000大洋:捉拿毛泽东之妻杨氏。
特务头子范瑾熙还专门派暗探化装成贩卖陶罐的小商人,在杨开慧的家乡板仓一带盯梢。杨开慧很谨慎,带着孩子在亲戚家东躲西藏。
就在毛岸英8岁生日那天,为了给孩子煮一碗长寿面,杨开慧才带着毛岸英回到了家里,没想一回来就被敌人盯上了。
杨开慧被捕后,板仓一带一直坚持在地下工作的同志,下定决心要将杨开慧营救出来。而狡猾的敌人觉得抓捕了杨开慧,就可以进一步追捕毛泽东与朱德了,他们将杨开慧送进了警备司令部的监狱,接着转到陆军监狱署。这使得营救任务非常困难。
自从被捕后,敌人每天早上8点就开始对杨开慧的审讯,审讯一直持续到下午4点,杨开慧在狱中受尽折磨,敌人软硬兼施,让她归降,交出我党地下人员名单,写悔过书,在报纸上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就可以重获自由。
杨开慧却果决地向敌人啐了一口唾沫说:“头可断,血可流,让我们脱离关系,痴心妄想!要杀便杀,我誓不屈服!”
图|杨开慧与毛泽东故居
前来探监的人告诉杨开慧,她的母亲向振熙老人去找人了,在南京和长沙找人保她。杨开慧却冷静地说:“不要浪费精力了,我死不足惜,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在狱中,夜深人静的时候,她抚摸着熟睡的毛岸英,滚烫的泪水不知不觉流了下来。
这一年的11月14日,敌人看杨开慧没有屈服的意思,就将他押赴刑场 ,毛岸英哭喊着,扑到妈妈的脚下,抱着妈妈的腿嚎啕哭泣。
杨开慧蹲下来,将毛岸英搂在胸前,安慰着:“你以后见到爸爸,告诉他我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
之后,杨开慧将岸英托付给家里的保姆,凛然走出了监狱,走向了识字岭,与6名难友一起英勇就义。原本杨开慧被打了两枪后没有死,敌人得知后,又跑过来补了一枪。
杨开慧牺牲时,年仅29岁,她的遗体被亲友连夜运回了板仓,葬在了青松环绕的棉花坡上。
毛泽东在报纸上得知杨开慧牺牲的消息后,哽咽着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在大家的印象中,杨开慧只有坚毅,勇敢,无畏,强大的一面。
直到1982年,工作人员在修缮杨开慧故居时,从墙缝里翻出杨开慧写给毛泽东的信,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而此时毛泽东已经作古6年了,他至死也没有看到这些信。
后来,这些信件一直被当作文物保管了起来,直到2012年,湖南作家余艳仔细阅读了这些信件后,非常震撼,才将它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公之于众。
总计4000个字,字字含血,惊天地,泣鬼神。
“我是真的爱他呀!”
“我为母亲而生之外,是为他而生。”
“我一定要同他去共这一个命运。”
“只要他是好好的,属我不属倒在其次。”
“我好像已经看到了死神。”
原来,杨开慧也有纠结,脆弱的一面。
在杨开慧与毛泽东之间,在井冈山与板仓之间,隔着的不仅是万阻千山,还有生死对立,亲情牵连。
不得不说,杨开慧真是用生命爱着毛泽东,用生命维护着他们共同的信仰。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本站分享的文章不属于商业宣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