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刘文静被错判谋反是哪一集 名将刘文静被错判谋反

名将刘文静被错判谋反是哪一集 名将刘文静被错判谋反(1)

一、刘文静之死

随着唐初统一战争的节节胜利,李唐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也日益暴露并加剧。而晋阳起兵的功臣刘文静之死,则是唐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首次显现。

刘文静曾在晋阳“定非常之谋”,立有首谋之功。自晋阳起兵后,刘文静被李渊委任为大将军府司马,奉命出使突厥,为李渊解除了出兵之后突厥带来的后顾之忧。随后,为保证李渊向关中顺利进军,刘文静又圆满完成了对付河东隋将屈突通的重任,为李渊建唐立下汗马功劳。后来,因为在讨伐薛举的战争中作战不力,刘文静受到了处罚。

统一战争结束后,李渊在论功行赏时又想起了刘文静的功劳,于是下了一道诏令,重新起用刘文静,任命他为民部尚书。就这样,刘文静又成了唐朝的一员重臣。

刘文静和裴寂都是李渊的心腹大臣,而且对唐王朝的建立都作出过巨大贡献,但是在唐王朝建立后,刘文静的地位却排在裴寂之下,这让刘文静内心颇为不满。另外,裴寂和李渊私交甚好,李渊对他非常宠信,言无不从。每次上朝,李渊都不叫裴寂的名字而称他为“裴监”,还给裴寂安排座位,甚至允许裴寂出入自己的卧室。这让自认为是第一功臣的刘文静心里很不是滋味。

刘文静在高墌之战中吃了败仗,遭到了“除名”的处分,而裴寂讨伐刘武周时在度索原(今山西介休东西介山下)惨败,一下子失掉了晋州以北的大片城镇,结果李渊不但没有处罚裴寂,还特意对他好言安慰,并让他镇抚河东。同是功臣,在朝中地位相当,刘文静认为自己的才干和军功均在裴寂之上,但待遇却远远不及裴寂,心中常常闷闷不乐。由于心有不满,刘文静每次廷议总是与裴寂互相勾斗,慢慢地,他们二人成了名副其实的死对头。

嫉妒往往会让人陷入险境。有一次,刘文静和弟弟刘文起一起喝酒,几杯酒下肚后,他又想起裴寂地位高于自己的事情,于是当场拔刀击柱,大声说道:“必当杀死裴寂。”谁知一句酒后之言却被失宠于他的小妾告发。李渊知道此事后,马上派裴寂、萧瑀调查此事。刘文静向萧瑀说出了自己心中的不平,但对于要杀死裴寂一事,刘文静坚决予以否认,当场向李渊上奏申辩说:“对于裴寂如此受宠,我的确有些不服气,但要杀死裴寂只是醉话,请皇上宽恕。”萧瑀、李纲与刘文静认识多年,知道他的为人,都认为刘文静无罪,帮他向李渊求情。然而,李渊看完他们的奏章后,丝毫不为所动,反而对大臣们说:“刘文静既然能这样说,肯定有谋反的心思。”

秦王李世民见情况对刘文静不利,极力想为刘文静开脱,他对李渊说:“晋阳起兵前,刘文静先定非常之谋,然后告知裴寂。大唐建立后,因为跟裴寂待遇悬殊,刘文静确实心有不满,但儿臣敢保证他绝无谋反之心。”裴寂认为此时正是除掉刘文静的绝佳机会,于是在揣摩李渊的心意后说:“刘文静的确才略过人,但他是个性情奸恶之人,如今出此恶言说明他对皇上心怀忿恨,谋反迹象已经显露。如今天下局势未定,如果赦免他,肯定会留下后患。”李渊向来对裴寂偏听偏信,于是就给刘文静扣上了谋反的罪名,并于武德二年(619年)九月将其处死。这位才略过人、身经百战的大唐开国元勋,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自己竟会以谋反之罪而被诛,临刑时他悲愤地说:“高鸟逝,良弓藏,这句话还真是不假呀!”

实际上,刘文静之死并非李渊糊涂,更不是他意气用事,可以说刘文静至死都不知道他的死有着深层的政治原因。李渊作为深谋远虑、处事慎重的政治家,对于这件事的处理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认识。

唐朝建立之后,和其他开国皇帝一样,李渊从未忽视对功臣的严密防范。裴寂的靠山是李渊自己,李渊认为裴寂不可能背叛自己。反观刘文静,自恃功高,多次表达出对自己地位和待遇的不满,李渊认为刘文静对地位不满就是对皇帝不满,因此对刘文静存有戒心。此外,刘文静是李世民的心腹,与李世民私交甚好。而李世民在四处征战的过程中笼络了大批贤才,势力足以和太子相提并论,这是李渊不愿看到的,一旦太子和李世民发生权力斗争,势必造成兄弟相残的局面。如果功勋显著、才略过人的刘文静和实力强大的李世民结成同盟,无疑会对太子构成很大的威...

根据隋文帝的教训,李渊深知太子之位的稳定关系到国家大局,太子乃国之根本,如果太子之本动摇,其他皇子将产生非分之想。李渊认为,只有削弱对太子之位构成威胁的李世民的势力,才能稳住李建成的太子之位。刘文静是李世民的心腹,处死他就能让李世民失掉最得力的助手。所以,李世民为刘文静求情,不但救不了刘文静的性命,反而坚定了李渊诛杀刘文静的决心。李渊是想杀鸡儆猴,借诛杀刘文静向李世民势力示警,阻止李世民凯觑太子之位。可惜李渊这样做不但没有阻止李世民,反而让李世民的心腹感到恐慌,促使李世民加快了夺取太子地位的步伐。

李渊坚决处死刘文静,还因为刘文静与突厥的密切关系。晋阳起兵时,出于对突厥的不信任,李渊对于要不要向突厥称臣感到犹豫不决。而刘文静为了让李渊没有后顾之忧,坚定起兵的信心,曾率所募之兵在兴国寺扬言:“唐公假如不能与突厥交好,我们也肯定不能跟从唐公起事。”此举迫使李渊接受了向突厥称臣的现实,免除了起兵后的后顾之忧,但李渊一直将此事记在心里。起兵后讨论唐军所用旗帜的颜色时,刘文静曾要求与突厥保持一致,改用白色的旗帜。老谋深算的李渊虽觉不妥,也不便公开表态,最后为保留唐军的独立地位,采取了绛白杂色旗这种折中的办法。李渊起兵时需要突厥帮助,而刘文静和突厥关系密切,于是便派刘文静前往。李渊和突厥交好只是出于政治和军事的考虑,想借助突厥的实力增强自己的力量,但他内心一直以和突厥苟且为耻,而刘文静因为往返于突厥和唐之间沟通,了解诸多内幕,一旦口风不紧,将有损于李渊的颜面,这也是李渊坚决处死刘文静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兄弟相疑

树欲静而风不止,尽管刘文静被处死了,但是很显然,李渊所期待的兄友弟恭的局面只是他的一厢情愿而已。

武德七年(624年),唐王朝江山一统,边疆平定,迎来了太平盛世。一天晚上,在都城长安的乾元殿内,李渊和三个在建立唐王朝的过程中立有大功的儿子一起举行家宴。作为家宴的主角、三个皇子的父亲,李渊在旁边仔细端详自己的三个儿子,只见坐在自己左侧的李建成和李元吉一直交头接耳,轻松交谈,而在自己右侧的李世民则独自闷坐,一言不发。兄弟三人关系的远近厚薄,一眼就能看出。

李渊作为一个父亲,很想让兄弟之间和谐相处,但是作为一个皇帝,他很清楚,皇子之间不可能相互关爱,因为谁不想成为皇位的继承人呢?

唐王朝建立后,刘弘基、殷开山、刘文静、长孙顺德等大臣曾劝说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但是李渊还是遵照“立嫡立长”的惯例,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担任尚书令;四子元吉则封为齐王。

唐王朝建立初期,由于周边存在多方势力,一直征战不断。在征讨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徐圆朗等势力时,都有用兵神勇的秦王李世民的身影。军功显赫的李世民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觊觎皇位的政治野心。李渊也不是没想过改立李世民为太子,但是自古立长不立少,太子之位为国之根本,轻易更换会导致国家政局不稳。隋文帝废杨勇、立杨广,以致天下大乱就是个血淋淋的教训,李渊当然不愿重蹈覆辙。

而太子李建成对李世民也起了猜忌之心。李建成虽然没有李世民那样战功赫赫,但也曾横刀立马征战沙场。而且他为人仁义、宽厚,处事温和,是太子的合适人选。李世民知道自己若想争夺皇位,优势并不明显。不过,在长期的征战生涯中,李世民积累了无数的人脉资源和很高的威望,这似乎让他在王位争夺中抢占了先机。

当初李渊在晋阳起兵之前,在政治上逐渐成熟的李世民见隋室大乱,暗藏大志的他就倾心结交贤能之士,为自己网罗人才。随着战功日渐显赫,李世民开始对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产生了无限向往,心中逐渐产生了与太子李建成争夺皇位继承人的想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更加注重谋势,积极吸纳贤才,积蓄力量,开始为建立自己的基业精心谋划。

长期在外领军打仗,不但锻炼了李世民的能力,而且使他招揽了一大批将帅之才,如尉迟敬德、程知节、秦叔宝、张士贵、屈突通、李君羡、薛万彻、张公瑾、戴胄等人。这些人在李世民的合理安置下,成为他的军事决策顾问。他们对李世民忠心耿耿,为后来李世民争夺帝位提供了有力的武力保障。

李世民深知谋略在任何时候都是取胜的王道,因此他非常注意网罗智谋之士。攻取长安之后,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加入了李世民集团。

房玄龄是齐州临淄人,隋朝末年曾任隰城县尉,后被革职,迁居上郡。李渊率军入关后,他冒着大雪在渭北拄杖拜见李世民,李世民与他一见如故,后来任命他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从此,房玄龄成为李世民的心腹谋士,忠心耿耿,一直追随李世民左右。

武德四年(621年),太子李建成向李渊建议,调秦王府的兵曹杜如晦任陕州总管府长史。房玄龄对李世民说:“秦王府中虽然调走了很多人,但这些人大都不值得可惜。但杜如晦跟他们不一样,此人通达事理,聪慧贤明,是个王佐之才。如果大王只想做一个毫无建树的王爷,杜如晦调离也无所谓,但大王如果有夺取天下的志向,则离不开杜如晦的辅佐。”

房玄龄口中的杜如晦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当时在秦王府只是个毫不起眼的属官。李世民见房玄龄如此重视杜如晦,非常吃惊地说:“如果不是先生建言,我可能就失去了这位贤人!”于是,李世民亲自出面请求李渊仍留杜如晦在秦王府中。从此,李世民把杜如晦引为心腹,参与筹划军事大事。杜如晦能剖析事理,决断迅速,面对繁多的军务能从容应对,深受李世民的赏识。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后,任命房玄龄和杜如晦为尚书省左、右仆射,协助处理政务,被称为“房谋杜断”。

我们无从得知李世民想当“天子”的念头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不过有个故事可能会给我们留下一些遐想的空间。在平定王世充时,李世民曾和长孙无忌、房玄龄一起拜访一个名叫王远知的道士。虽然事先没有说明身份,但王远知一见面就开口道:“在我们中间有一位天命所归之人,难道是秦王来了吗?”李世民听了,知道自己的身份隐瞒不下去了,只好向道士行礼,并表明自己的身份。这时,王远知对李世民说:“殿下定能成为太平天子,希望殿下爱惜自己的身体,也希望殿下登基后能体恤百姓,爱惜民力。”李世民闻言默不作声。

回去的路上,长孙无忌对李世民说:“王远知是一位未卜先知的神人,他的话通常能够应验,如此说来殿下日后可以登上帝位,所以希望殿下今后加倍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要再亲自冲锋陷阵了。”李世民当即斥责长孙无忌口无遮拦,并告诫他说这件事万万不可对别人提起。一旁的房玄龄说道:“以殿下的功绩,就像当初的周公一样,登上帝位也是众望所归,如果没有周公,周朝怎么会有800年的基业呢?”李世民将这话一直记在心里,“眷言风范,无忘寤寐”。

武德四年(621年)七月,李世民率部自东都洛阳班师回到京城长安,当时他身披黄金甲,身后紧随着25员大将、万匹铁骑,整个长安为之震动。

冬十月,李渊认为自古以来的官号都无法显示出秦王对大唐作出的巨大贡献,应另加封号以表其勋德,于是给李世民加号天策上将,设天策将军府,陕东道大行台,待遇在王公之上。李渊甚至诏令天策府可置属官,里面设有长史、司马各一人;从事中郎二人;军咨祭酒二人,典签四人;主簿二人;录事二人;记室参军事二人;功、仓、兵、骑、铠、士六曹参军各二人,参军事六人,总计34人。此外还可以置炉铸钱币。陕东道大行台还享有潼关以东的治理权。如此一来,李世民不但掌握了独立的经济大权,而且可以治民理事。秦王府成为大唐王朝统治下的朝中之朝,掌握了很大的权力。

然而,正如长孙无忌等人所言,即使李渊再为秦王加封,如果不能登上最高的位置,他始终是个臣子,功劳太大反而会让帝王产生猜忌之心,甚至有性命之忧,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但如果能登上帝王宝座,所有的担忧便不复存在了。于是,众人借李世民加封天策将军的机会,献计说:“既然皇上许可将军府可置属官34名,殿下可以把往日追随自己的武将文臣安置在天策将军府内,组成自己的军事决策机构。”李世民认为此计可行。随后,在众多谋士的建议下,李世民又以“海内浸平,儿臣需要汲取知识”为由,向李渊提出设立“文学馆”,为收罗四方文士做准备。这个要求得到了李渊的批准。很快,李世民延揽许多博学之人入馆资政,而他本人以尚书令之职开始专心学习治国之术。这时李世民只有24岁,但他的举动已经充分显示出他经营天下的宏伟抱负。

文学馆设立之后,李世民在延揽到的众多文士中,选择优秀者组成“文学馆十八学士”,这些人有房玄龄、杜如晦、于志宁、苏世长、薛收、褚亮、姚思廉、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勖。

李世民对这十八人尊敬有加,不但供给锦衣玉食,还将他们分成三批,在阁中日夜陪伴自己。遇有重大问题,李世民总是与他们商议后再做决定。文学馆学士大多来自世族,自幼接受良好教育,知识渊博,善于处理政务。李世民孜孜不倦地向他们请教,思想逐渐由崇尚军事转变为注重政治。

文学馆实际上成了李世民的政治顾问和决策机构。这些学士由于身逢乱世,报国无门,如今在李世民麾下找到了用武之地,自然是忠心耿耿,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成为李世民的私党。李世民由于身兼大唐尚书令之职,需要处理许多军国大事,理政经验开始丰富起来。

自晋阳起兵到攻克长安,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别以左、右领军大都督之职,共同参与了大唐王朝建立的战争,而且当时他们互相扶持,共同进退,都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前期的战争中,他们并肩作战,战功相差无几。

二人的差距产生于统一战争的过程中。唐朝初建,繁杂的政事使李渊一人很难应付,非常需要一个帮手。但是处理国家大事,关系重大,稍有不慎就会给人民带来很多痛苦;况且唐朝初建,李渊不敢完全相信外人,于是把辅佐治理天下的重担压到了太子李建成肩上。李建成从此只能留在长安帮忙处理政务。

与此同时,为了统一各方势力,李渊派李世民统率大军继续南征北战。在统一战争中,李世民以赫赫战功而威震天下。随后,李世民的部将李勣、李神通等人又南下攻灭徐圆朗,并和顺江而下的李孝恭、李靖等人共同平定了辅公祏叛乱。此时李世民的威望渐渐高过了在长安辅政的太子李建成,这使太子李建成感到惶惶不安,他知道李世民绝对不会甘心久居自己之下,所以,以李建成为首的东宫集团开始积极谋划以提高自身的威望,同时压制李世民的势力。而刘黑闼的二次起兵为李建成提供了机会。

武德五年(622年)十一月,曾被李世民战败的刘黑闼借助突厥的力量再次起兵,攻打唐朝统治下的河北等地,声势很大。刘黑闼曾是李世民的手下败将,这次由李世民再次率军出征再合适不过。但太子中允王珪、洗马魏徵考虑到李建成之所以被立为太子,仅仅是因为他是嫡长子,他的功绩与声望远远不及李世民,只有通过创立军功,深自封植,李建成才能维持太子的地位。因此,他们建议道:“殿下被立为太子是因为您是嫡长子,不过与战功赫赫的秦王相比,您没有骄人的战绩,因此很难让人信服。现在刘黑闼部已是人心散乱,资粮匮乏,势力微弱,如果殿下这次率军出征,定能取得令世人信服的大胜,而且还可以结交各路山东豪杰,或许这些人今后会对殿下有很大的帮助。”李建成觉得他们言之有理,便向李渊请求出征。李渊也想增强东宫的实力,当即任命李建成为陕东道大行台及山东道行军元帅,并节度河南、河北诸州,同时命令齐王元吉辅助太子出兵作战。

武德六年(623年)正月初五,李建成俘虏刘黑闼,河北地区再次被唐占有。在这次东征中,李建成不但胜利铲除刘黑闼之乱,而且采纳魏徵之计,广为结纳山东英豪,瓦解了其军士同盟,很快就平定了山东。这标志着李建成开始注重与地方势力结交,全面开始了对秦王府势力的弹压。

三、明争暗斗

作为一名从战争中走出来的太子,李建成很了解人才的重要性,他把当时的著名谋士魏徵、王珪等人招到东宫,视为心腹,经常征求他们的意见。魏徵、王珪很感激李建成的知遇之恩,都对他忠心无比,积极为他出谋划策。

李建成也很重视这些人才的意见,王珪、魏徵等提议李建成亲自征讨刘黑闼,并在山东一带广交豪杰,培植地方势力,然后和幽州的燕王李艺、庆州都督杨文干结成统一战线,都一一得到了采纳。

同时,李建成还利用自己的太子身份,积极结交李渊的宠妃。他经常向张婕妤、尹德妃等人送礼,指使她们在李渊面前说李世民的坏话。久而久之,李渊对李世民的猜疑越来越重,而对李建成更加信任。

为了谋求支持者,李建成极力和朝中大臣搞好私人关系。宰相裴寂是李渊的老朋友,而且是晋阳起兵时的重要谋士,深受李渊信任。李建成设法与裴寂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得到裴寂的支持后,他又利用太子身份取得了执政大臣封德彝的支持。

在与李世民对抗的过程中,李建成还得到了另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的支持,那就是齐王李元吉。李元吉在实力上虽然不如两位兄长,但自从武德三年(620年)平定王世充起,他也参加了数次大战,在战争中得到了很好的历练。回到长安后,他们兄弟三人各自拥兵自重,形成了朝中的三大势力。在这种情况下,李元吉的态度非常重要,他倒向哪一方,另一方就会受到严重的威胁,所以,李建成和李世民都想争取李元吉的支持。

武德五年(622年),李建成在平定刘黑闼的同时,在另一条战线上也取得了重大胜利,齐王李元吉正式加入李建成的阵营。那么,一直犹豫不定的李元吉为何做出和东宫联合的选择呢?其中原因不难分析:

首先,李元吉自己势力不强,他选择联合的条件肯定是能从谁手中获取更多的政治资本,李建成本身就是太子,登上皇位的可能性显然比李世民大。

其次,李渊原本就偏袒东宫,如果李元吉和东宫联合,李世民处于绝对劣势,几乎没有获胜的可能。只要李建成能顺利当上皇帝,他的目的就能达到了。

再次,李元吉长期的军旅生涯让他迷信武力,认为掌握兵权才是夺嫡的制胜砝码,当时他和李建成都掌握了很多军队,所以获胜的概率更大。

最后,李元吉选择李建成还有一个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他一向行为浪荡,不守法纪,而李世民执法严明,如果李世民登基,他恐怕没有好日子过。

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考虑,李元吉与李建成最终结成了联盟,李建成在这场斗争中暂时获得胜利。

为了避免被李建成、李元吉的谗言陷害,李世民得知李建成在后宫寻求李渊宠妃的支持后,也开始让妻子长孙氏去李渊宫中,把自己多年来在外征战所搜获的珍宝献给各位妃子,表达倾心结交之意。同时,长孙氏又亲自出面在李渊面前表现夫妻二人对父亲的孝顺,尽量弥补李建成等人给李世民造成的亲情间隙。

李世民知道李建成已经得到了裴寂和封德彝的支持,于是也开始和其他重臣结交。他这一时期的活动是非常有效的,萧瑀、刘文静、陈叔达等大臣在他最困难的情况下,给予了宝贵而又难得的援助。后来刘文静因故被李渊处死,李世民为失去一个支持自己的心腹大臣而痛心不已。不过,这并没有妨碍萧瑀等人对他的继续帮助。李世民即位后,没有忘记萧瑀的拥护之功,特意赠诗给他:“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李世民曾经担任陕东道行台尚书令,在河南洛阳一带威信极高。针对李建成在山东结交豪杰的活动,他决定在洛阳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为此,他委派大将张亮统率左右王保等亲兵1000多人前往洛阳。在李世民的授意下,张亮秘密结交了许多地方势力,这些人后来成为李世民在基层的坚定支持者。同时,李世民又命大将温大雅坐镇洛阳,招募士卒,发展自己的私人武装势力,以备不时之需,为以后夺权创造条件。

此外,李世民还特别注重对李建成身边之人的策反收买。太子率更丞王晊、玄武门守卫将领常何等人都是李建成的亲信,但在李世民的努力下,这些人先后投靠秦王府。玄武门事变时,如果不是他们两人一个及时通风报信,一个领兵拦截阻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历史也许就要改写了。

武德六年(623年)下半年,此时大唐已经度过最为艰难的阶段,天下逐渐太平,这样一来,李世民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立下显赫军功了,李渊派他驻守并州。年底,李世民从并州回来后,一直遭受来自李建成和李元吉阵营的排挤与冷落。武德六年(623年)以后,李世民通过方方面面的努力,总算是在朝中站稳了脚跟,同时,秦王阵营与东宫阵营的矛盾也开始呈现白热化。李建成等人再次感受到了李世民的咄咄逼人之势,这让他们深感不安,太子洗马魏徵多次向李建成建议:“与其这样争缠不休,不如直接派人杀掉秦王,秦王一死,他的手下自然四散奔逃,其势力便不足为患了。为了大唐的长久利益杀死秦王,是非常值得的事情。”齐王李元吉也曾规劝李建成除掉李世民,甚至要求亲自率人暗杀李世民。

李建成认为自己身为太子,继承皇位是早晚之事,没有必要刺杀李世民,况且如果刺杀失败,还会给李世民找到公开与自己对抗的借口,对自己不利,因此一直不同意魏徵、李元吉等人的建议。

武德七年(624年)春,面对皇子们激烈的明争暗斗,李渊命齐王李元吉在家中摆好酒宴,他带领太子与秦王一同赴宴,想借此机会调停三人之间的矛盾。可是,李元吉却背着李渊暗中安排刺客,想杀了李世民,李建成发现后及时制止了他。李元吉恼怒地对李建成说:“我只不过是为你谋划而已,对我能有什么好处呢!”

李世民察觉到齐王李元吉的狰狞面目后,不禁哀叹自己“不为兄弟所容”。而李渊的调停也失败了,因为他们三人的矛盾是因为诱惑力极大的皇位而起,这种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因此,李渊的做法反而使三人互相对垒的形势更加复杂化。

四、谋求主动

自古以来,权力斗争是最残酷的斗争,因为至高无上的权力带来的诱惑力无人能挡。在残酷的权力斗争面前,没有兄弟,没有父子,有的只是胜利者的流芳百世和失败者的身败名裂。

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的斗争也不例外。他们两人阴招奇出、奇谋不断,抱着壮大自己就是削弱对方的思想,无论是后宫、外朝还是地方上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他们斗争的身影。当时李建成和李世民在几乎所有地方都有各自的支持者。面对激烈的储君之争,李渊一直采取平衡的办法,力求三个儿子能够各安其所。他坚持嫡长制,始终维护李建成皇太子的地位,不准任何人包括李世民染指;同时他又为李世民提供很大的执政舞台,不允许李建成对李世民进行图谋。应该说,李渊的立场是客观、公正的,李建成虽是皇太子,但只要有不对之处,李渊绝不姑息。如果李渊一直偏袒李建成的话,李世民势力再大,只需李渊一声诏令就能彻底铲除,但他没有这么做,因为他除了是唐朝皇帝之外,还是一个父亲,而每个父亲都希望自己的儿子们能和睦相处。

从当时的政治影响来看,李世民根本无法与李建成相提并论,虽然他在战争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但毕竟李建成是皇太子,大唐王朝的法定继承人,地位尊崇,平时在京城有辅政的权力,每次李渊外出,总是让他留守监国,大小政务由他自行处理。因此,无论是朝廷大臣还是内宫的妃嫔,包括外地的各方大吏,依附东宫的人相对多些,所以李建成在皇位争夺中占绝对主动的地位。李建成曾经扬言,秦王如果留在京城,只是一位丝毫不能动弹的普通人而已。

从平定刘黑闼的战役中同样可以看出,李世民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刘黑闼曾是李世民的手下败将,如果没有政治斗争的掣肘,征伐他的统帅非李世民莫属,而李渊也非常清楚这一点,然而为了建立太子的威望,巩固太子的地位,李渊最后还是选择了由太子担任统帅。后来太子李建成成功灭掉了刘黑闼的势力,但唐军也在此战中遭受了很大损失。这件事使李世民对朝中的政治形势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了解到父皇宁愿在战场上失利也坚决不让自己参战,可见政治斗争的残酷与严峻。同时他也认识到,无论过去有过何种辉煌,一旦在这场争斗中失败,只会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形势如此严峻,李世民及秦王府僚属都感到非常不安。李世民曾惶惶不安地对房玄龄说:“危险已经悄悄临近了,我们应该怎么办才好呢?”针对目前形势,房玄龄建议道:“现在东宫在京师的势力比我们强,而且他们已经主动对我们发起进攻,我们稍有不慎,就会受制于敌。如今要想解除我们的危险,只有率先发动政变,除掉皇太子。”

房玄龄的提议倒很符合李世民的心意,但真正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李靖、李勣原来都是李世民的手下将领,对他非常忠心。李世民曾和时任灵州大都督的李靖一起谋划这件事,结果李靖坚决不同意。于是,李世民又想拉拢行军总管李勣,想让李勣出谋划策,但是李勣坚决不干。李世民很清楚,他们拒绝并不是为了向李建成示好,在两派斗争尤其是这种继承人的争夺中,稍有不慎就会祸及九族,更何况秦王府当时正处于劣势。胜负难以预料,置身事外也许是最好的结局,因此他们不愿冒这种风险,这也是人之常情。

李世民当不当皇帝,李靖、李勣都能保持目前的地位。房玄龄、长孙无忌和杜如晦则不同,他们都是李世民最亲近的人,一旦李建成当上皇帝,他们三人就会遭到疯狂的报复,别说做官,能不能保住性命都是个未知数,所以他们只有对李世民以死效忠,处处为李世民着想,努力把李世民推上皇位,这样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房玄龄、长孙无忌和杜如晦认为,现在只有果断地先发制人,才能转危为安。李世民虽有杀李建成的意思,但却不知从何下手,于是他们三人开始密谋策划。不幸的是,他们密谋之事被人泄漏出去,虽然没有给李世民带来危害,但房玄龄、杜如晦却被逐出了秦王府。之后,长孙无忌、高士廉以及秦府将领侯君集、尉迟敬德等人更是感到了事情的紧迫性,因此日夜策划,并力劝李世民早做决定,掌握主动权。

皇太子的地位、朝廷官员的偏向以及李元吉的加盟,使得李建成的势力日渐增长,此消彼长,李世民的处境则越来越危险。为了扭转局势,李世民急需寻找一个反击东宫的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

武德七年(624年)六月,正值暑天,长安天气炎热,李渊向来有出宫避暑的习惯。这一年也不例外,他命李建成留守长安监国,自己带着李世民与李元吉前往宜君县仁智宫避暑。李渊的目的是将他们三人分开,以免他们闹事。然而李渊没有想到,此时一桩密谋正在积极酝酿之中。

六月中旬,正在仁智宫避暑的李渊突然接到东宫郎将尔朱焕和校尉桥公山密奏:“庆州都督杨文干准备谋反,现已查清他谋反所用的盔甲全部是东宫暗地运送的。”李渊一听到谋反且和东宫有关,精神立刻高度紧张起来,他马上加强仁智宫的防卫,然后以自己哮喘病复发为由,急命太子上山送药。

东宫怎么会糊涂到为谋反之士杨文干运送盔甲呢?原来,李建成曾私自招募长安及各地骁勇2000余人为卫士,以对付秦王府的势力,他让这些卫士分别屯守东宫的左右长林门,号称“长林兵”。杨文干曾是守卫东宫的卫士将领,与李建成关系很好。这次李建成留守长安,曾私下安排离长安不远的庆州都督杨文干招募士兵,一旦长安城中有变,可以尽快支援。同时,李建成又派人给杨文干运送盔甲,供招募使用。

李建成此举很难说是攻是守,也许是对李世民攻势的一种回应吧。但李建成并不知道,他的所作所为早已在秦王府的监视之下。很快,李建成接到了上山送药的诏令,心中有鬼的他一直忐忑不安,最后在谋士赵弘智的建议下,他决定上山向李渊澄清自己。然而,令李建成没想到的是,他刚到仁智宫就被恼羞成怒的李渊扣押。随后,李渊传杨文干到仁智宫觐见。杨文干知道密谋之事已经传到李渊耳中,太子也被扣押后,惊慌不已,马上下令正式起兵造反,这样一来,李建成真是百口莫辩了。

面对杨文干造反一事,李渊龙颜大怒,急召李世民,亲口许诺道:“杨文干谋反一事与东宫关系密切,如果处理不当,恐怕响应他的人日益增多。现命你亲自领兵前去平叛,平叛结束之后我会宣布立你为太子。”李渊还说,虽然他不会像隋文帝那样诛杀被废掉的太子,但准备在李建成被废之后封他为蜀王,蜀地狭小偏僻,很难再兴风作浪。李世民得到父亲的许诺后,立即亲率大兵平叛。杨文干虽然是太子李建成的亲信,但实力不强而且不得人心,所以李世民的大军还未到达前线,杨文干就被部下杀死了,叛乱就此平定。

然而,李世民带兵出征后,李渊的妃嫔和李元吉纷纷为李建成说情,加上大臣封德彝的劝说,李渊又改变了主意,决定仍以李建成为太子,遣还京师居守。同时,他把罪责归结到东宫官属王珪、韦挺以及天策府官属杜淹身上,“此三人不守节操,无端挑起事端,祸及社稷,所以把此三人流放隽州,以示惩戒”,就此为杨文干事件画上了一个句号。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李世民刚刚击溃杨文干的部队,又传来了突厥入侵并州的消息。自李渊建立唐朝以来,虽然屡次遭到突厥的攻击,但此次规模之大,兵锋入大唐国土之深实属罕见。大为震惊的李渊急令边关守将做好迎战突厥的部署,并下令长安城进入战争状态,命裴寂动员百姓共保长安。

东突厥铁骑一向强悍,唐朝一直是采取妥协的办法,从来没有对突厥进行过大规模用兵,因此,听说突厥进犯的消息后,大臣们全无战意,有些人甚至提出:“不如舍弃长安,迁都江南。”这些人认为自古草原骑兵很少有直下江南的,比如当初苻坚有百万军队,都无法渡过天堑,并且说迁都只是权宜之计,等以后实力强大了,还可以再出兵夺回失去的土地。右仆射裴寂也极力赞成此策,李渊本想派兵迎战突厥,但也没有胜利的把握,只得让裴寂开始着手准备迁都之事。

李世民得知迁都之事后,马上面见李渊,说:“从古至今,中原就有戎狄之患。中原打败戎狄的先例也曾经有过,汉朝就有霍去病立志灭匈奴的例子呀!自父皇晋阳起兵以来,所向无敌,这次突厥进犯,我们肯定也能战败突厥,怎么能轻言迁都呢?如果大唐迁都,不但会动摇国家根本,而且还会被天下人耻笑!汉朝的霍去病只不过是一名将军,尚且立志灭掉匈奴,我作为父皇的儿子,对保全国家领土更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假如父皇可以给我几年时间,我定能生擒颉利。”李世民的慷慨陈词让李渊信心大增,他感慨道:“国家每遇关键时刻,你总能为国为朕分忧,有你真是国家的幸事呀!”于是,李渊下诏派李世民、李元吉共同督军出豳州,抵抗突厥,并严禁商议迁都之事。

李世民率大军刚刚抵达豳州前线,就遇到了连日阴雨,双方只能按兵不动。李世民待在军营里,内心忐忑,尽管唐军驻扎在低地,隐蔽得很好,颉利不知唐军虚实,短期内不会对唐军形成多大的威胁,但连日阴雨,唐军驻地因地势低洼,雨水汇集,将士们苦不堪言,长此以往,士气定会受到影响。

为了速战速决,李世民效仿汉朝飞骑将军李广百骑退匈奴的故事,让尉迟敬德率100余骑到颉利帐前叫阵,他自己则率亲信紧随其后。颉利可汗和二可汗突利听到尉迟敬德的叫骂后,率军走出大营。后面的李世民一看到颉利就大声叫道:“阿史那咄苾(颉利可汗的名字),我用这100多人与你的整个大军对抗,你可有胆量与我对战?”颉利以为这是李世民的激将之法,满腹狐疑之下,要求李世民率全部大军之后再行决战。李世民不理颉利,转而看着二可汗突利,说道:“突利可汗,我对你有话说,请到这边单独交谈。”说着用马鞭指向旁边的空旷之处,示意突利到那里谈话。二人在空旷处站定之后,李世民故意凑到突利的耳边,小声说了一些“颉利志大才疏,贪财狡诈,何必为他卖命”等离间的话语。突利对李世民的话感到疑惑,一直小声追问所言何意。远处的颉利见李世民与突利聊了这么长时间,心中产生了疑惑,忙命突利返回营帐。

兵法有云,上兵伐谋抑或攻心为上!李世民的这些举动,使颉利和突利之间产生了心理隔阂,两人相互猜忌,导致突厥军队内部不和,无法再前行入侵。颉利只好率军返回漠北,此次突厥入侵之患暂时解除。

这一次李世民巧施妙计解除东突厥之患,使他再次显现出自己的强大威力。在众人的注目之下,他又重拾了以往的自信,不过,处事冷静的他非常清楚,自己的战功再显赫,对他与东宫的争斗也不会有太大的帮助,前面仍有非常艰难的路要走。

五、政变夺权

武德九年(626年),贼心不死的突厥派遣数万军队再次骚扰河套地区。这次李渊没有按照惯例派李世民率军抵御,而是根据太子李建成的建议,由齐王元吉和李艺统军北上,抗击突厥。李建成之所以用历练齐王为借口让李元吉出征,就是为了抑制李世民在军中的势力。

突厥的强悍是出了名的,李元吉出发之前,李渊觉得他缺乏经验而且势单力孤,于是再次采纳太子李建成的建议,临时抽调了秦王府中的大将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秦叔宝等人辅佐李元吉,认为有这些久经沙场的大将辅佐,李元吉定能凯旋。然而李渊不知道,这是李建成和李元吉事先商量好的计谋,想通过这种方式把秦王府的精兵良将控制在自己手中,为下一步谋杀李世民做准备。

没想到此计被太子率更丞王晊得知,王晊迅速向李世民传递了消息。得到王晊密报后,李世民马上召集高士廉、长孙无忌、侯君集、尉迟敬德等人商议对策。这些属僚都坚决主张抢先动手,但李世民仍犹豫不决:“兄弟间兵刃相见,从古至今都最让人唾弃,我虽然知道大祸即将来临,但仍然准备等东宫动手后再行动,你们看这样行吗?”

尉迟敬德见事情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李世民仍然如此犹豫,不由得站起来大声说道:“人谁不怕死,如今我等以死侍奉殿下,这是上天安排的呀!大祸即将临头,殿下仍然犹豫不决,这样只会祸及殿下性命,一旦殿下有失,江山社稷怎么办?如果殿下不听我等之言,敬德哪怕落草为寇也不愿待在殿下身边束手待毙!”

一向对李世民尊敬有加的长孙无忌也严肃地说:“如果不听敬德的劝告,秦王府必然会灭亡,我决定和敬德一起离开。”

尉迟敬德见李世民仍在摇摆,接着说道:“事情到了这么紧要的关头,殿下仍犹豫不决,这是非常不明智的,更不是成大事者该有的举动。现在殿下平日蓄养的800多名勇士都在外边等待消息,如果马上做出决定,大事肯定能成!”

在众人的反复劝说下,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抢占有利时机,先发制人。他首先下令召回早就被调离秦王府的房玄龄、杜如晦二位心腹谋士,共谋大事。但房玄龄接到李世民的命令后却说:“皇上早就下令我不能再服侍秦王,今日如果我私下与秦王相见,肯定会受到惩罚,所以我不敢去见秦王。”李世民听了勃然大怒,随手解下腰间佩刀,交给尉迟敬德后说:“如果玄龄、如晦二人敢背叛我,你用我的佩刀杀掉他们二人。”

尉迟敬德非常了解房玄龄和杜如晦,知道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坚定李世民动手的决心而故意用言语激怒他。所以,尉迟敬德见到他们二人后,马上对他们说:“秦王决心已定,让我来邀请你们共谋大事,事不宜迟,赶快进秦王府商议此事。”房玄龄和杜如晦早就盼着这一天的到来,现在听说秦王已经下定决心,为防有变,他们立即穿上早已准备好的道士服装,悄悄赶往秦王府。经过仔细商议,他们决定在玄武门伏杀李建成和李元吉。

玄武门在长安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长安宫城的北门,处于宫廷卫军的中枢位置,兵力雄厚、工事坚固。李世民等人考虑到一旦控制了玄武门,便可以控制整个皇宫,甚至可以控制整个长安。当时负责守卫玄武门的将领是常何。李建成率军平定刘黑闼第二次起兵时,常何曾跟随李建成出征,可以说是李建成的旧将。武德七年(624年),李建成向李渊建议任命常何为玄武门守将。在长安处于劣势的李世民知道内宫里的大多数人都已被李建成收买,无法指望,为了行事方便,他很早就设计收买了常何,在李建成内部安下了一颗隐秘的棋子。同时,李世民利用常何的关系,还收买了敬君弘、吕世衡等玄武门的其他将领。深谋远虑的李世民也没有想到,他所做的这一切,在关键时刻决定了大事的成败。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六月三日,李世民向李渊密奏:“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乱后宫,并多次设计谋害我。”为了表明自己是因平叛有功而遭到李建成和李元吉猜忌,把兄弟之间相互残杀的责任全部推到李建成和李元吉身上,他按照事先的计划在密奏中还说:“我从来没有做过对不起兄弟的事情,现在他们想要杀我,好像是为王世充、窦建德等人报仇。如果我被他们杀掉,就是到了地府也无法瞑目呀!”李渊看到李世民的密奏后,感到非常奇怪,于是下令让李建成和李元吉第二天到宫中亲自解释。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在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兄弟三人入宫之前,李渊召见了裴寂、萧瑀、陈叔达等人,商议对李世民密奏事件的处理办法。大臣们和李渊一样,对他们兄弟之间的矛盾早已知晓,这次仍认为又是兄弟三人在闹矛盾,因此他们只是商讨协调解决的办法。如果他们知道李世民此时已在玄武门布置好人马,知道常何率领长孙无忌、侯君集、尉迟敬德、刘师立、张公谨、公孙武达、杜君绰、独孤彦云、郑仁泰、李孟尝等10人已经埋伏在玄武门,静静等候李建成和李元吉,他们肯定不会如此气定神闲了。

张婕妤是李渊最为宠爱的妃子之一,她早已被李建成收买,一直是李建成的忠实支持者。当时玄武门内部有张婕妤布置的眼线,他们发现李世民在玄武门的种种行动后,马上告诉了她。张婕妤大吃一惊,赶紧让人通知李建成。正准备和李元吉一起进宫的李建成得到张婕妤的密报后,与李元吉商量应对之策。李元吉认为应该暗中集中忠于自己的兵力,然后以生病为由不去皇宫面见父皇,观察形势如何变化,然后再做决定。但李建成却很自信,说:“兵备已严,当与弟入参,自问消息。”显然,李建成自信过了头,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属下已经叛变,他在没有采取任何应急措施的情况下,带着李元吉入朝了。当他们走到临湖殿时,感觉情况特别反常,二人互相看了一眼,毫不犹豫地掉转马头,向东宫奔去。情况突然有变,李世民和诸将没有犹豫,赶紧追了上去。一向胆大无畏的李元吉气愤不过,在疾驰中回过头来向李世民出其不意地射了一箭,想凭借自己高明的箭法把李世民射下马来,没想到惊慌之下,他没能把弓拉满,结果没有射中。此时李世民已经追到近前,一箭射死了李建成。随后赶来的尉迟敬德带领70余名骑兵乱箭射伤了李元吉,不过并不致命。受伤后的李元吉拼命逃往武德殿,结果途中被尉迟敬德用箭射死。

很快,东宫和齐王府得到了玄武门出现变故的消息,李建成的僚属冯立、薛万彻、谢叔方立刻率领2000名精兵,浩浩荡荡向玄武门杀来,与秦王府的将士战到一起。早已被李世民收买的玄武门屯营将领敬君弘与吕世衡,奋不顾身与东宫将士死战,结果被东宫的军队包围,由于敌人人数太多,直至战死他们也未能冲出去。张公谨见状,关闭大门不再出战,东宫的人虽多,但一时半刻也无法攻入。

在双方激烈战斗的同时,李世民的妻子长孙氏亲自出面鼓舞士气,她亲自给将士们披上铠甲,给受伤的士兵包扎伤口,询问伤员的情况。将士们大为感动,感觉为秦王尽忠,死亦无憾。作为长孙氏的舅舅,高士廉见秦王府的兵力不占优势,急中生智,竟带领忠于秦王的吏卒释放全部囚犯,并且发给他们兵器和铠甲,让他们和李世民一起防守。这一招还真管用,在秦王府将士和众多囚犯的全力抗击下,玄武门始终掌握在李世民手中。

由于玄武门久攻不下,东宫将士开始泄气了。这时,有人忽然高声说道:“既然这里攻不进去,我们不如去攻打秦王府,只要能杀掉他的妻子和孩子,也是大功。”于是,东宫的将士们准备向秦王府的方向进发。秦王府将士听到东宫欲攻秦王府,大惊失色,因为秦王府中兵士虽精,但人数实在少得可怜,一旦东宫将士进攻秦王府,仅有房玄龄、杜如晦守卫的秦王府肯定失守,这将关系到全局的成败。关键时刻,还是老将尉迟敬德有办法,他二话不说,提起建成和元吉的首级挂在城墙之上。东宫、齐王府的将士看到自己的主人已经人头落地,顿时毫无斗志,如泄了气的皮球,各自逃命去了。

战斗基本结束了,李世民一边安排手下收拾战场,一边派尉迟敬德向李渊汇报情况。当尉迟敬德手持长矛、身穿铠甲出现在李渊面前时,李渊知道事情已经无法挽回了,惊慌不已地问裴寂等人该如何处理。向来支持秦王李世民的萧瑀、陈叔达见太子大势已去,对李渊说:“太子和齐王元吉本身就对天下没有什么贡献,平时他们由于嫉妒秦王为天下作出的杰出贡献,多次在一起商量谋害秦王,有些事陛下也非常清楚。现在秦王这样做肯定是被逼无奈之举。秦王为大唐居功至伟,深得人心,陛下如果下令立他为太子,命他处理今日之事,这次事件很快就会平息。”

李渊见事已至此,只好同意他们的建议,并写下手敕,命令京城所有军队暂时由李世民统一管理,要求他尽快了结此事。随后,李渊派黄门侍郎裴矩向东宫诸位将士宣读诏令,这样一来,玄武门之变总算尘埃落定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