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为什么当时不刻印(永乐大典正本从未露面)

《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永乐年间修成的大型类书,它动用了三千多文臣,耗时五年(1403-1407),收集了自有文字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里、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约八千种图书。

永乐大典为什么当时不刻印(永乐大典正本从未露面)(1)

内容如此丰富的《永乐大典》,被装订成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共计三亿七千多万字,全用毛笔工楷书写,这在当时的世界文化领域也是罕见的。

由于篇幅浩繁,《永乐大典》从未刊刻过,修成后由南京运送到了北京,珍藏于皇宫内的“文楼”。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宫内失火,幸而《永乐大典》有惊无险。嘉靖帝得此教训,命阁臣徐阶、礼部侍郎高拱等人组织人员摹写新本,称之为“副本”。

令人痛心的是,这一世界文化瑰宝却遭到野蛮的毁掠,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永乐大典》几乎丧失殆尽,至清末民初,劫后余烬的《永乐大典》仅剩下六十四册了。

关于《永乐大典》正本的下落,历来有四种说法。其一,“抄副后归于南京,毁于大火”。其二,藏于皇史宬特厚的夹墙中。其三,清嘉庆年间失火于乾清宫中。其四是郭沫若在《重印永乐大典序》中所说:“从此正本与副本分藏于文渊阁和皇史宬。

明末之际,文渊阁被毁,正本可能毁于那时,这也是大多数书籍谈到《永乐大典》正本下落时所采用的说法,但这一说法却没有任何史料能够证明。其他几说,或于史实上失之可证,或在道理上失之可信,因此只能冠以“可能”“或许”等字眼。

1986年,张忱石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深入分析,提出了殉葬说,但未及展开。近年,栾贵明在对《永乐大典》残本作了二十多年研究后,对其正本的下落提出了新说:这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最伟大的百科全书极有可能仍存于世,它被珍藏在北京十三陵保存最好的永陵中,这是当年明世宗嘉靖皇帝所为。

永乐大典为什么当时不刻印(永乐大典正本从未露面)(2)

因为随着嘉靖皇帝死后,《永乐大典》正本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栾先生分析,嘉靖帝有“殊宝爱之”的占有动机,有达到目的的权力,有严加保密的手段,还有佛道“转世”的意念,因此,《永乐大典》没有毁坏,它成了嘉靖帝的随葬品,安睡在永陵的地宫中。

这个推测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试想,如果《永乐大典》正本真的藏在永陵,而我们现在的勘测技术和其他科技手段又能保证它的安全“出世”的话,中国文化的发展史可能会有众多的改写。

但是,仍有不少史学家保持冷静。他们认为,这仅仅是一种学术上大胆的假设,因为,历史上没有任何文献记载能够表明,《永乐大典》与永陵有关。

永乐大典为什么当时不刻印(永乐大典正本从未露面)(3)

明史专家王春瑜认为,明朝已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就殉葬制度而言,成化后废除人殉,从此成为定制,表明历史在走向文明,制度更趋向规范。在这种情况下,倘若嘉靖皇帝敢于打破祖制,企图将尚未抄完副本的《永乐大典》正本随葬,也一定会在丧礼遗诏中有所交代。

而考古部门表示,对《永乐大典》总体积达40立方米这样巨大的物体来说,运用物理勘探方式勘查出其空间位置,应当说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要确定这巨大物体是否为图书典籍,目前还很难做到。

如果《永乐大典》是以金属或木质器物作外保护的,勘测可能容易一些。另外,从有关记载来看,《永乐大典》收录的书籍,采用了朱砂等矿物质作书写原料,朱砂具有放射性,对勘测也会有所帮助。

永乐大典为什么当时不刻印(永乐大典正本从未露面)(4)

问题是《永乐大典》被珍藏于永陵,目前只是一个大胆的猜测,文物部门不可能仅凭一种猜测进行重大的考古行动。

如此,《永乐大典》正本的下落,仍然是中国文化史、书籍史上不可解的悬案,但愿它真的是和嘉靖皇帝一起长眠于地下,只有这样,以后才能一睹真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