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恩将仇报完整版(恩将仇报民间传说)
山东省日照市莒县碁山净土寺,始建于唐太和(827-835)年间。据传,当时寺庙不在现址,而是在寺南方约两华里的横山前。传说当年寺中主持是一位唐代皇帝的异性皇叔,官居贤王位,因在朝廷中受排挤,更看不懒当朝腐败,便辞去王位,四海为家,游历名山大川,最终隐居于此。修庙建寺,出家念佛、积德行善,普度众生。
寺建成以后,自任住持,并将寺定名净土寺,意思是此处清静安逸,有世外桃源之意。除了佛家公事外,一有空就挖中草药,免费为山民治病,功德无量。又治寺有方,当地老百姓无不赞扬。净土寺名声大振,香火旺盛
若干年后,净土寺的住持僧“圆寂”。皇帝敕封“御葬”,并下口喻:日后凡是净土寺的和尚圆寂一律厚葬。生前爱鼓的陪葬石鼓,爱锣的陪葬石锣,爱咣咣(大钹)的陪葬石咣咣。至今,横山前的和尚林遗址仍有上述石器。
正当净土寺日渐兴旺之时,一场大祸从天而降,连同青云庵的尼姑也蒙受了一场不白之冤。
离净土寺东南方约十里路处有一尼姑庵,名曰“青云庵”,建庵时间与净土寺时间相同。
某一日,一位进京赶考的举子,因长途跋涉,积劳成疾,误入庵中求救。书僮拜见老尼,说明来意。那老尼近前看了看,这位举子还真是病得不轻,为难地说:“二位施主难道不知男女有别的道理?若留施主住宿,让世人传扬出去好说不好听,况且这位施主病得厉害,庵内少医缺药,误了治病怎么办?二位倒不如趁着天还没有黑,让我的两个徒弟带路,投奔净土寺吧!那里的名医草药很多,既好投宿又好治病。”这位举子听了后说:“多谢大师指点。”
于是,举子在书僮和两个尼姑的护送下,来到了净土寺。寺中长老连忙给两位安排了住处,煎汤熬药,精心调养。一连数日,这位举子的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日渐加重。寺内长老心急如焚,一面吩咐手下到深山老林挖刨名贵草药继续调治,一方面安排举子的书僮回家报信回家报信。
这位举子原是官宦子弟,家中听公子途中暴病,急忙派人连夜骑马奔净土寺,及至看到公子时,这位公子已经全身瘫痪,连话都不会说了。问随来名医,名医只是摇头,不知是何毛病。于是,又问长老公子是怎么来的,怎末病的?长老把公子如何误入青云庵,庵中如何送来山寺,从头到尾细说了一遍。
这位府官一听,不但不说感谢的话,反而勃然大怒,一口咬定是寺中和尚与尼姑暗中勾结,私扣善男信女,干了一些伤风败俗的勾当。就这样,不问青红皂白,捏造罪名,恩将仇报。一本御状,告入当朝。
皇帝看完状子,发现并无真凭实据,当即传旨,如此无凭无据之案“不断也罢!”谁知,这一府官早用金钱买通宫中太监,将圣旨篡改为“不耕也耙”。不几日,寺中和尚不论老小,尽数被官府活埋在十二亩地里,只露出头然后令衙役套上黄牛拉着耙全都耙了。同时,青云庵中尼姑也遭到了满门剿斩。由此,当地有了“十二亩地里耙和尚,青云河边灭姑子”的传说。
净土寺和青云庵的僧尼同时蒙受了不白之冤。数十年以后,又有外地慕名而来的游僧将净土寺挪到了碁山下,称“碁山净土寺”。千余年来,净土寺随着政局的变换,屡毁屡建,一直延续到现在,香火一直浓重,成为远近闻名的莒地四大名寺之一。青云庵也挪到了西边,称“西南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