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12句经典(追风筝的人不管人在哪里)

追风筝的人12句经典(追风筝的人不管人在哪里)(1)

电影:《追风筝的人》

类型:剧情

导演:马克·福斯特

主演:肖恩·托萨,萨伊德·塔格马奥,阿托莎·利奥妮

上映时间:2007年12月14日

奖项:第8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配乐提名

电影《追风筝的人》改编自风靡世界的阿富汗同名通俗小说,讲述了来自阿富汗的阿米尔在异乡他国颠簸半生之后,回到故土追寻儿时伙伴,为自己当年的懦弱自私偿还“良心债”的故事。

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是斗风筝的好拍档,也是两个情同手足的好朋友,但是两个孩子所在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主一仆的身份决定了哈桑可以“为了你千千万万次”,天性懦弱的阿米尔却不能。阿米尔在小巷中目睹了哈桑被蹂躏强暴,却没有勇气站出来保护哈桑,甚至为了逃脱良心谴责,污蔑哈桑偷东西迫使他们主动离开了家。

追风筝的人12句经典(追风筝的人不管人在哪里)(2)

阿米尔父亲驰骋商界,敢作敢当,不惧死亡呛声侵略者,多次批评阿米尔太过懦弱。影片前半部分不遗余力地刻画阿米尔懦弱自私的天性,电影丝毫没有因为阿米尔仅仅是个孩子而留情,甚至有些将它成年化并摆在道德甚至法律的层面上供观者思考。

尽管阿米尔和父亲移民到美国之后风光不再,过着很普通的生活,但阿米尔父亲竭尽全力支持他的写作事业,为他谋划了满意的婚事,到此时阿米尔一直是一个被万般呵护的形象。

追风筝的人12句经典(追风筝的人不管人在哪里)(3)

直到父亲的朋友拉辛汗彻底揭破了隐藏在阿米尔身上二十多年的秘密——阿米尔和哈桑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当年哈桑为了保全阿米尔的风筝“牺牲”了自己,忍下屈辱,如今为了保全阿米尔家的房子被人当街打死,献出生命,哈桑用生命诠释了人之大义——为了你,千千万万次。

阿米尔似乎别无选择,国不在了,家不在了,人不在了,但是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还在,是朋友之子也是亲人。阿米尔从父亲、拉辛汗、好心司机手里接过生命的接力棒——为了报答哈桑的深情厚谊,为了你,这一次阿米尔豁出去了。整个营救索拉博的过程艰难无比,阿米尔几度险些丧命,不过最让人触动的是,在关键时刻小小的索拉博像当年父亲哈桑那样拿起弹弓又一次保护了阿米尔,证明了哈桑“一直都在”。

追风筝的人12句经典(追风筝的人不管人在哪里)(4)

从大的时代背景来看,“国之不存,民将焉附”?国民四散,各种价值观念冲突对立,影片使用文学创作中的“两难结构”把冲突之下的国家未来和人性抉择摆到了人们面前,处处皆冲突,处处皆两难,因此观影者的人性被调动起来,影片也更加深入人心。

影片娓娓道来,运用倒叙手法,用细腻和缓的笔触将人物角色无忧无虑的少年回忆、战火四起的动荡变迁亦或是看似平淡却又背负着沉重良心债的异乡生活糅杂在一起,绵长细密,成就了一份跨越时空的追念。

影片前半段用阿米尔和哈桑的安稳生活衬托阿富汗和平时期繁华热闹,以及在异国他乡时父亲对阿米尔深沉的爱,后半段主要表现阿米尔为救哈桑的儿子返回破碎不堪危机四伏的故土,呼应了电影前半段,可阿米尔身上缺少一种心理转变的过度,而且,电影为了尽量浓缩更多小说剧情,在重要事件之间的衔接上用无台词或少台词的生活细节表现,显得略平。

追风筝的人12句经典(追风筝的人不管人在哪里)(5)

毫无疑问的是影片后半段深刻沉重残酷暴烈,故事情节与情感流动可谓浑然天成,尤其是结尾处阿米尔终于抓稳了生命接力棒,自然地微笑着面对真相,回击挑衅,不再犹豫,和索拉博放飞了崭新的风筝,仿佛回忆重现,不同的是,阿米尔像哈桑保护自己那样去保护索拉博——为了你,千千万万次。

不管人在哪里,故土永远是心中的乐土。

不管人在哪里,永远追逐心中的风筝,永远不要停。

追风筝的人12句经典(追风筝的人不管人在哪里)(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