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的作品青铜时代(一代狂才王小波)

【版权说明】本文由“图个好看”(公众号ID:goodpicture)编辑三哥原创。图个好看,为你讲述好看的故事和有趣的灵魂。转载请在“图个好看”公众号后台留言。

22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97年4月11日,有一个“恶名昭彰”的老流氓离我们而去。

他是个赫赫有名的作家,可他的文字中充满了各种污言秽语、肉体和生殖器,像极了乡间地头的老流氓;

他经历过三反五反、大跃进、文革等一系列混乱的历史时期,他见证了老舍等文学大师的陨落,所以他拿起笔,用文字去剖析那些年的那些事;

他本是工人阶级,却为诉说真理唤醒人心而走上了作家之路,用满口粗鄙之语,字字血声声泪地刻画着不同时代的点点滴滴;

他兼备男性的粗犷豪放与女性的细腻柔美,被人称作是“雌雄同体的一代狂才”……

哪怕是高晓松这种逮谁怼谁的狂人,提起他的时候也不得不说:

“以我有限的阅读量,他在我读过的白话文作家中绝对排第一,并且甩开第二名非常远,他在我心中是神一样的存在。”

王小波

他生前名声并不显赫,但在死后得到了无数人的推崇与敬仰。有人说,他是一代狂才;有人说,他是披着流氓外衣的莎士比亚。

王小波的遗孀李银河曾用三个词来评价王小波:

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家。

无趣的世界

1952年5月13日,王小波出生于北京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是国家教育部的干部,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

王小波出生的那段时间,正处于建国不久,举国上下沉浸在理想主义风潮之际。然而正值“三反”热潮,父亲老王突然被错划为“阶级异己分子”,老王家瞬间陷入艰难的境地。

作为文科教授的老王,为“纪念”这场风波,让儿孙们莫要走了老路、坠了老坑,老王给小王起名“小波”。

王小波的作品青铜时代(一代狂才王小波)(1)

少年王小波

老王万万没想到,正是因为家庭变故对心里造成的阴影,自己这个不听话的儿子最终还是玩儿起了笔杆子,走上了写作之路。就像王小波后来说的:“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暂且不提。

王小波天生长得就比较寒碜,几岁的时候就开始遭人嘲讽长得难看了。被嘲讽,自然也就不那么合群,没什么人一起玩。这对于仅仅几岁的小孩子来说,可以说是天大的打击。

一切都是那么无趣,除了父亲书柜里的藏书,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愿意搭理长相丑陋的王小波……又或许,只是因为书没长眼睛没长嘴,不然说不定书都得嫌弃他。

根据王小波哥哥的测算,王小波在13岁时的阅读速度就已经非常惊人了,大概有普通人的7倍那么快。

那时候,正值一个“文人死得快”的敏感节点——老舍跳湖、胡风入狱、王实味枪毙,连王小波的父亲也被各种冤假错案所迫害。老王从很早就表示不希望孩子们学文科,觉得前途一片黯淡。

孩子们都挺配合,没怎么学文科,可哪怕没学文,也拦不住王小波未来的写作之路。毕竟,他就是从书堆里长大的。

奥维德、莎士比亚,甚至于《十日谈》,这都是王小波开蒙的东西,如此高的起点,怎么可能不写书?

王小波的作品青铜时代(一代狂才王小波)(2)

《十日谈》

1968年,王小波去云南兵团劳作。尽管他在北京见过大跃进和文革,但那终究还是首都北京。在云南兵团劳作的时候,他见到了时代是如此扭曲,他见到了无数之前想都想象不到的残酷现实。

也正是在此时,他开始尝试进行写作了。他那时还不知道,这段经历在未来会变成他代表作《黄金时代》的背景,也会变成他处女座《地久天长》的灵感来源。

同时,这种接地气的生活,也奠定了他未来的主要文风:十足的接地气,甚至于有些粗鄙不堪,但字里行间透露着的,是无比的真实。

作为一名听从父亲建议的理科生,他有着理科生特有的怀疑主义思维,他想追问明白所有的旁枝末节。但追问越深,得到的反馈就越黑。就这么追着问着,把一切问题追问成了黑色幽默。

不过这也正常得很,因为那段历史时期,本来就无趣至极,所有的追问只能变作黑色幽默。

黄金时代

对于正处于长身体阶段的青年王小波来说,在云南兵团劳作的日子是难熬的。身形瘦弱的他,每天都在疲惫与饥饿中死撑着。

王小波的作品青铜时代(一代狂才王小波)(3)

青年王小波

各种复杂的情绪逐渐涌入了他的脑海,他觉得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他觉得自己的底色是悲凉。

他终于彻彻底底的提起了笔,在这个充满荒唐与黑色幽默的时代里,用判官一般的气势,把这个时代戳出几个大口子,足以见血的大口子。

因年少时不合群所导致的沉默就此褪去,王小波终于可以开口了,他不再做那沉默的大多数。他抢回了话语权,用如刀片般锋利的笔尖,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

戳出口子不是坏事,就像莱昂纳尔·科恩老先生在歌中唱到的: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他辗转回到了北京,去教学仪器厂和半导体厂当工人,甚至在这期间还考了个大学。一边感受着真实世界的洗礼,一边尝试着进行创作,王小波找到了他想要的生活。

他注定就是要提起笔杆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

经过纪念酝酿,就在1980年,他和未来的性学大师李银河结婚的那一年,他在《丑小鸭》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处女座《地久天长》,开启了未来17年的辉煌写作生涯,迎来了属于王小波的黄金时代。

王小波的作品青铜时代(一代狂才王小波)(4)

《地久天长》

这些年来,他看到了太多的人和事,看到了扭曲时代环境下毫无尊严的人民,看到了不敢抗争、不敢发声,甚至自愿受到精神奴役的屈辱灵魂。

与生俱来的叛逆驱使着他,通过对性、对抗争、对思想的描写,用近乎接近于小黄文的毒鸡汤,揭露这世上一切丑恶、黑暗与不公。

没有人说,不代表这一切就不存在。就像他在《沉默的大多数》中写的那个花剌子模信使的故事一样,你把报坏消息的信使喂老虎,坏消息就不存在了吗?

很多人都怂了,但王小波从来不怂。别人不敢碰?我王小波敢!别人不敢动?我王小波敢!别人不敢写?我王小波敢!

就像他在《黄金时代》里写的:

“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1989年9月,王小波第一部小说集《唐人秘传故事》出版了;1991年,《黄金时代》获得第13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并在《联合报》副刊连载,连《人民日报》海外版也报道了这则消息。

1992年,应张元导演邀请,王小波开始创作同性恋题材电影剧本《东宫·西宫》。在《东宫·西宫》电影获得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之前的这段时间,王小波创作了无数经典,比如“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等。

王小波的作品青铜时代(一代狂才王小波)(5)

“时代三部曲”

直到1997年4月11日,年仅45岁的王小波不幸心脏病离世,他一直都在写作。

他去世的第二个月,“时代三部曲”终于发表全了,可他自己却没有机会看到了;而《东宫·西宫》电影获得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时,他也没有机会去领奖了。

一切就这样悄然结束,莫名其妙地就没了。就像他在作品中写的很多事儿一样,莫名其妙的,让你脑子反应不过来。

至死,他的精神都没传达出去,他的满腔热血都没能尽情释放。

他那远远超乎时代的的精湛剖析,就静静的躺在每个书店的角落里,被人们当作黄书去做娱乐消遣。直到有人发现,他那些带着辛辣幽默的“小黄文”,竟会突然朝你心脏扎起刀子时,人们才意识到,他的小说怎么可能是黄书啊,简直就是预言!血淋淋的预言!

王小波没有等到这一刻,但他早已预想到这一刻。

就像他常说的,过去和现在没什么区别,这些都只是历史在一遍遍重演。

李银河

王小波去了,但并没有人去楼空。因为在他发表处女座《地久天长》那年,他与李银河结婚了。

在王小波去世后,如果没有李银河对他精神的继承和宣传推广,或许他的作品根本就不会像现在一样,被那么多人所熟知。

王小波的作品青铜时代(一代狂才王小波)(6)

李银河

说到这,我们还得把时间线往前捯一捯,捯回遥远的1977年,王小波考上大学的前一年。

那年的李银河,正值青春,亭亭玉立,前程似锦;那年的王小波,25岁长得像52岁,下乡回来在厂里当了五年工人,一副泥腿子形象。

如果不是活生生的李银河老师站在那里,我根本就不敢相信王小波竟然能勾搭上这么好的媳妇。

王小波的作品青铜时代(一代狂才王小波)(7)

王小波与李银河

那时的王小波,虽然受完贫下中农再教育后又进厂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但他一直都没有磨灭心中那点写作理想,甚至说一直都在积累,在创作。

就在那一年的某天,王小波把新写好的《绿毛水怪》寄去《光明日报》。或许是上天注定,在《光明日报》做编辑的李银河看到了这篇文章……

“写作手法虽然稚嫩,但却有什么东西深深拨动了我的心弦。”多年以后,李银河回忆起当时的感觉。

李银河找了个辙跑了趟王小波家,结果被王小波的模样吓了一跳。好家伙,三分不像人,七分更像鬼,简直就是大马猴成精啊!出乎意料的丑,还带点凶相。

过几天,王小波同样找了个辙,去找李银河了。王小波很是直接,聊着聊着天突然一句:“你有男朋友吗”。

“没有。”刚分手不久的李银河倒也诚实。

“你看我怎么样?”王小波的直接,堪比小说中一样。

李银河看着他那张丑脸,欲哭无泪。后来琢磨琢磨,李银河还是觉着王小波太丑,表示这相貌太不敢恭维,还是别在一起了吧。

王小波气急败坏地寄出一纸“檄文”:“你也不是那么好看啊!”

结果李银河看上王小波的率直和真诚……怪不得人们都说生活比电影复杂,这剧情怕是昆丁都不敢拍。

一来二去,他们关系越来越紧密。没有大排筵宴,就两桌简单的酒席过后,他们在1980年结婚了。

王小波的作品青铜时代(一代狂才王小波)(8)

王小波与李银河

结婚第三年,李银河出国留学,自己在家熬了两年的王小波终于以伴读的身份去美国找媳妇去了。可到那里之后发现,想上个学不容易,不是不要他人,就是要他赞助费。

王小波这人又心高气傲,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不可能打工的。他想要有尊严的生活,他不想和饭店后厨一群猪一样的服务员们为伍。

李银河比王小波更了解他。看着失落的王小波,李银河挑起了挣钱养家的重担,王小波成功沦为“吃软饭的”,在家写文章。李银河说,王小波是天才,文学荒废了太可惜。

时间流逝到现在,所有人都意识到,李银河当初的决定是多么正确。如果没有她,根本就没有如今的王小波。

回国后,王小波也因生活陷入过很多次纠结,但李银河总是会告诉他,继续做你最想做的事儿。

在李银河的支持下,王小波辞掉了大学的工作,拒绝了做计算机的邀请,坚定一心搞创作。最终,成就了他在文学史上的一段丰功伟绩。

唯一的遗憾,就是李银河没能见到他最后一面。

王小波离开时,李银河正在美国做访问。她是第二天才得知王小波的死讯,等她回到国内,已然是生死两相隔。

王小波的作品青铜时代(一代狂才王小波)(9)

王小波之墓

人生,哪儿有那么圆满呢?

有趣的灵魂

王小波走了22年了,但他留给我们不少好东西。他尚在人世时曾说过:

“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到些有趣的事情,倘若我能够如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他写出了大名鼎鼎的“时代三部曲”,他娶了心爱的李银河,他把那种对自由、对理想的追求,抒发得淋漓尽致。或许对他来说,他的一生已经很成功了。

王小波是一个有趣而特殊的人,特殊到几近于和这个时代格格不入。忘了以前在哪看到的一段话——

王小波创造出一种反抗和超越的方式:既然不能证明自己无辜,便倾向于证明自己不无辜。如果我不能证明我的存在,那我就去证明我的不存在;如果不能证明我的清白,那就去他妈的清白。

除了王小波,没人敢这么玩儿,用一种“玩儿”的方式,去创作充满严肃与幽默对立的小说。

王小波是个狠人。在上到初二就不念了的情况下,离开学校12年,参加高考一下子就考上了;而且他还是中国最早接触到计算机的人之一,研究计算机编程,甚至还做出了一套汉字输出系统。

王小波的作品青铜时代(一代狂才王小波)(10)

王小波与计算机

就这么一个人,写出来的东西能和普通老学究们一样吗?在文学创作还是体力活的年代,王小波已经率先步入数字信息时代。

他喜欢接触新东西,他擅长学习,也擅长教育。他曾经写过一篇名为《我怎样做青年思想工作》的文章,记录了他给外甥做思想工作的故事:

他有个外甥,天资聪明,虽然不甚用功,也考进了清华大学。然而意外发生了,这个孩子爱上了摇滚,打算毕业后以摇滚乐为生。他母亲感到十分担忧,便找来王小波去给孩子做做思想工作。

王小波说爸妈养你不容易,好好把书念完,找个正经工作吧!外甥很自然的回答说,他想这样做,但办不到,他热爱音乐。

王小波说他听过摇滚,但感觉不是快乐的生活。外甥反驳道,说痛苦是艺术的源泉。这时王小波微微一笑:

“不错,痛苦是艺术的源泉,但也不必是你的痛苦。”

“唱《黄土高坡》的都打扮得珠光宝气;演秋菊的卸了妆一点都不悲惨,她有的是钱,听说她还想嫁个大款。”

“这种种事实说明了一个真理:别人的痛苦才是你艺术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的艺术源泉。”

王小波把外甥说服了。外甥毕业后做了程序员,后来挣到钱了之后加入了一支乐队。

外甥名叫姚勇,他编写最成功的程序是腾讯的《QQ炫舞》,加入的乐队叫“水木年华”。

王小波的作品青铜时代(一代狂才王小波)(11)

李银河、姚勇、王小波

王小波,看似苦大仇深,但实则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他喜欢把自己有趣的灵魂传递给更多人。因为他看透了这一切,他不会去和生活中那些荒唐的黑色幽默较劲,因为那个时代就是那样。或许,他想看到的是未来,是一个更好的时代,而不是一个更坏的时代。

然而现今真实的世界,依旧和王小波笔下的时代差不多,依旧充斥着荒诞的黑色幽默。

李银河依旧在到处奔波,宣扬着“王小波主义”;所剩无几的“王小波门下走狗”们,只能紧攥着“时代三部曲”垂死挣扎;更多的人,才不会管你叫王小波还是王大波……

标准的王小波式结局,像极了莎翁笔下的悲剧。

如果生命有轮回,我希望王小波能够转生在一个不荒诞的世界。在那里,二十二岁的王小波正处于一生中的“黄金时代”。

他有好多奢望。他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此刻他还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他过二十二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

他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