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电影借鉴了辛德勒的名单(豆瓣评分9.5辛德勒的名单)
犹太人被公认为世界上最聪明人,也是世界知名人士占比非常多的民族。其中有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有“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有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卡尔·马克思,等等。
犹太名人
犹太人口总数仅占全球总人口的0.2%,但从1901年到2004年间共有167名犹太人或具有犹太血统的人获得诺贝尔奖,占诺贝尔奖总获奖人数的22%。
就是这样一个人才辈出的民族,在二战纳粹德国的民族清洗中,有超过600万犹太人被屠杀。堪称为世界上最惨无人道的暴行之一。
被毒死的犹太人们
当人们在疑问,为什么纳粹要如此残垣人寰的灭绝一个种族的时候,也应当思考,为什么在战争中有的人突然就变得极端残暴,而有的人却能以身犯险去拯救很多人。
是战争激发了人内心的恶,还是,战争只是将原本的恶和原本善放大了许多倍。
本片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用他身为犹太人的睿智和严谨,一反以往他好莱坞冒险片的惊险刺激,用《辛德勒的名单》让人们细细体味人性善恶在战争催化中的变化。
《辛德勒的名单》电影海报
剧中人物展现人性善恶斯皮尔伯格第一次看到《纽约时报》对《辛德勒的名单》的书评时,非常震惊,甚至怀疑小说内容的真假。
他想知道是什么趋势一个男人倾其所有,去救那些毫不相干的无辜的人;这个男人又有怎样的能耐,能在如此残酷的环境下,救下那么多的人。
最终,斯皮尔伯格用影片诠释了他心中的那个英雄,是一个内心至善,又胆大如天的“骗子”。
一.奥斯卡·辛德勒
“骗子”最高明的手段就是让人猜不透,辛德勒绝对是“骗子”中的高手。他最初登场是在纳粹军官经常光顾的一家夜总会,他除了口袋里的现金和身上的衣服,基本上一无所有,但他一进夜总会就为一桌纳粹高级军官点了最好的香槟。
和纳粹军官举杯的辛德勒
没过多久,他的桌上就坐满了纳粹党徒和他们的女伴,晚来的客人都快挤不下了,然而,奥斯卡·辛德勒是谁?纳粹德国始终没有人知道。
他总是摆出一副居高临下、手眼通天的架势,不断给当权纳粹送大笔礼物贿赂,这让受辛德勒贿赂的纳粹军官们以为他的目的就是靠战争发大财,所以在很多危机关头,辛德勒还能做到昂首阔步、不可一世。
辛德勒贿赂集中营的纳粹军官
当然,辛德勒也从没向任何人承认他的真实目的,直到辛德勒让会计制造一份一千一百名,即将送往捷克斯洛伐克的工人名单,这个秘密才真正揭露出来。
被解救的犹太人们感激辛德勒
无限感激的会计告诉辛德勒:“这份名单就是至善,就是生命。名单的四边环绕着深深的河流。”
辛德勒的大胆也令人震惊。他先是救出了已经被塞进死亡列车的斯登,然后又截下了一趟本该开往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列车,把满车的男工送往他的家乡,捷克斯洛伐克。
辛德勒从纳粹军官手中解救犹太男工
更大胆的是,当他发现运送女工的列车被误送往奥斯维辛集中营时,胆大过人的辛德勒竟然闯入集中营,用大把的金钱贿赂指挥官,把女工又运送出来。
解救被送往集中营的犹太女工
可能正是“骗子”辛德勒给人那种手眼通天的气势,让纳粹军官在收受贿赂的心甘情愿下,对他还有几分敬畏,才得以让辛德勒能虎口拔牙。
辛德勒的善,除了他散尽家财拯救那一千多犹太人以外,他还明目张胆的生产那些对纳粹德国毫无用处的产品。他让工人生产质量劣质的锅碗瓢盆,生产不能用的弹壳,这个“骗子”真心大胆又善良。
在导演斯皮尔伯格看来,只有有勇有谋,大胆过人的辛德勒,才符合他心中的英雄形象,这些特点,在他的《夺宝奇兵》和《侏罗纪公园》中,也体现的很明显。
二.阿莫·戈斯
影片中的纳粹德国军官阿莫·戈斯,被演绎成一个战争中的疯子,他的残忍完全符合纳粹政策的毫无逻辑和毫无人性。
他喜欢居高临下的站在阳台上,把集中营里的犹太人当靶子打;他喜欢给人以希望,然后再一枪杀了那个人,他完全摧毁了犹太人原有的一丝幻想。
站在阳台上准备射杀犹太人的戈斯
人们经常说,看到戈斯就是看到了死亡。甚至有人感叹,“你竟然能在戈斯眼皮子底下活过1个月”。
然而这个杀神也有爱的矛盾,他爱上一个犹太女人海伦,甚至两次饶恕了“做错事”的海伦。他一方面幻想战后要带着海伦去维也纳一起生活的画面,另一方面他又无比憎恨海伦的犹太身份。
戈斯被海伦的美丽吸引
刚忍不住说出:“海伦,我喜欢你”。紧接着就翻脸暴打海伦一顿。
戈斯情不自禁的说:“我爱你”
他说:“或许,错误的并不是我们,而是这个世界。”
他虚弱的内心精神世界,并没有在战争中得到救赎,而是完全被战争俘虏。
直到最后被绞刑,他只是麻木的喊着口号,或许此时才是他的解脱。因为他活着跟死了没什么区别,他早就是一副没有精神的行尸走肉。
被绞刑前喊口号的戈斯
很多人批判斯皮尔伯格,说他应该描写一个普通的纳粹军官,这才符合真实的情景。但在我看来,正是一个极端残暴,杀伐全凭一时喜好的纳粹军官,才让人真正心底发凉,才能让人刻骨铭心的记住战争中人性的极恶。
刻意的色彩处理成就经典斯皮尔伯格刻意把本片拍摄为黑白电影,不仅给人一种老电影的印象,而且制作出纪录片的氛围。
很多电影导演都曾说过:“黑白电影能制造距离感。”因为我们生活在多彩的世界里,去掉色彩,电影会自然感觉不那么真实。
斯皮尔伯格让人们在看电影的时候有距离感,也是给人心理一种缓冲剂,即缓解纳粹统治的恐怖给人带来的压抑和不舒服。
但整部电影却因为仅有的几处色彩,成为点睛之笔,最著名的是一个小女孩穿着鲜艳的红外套,和一群被驱赶的犹太人走过街道的场景。可能正是这抹红色,激起了辛德勒内心真正的善良,开启了救助犹太人之旅。
穿红外套的犹太小女孩被驱赶
以及辛德勒再次偶遇这抹红色,是看见人们正推着小女孩的尸体。又是这抹红色,坚定了他救助犹太人的信念。
被纳粹害死的红外套小女孩
斯皮尔伯格曾说:“对于我来说,色彩是生活的象征。这就是为什么一部有关大屠杀的电影必须是黑白的。”
不言而喻,斯皮尔伯格是想借此来强调,纳粹已经将最后的色彩从世界上抹去了
还有电影开头,一顿普通的犹太教安息日午餐,也带有些许色彩,但转瞬即逝,同样也预示着犹太人的生命很快就会终结。
昏暗色调下的安息日午餐
以及片尾,战争结束了,辛德勒的犹太人置身于一片陌生的土地,他们集体朝着地平线走去,镜头慢慢由黑色溶入彩色。这抹颜色,预示着,犹太人的重生和生命的延续。
被辛德勒解救的犹太人们
不得不说,斯皮尔伯格除了在故事的讲述上是一等一的高手,在细节色彩的运用上,也是直击人心。
“音画对位”的表现手法深入人心一部伟大的影片,除了发人深省的故事,惟妙惟肖的人物,让人难忘的色彩,还有刻骨铭心的音乐。
著名散文作家吴伯萧曾说:“感人的歌声留给人的记忆是久远的。无论哪一首激动人心的歌,最初在哪里昕过,那里的情景就会深深地留在记忆里。”
的确,音乐就是有镌刻记忆的能力,电影中运用好的音乐,更有直击人心的功效。
一.“红衣女孩”片段
当大批犹太人被赶往街上,画面中出现一个红衣女孩。紧接着是他们被强行驱赶到普瓦索夫集中营,然后枪声响起,一个个无辜的犹太人在枪声中倒下。
在枪声中不知所措的小女孩
音乐响起,一段音域集中,旋律起伏较小的音乐《热情在火炉中燃烧》。干净的女童声,反衬血腥杀戮的场面。
这首歌本是一首圣洁的,表达长辈对小辈美好期望的作品,此时正反衬出纳粹的残暴和扭曲的人性。
二. “机枪中的钢琴曲”片段
这一天,很多犹太人试图逃离纳粹的魔掌,他们藏在犹太居民区的各个角落,到了晚上,当他们自以为躲过了纳粹的扫荡,正准备从藏匿处现身的时候,却遭到纳粹的回马枪。
纳粹军官伴随着枪声弹奏乐曲
此时,纳粹军官演奏的是巴赫的《英国组曲第二号a小调前奏曲》,这首歌有着强烈的律动,展现出一种活力,和画面中压抑紧张的气氛形成对比。
这首曲子也是一个复调音乐,即旋律之间没有主次之分,也就象征在平等与和谐,此时却反衬出极端的不平等,正突出了纳粹人性的残暴。
三. “解放”片段
辛德勒倾尽家产,用“辛德勒的名单”挽救出1000多名犹太人的生命,1945年,德国法西斯投降,这些“辛德勒的犹太人”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此时除了一副水平构图的色彩画面,我们能听到背景音乐有口哨声,吉他声,仿佛可以从音乐声中感受到自由的呼吸,和生命的空气。
多年后被辛德勒解救的犹太人们
这首歌名为《耶路撒冷金颂》,被称为以色列第二国歌,音乐质朴虔诚,是表达犹太民族对金城耶路撒冷的无比崇敬之情。平和的音乐让人有种真正放松的感觉,以及发自内心的愉悦感。
这些“音画对位”又可以称为“音画同步”的表现手法,让观影人在视觉,感受,和听觉三方面,都深受震撼,以至于多年后,再次听到这些音乐,小女孩的身影、机枪扫射的场景和人们得以解放的微笑,都还历历在目。
现实中的“辛德勒”却是个波澜不惊的“倔老头”斯皮尔伯格把他心目中的英雄,用电影夸张的诠释出来,然而现实中的辛德勒,在战争结束后的几十年里,却一直保持缄默。
这位在国际上被誉为“二战大屠杀的拯救英雄”,真实是一位29岁的英国股票经纪人,名为尼古拉斯·温顿。
温顿抱着被解决的犹太人小孩
当战争逼近欧洲,一些人道主义组织开始努力帮助犹太人,温顿却发现,没有人或组织致力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孩子们的救援工作,因此,一场被他成为“战时任务”的儿童救援活动就此展开。
温顿先生在布拉格租了间办公室,用来收集寻求孩子能离开捷克斯洛伐克的家长申请书,当然,救援活动永远不会简单,更别说在战争那么危机的年代。
温顿先生拿着申请书,开始为孩子们寻找收养家庭。他给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政要写信,几乎所有人都拒绝了他的帮助请求。
但倔强的他并没有放弃,他一边工作,一边为孩子们收集或伪造旅行证件,通过广告等方式寻找收养家庭。
伪造的旅行证件
从1939年3月到1939年8月,先后有八批孩子,乘坐飞机、火车或者轮船离开战乱之地。尽管竭尽所能,他仍旧为自己只救出669名儿童而感到惋惜。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对伦敦进行空袭时,温顿担任红十字会救护车司机,然后他加入英国皇家空军,战后他仍旧致力于人道主义活动。直到她的妻子在阁楼里发现一个剪贴簿和救援记录资料,才让尘封的历史得以重现。
他所救助的人后来有成为大导演的,有成为政治家的,还有著名的记者。当记者问及他为何要这么做时,他只是淡淡的说:“有的人喜欢冒险,有的人则波澜不惊的度过一生。”他甚至把这一壮举描述为“漫长生命旅途中很短的九个月”。
这位爱冒险的倔强老头,一不小心把自己活到了106岁,他最喜欢说的就是:“如果一件事并非不可能,那么一定有办法去做。”
可能正是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倔强”,让温顿完成了常人不可想象的艰巨“任务”,也让669名无辜的儿童得以存活。
结语:战争片永远不是为了歌颂战争而拍,反而很多血腥,残忍的场面是为了引发人们内心的恐惧,和内心的痛而拍,让人们惧怕战争,让人们反思战争可能带来的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很多政客说战争没有对错,但对于无辜的普通老百姓来说,战争永远是错的。时势造英雄,如果没有战争,辛德勒和戈斯可能都会平凡的过一生,正是战争激发了他们内心的善与恶,让他们一个义无反顾的救人,一个毫无逻辑的杀人。
最可悲的是,还有很多人是被迫成为“戈斯”,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屠杀犹太人,但是长官说要这么做,那就这么做好了。
所以,呼吁和平是我们一生都要做的事情,“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没有谁会在战争中只做个看客,任何人都是战争中的牺牲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