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人的传说(西北人为什么把父亲叫作)
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久远、文化内涵最丰富的语言之一。汉语是一种言简义丰、博大精深的语言,这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一方面,从汉语本身的角度说,汉语不同于英语等表音系统的语言,汉语是一种音义结合的语言。也就是说,汉语既有一个以汉语拼音为代表的语音系统,还有一个以汉字为代表的文字系统。
汉字具有形义结合的特征,汉字中具有数量众多的形声字,有从甲骨文、金文等演化而来的象形字。另外,从中华民族的民族构成角度说,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汉语是在多种民族语言和地区发言中发展的,会受到多种语言的影响,因此汉语语言的涵义也就更加丰富与多元。
汉语中的“父亲”
以“父亲”为例,汉语中对“父亲”的表达有多种称谓。除了“父亲”这一比较正式的称谓外,还有爸爸、爹等,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父”字是现代汉语的常用字,在古代汉语中,“父”多用“爪”代替。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父”像是手里拿着一把石斧。
在石器时期,手持石斧表示从事生产的体力劳动,以此表示男性角色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家庭劳动力的象征。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父”字作为一个会意字,因为古文字中的“父”字的字形好像一只手举着杖,表示拥有责罚教育权力的家长。因此,许慎认为“父”指的是坚持规矩,是一家之长,是引导、教育子女的人。
以“父”字为基础,后来衍生出来的表示父亲含义的“爸”、“爹”都是象形字,以“父”作为形旁,表意。“爸”作为形声字,“父”为形旁,表示意义,“巴”为声旁,表读音。后来,随着英语在中国的传播,英语单词“papa”具有“爸爸”的意思,而且读音近似于“baba”,因此在汉语音译的过程中被翻译成“爸爸”,但是“爸”字并不是伴随着英语传入中国而产生的汉字,而是古已有之。
与此相似的还有“爹”字。“爹”同样有父亲的意思,但是更多出现在口语和地方性语言中,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另外,在某些地区,“爸爸”和“爹”在日常使用中是有一些区别的。通常小孩子称呼父亲为“爸爸”,表示父亲的年纪不大。当用“爹”称呼父亲的时候,通常则表示父亲上了年岁,已经成为老人。另外,在英语中表示爸爸还有一个单词“daddy”,汉语的音译词为“爹地”,也是跟汉语的“爹”有关联的一个外来词。
英语中的“papa”和“daddy”都是爸爸的意思,跟汉语的“爸爸”和“爹”只是因为在读音和意义上具有关联性而被联系在一起,汉语中的“爸”字和“爹”字并不属于外来词。
“大”与“父亲”
神州大地地大物博,疆土辽阔,广袤的地域内生活着数量众多的民族,而且历史悠久,各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经过长时间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了复杂的文化系统,而语言就是其中的一方面。有学者考证,把父亲称作“大”起源于东汉末年。当时,汉献帝刘协在曹丕的威逼利诱下让出了皇位,曹丕登基称帝。但是,登基以后的曹丕并没有除掉刘协,而是将其封为山阳公,使其享受万户之封。不得不说,曹丕虽然对待自己的亲兄弟曹植显得心狠手辣,但是对于刘协,他的做法还算宅心仁厚。
被封为山阳公的刘协在封地之内施行了一系列深受百姓欢迎的政策,例如减免赋税,休养生息,因此刘协在当地百姓中的口碑越来越好,甚至百姓们将刘协视作再生父母,将其称作“大”。自此,这个称谓习惯便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并一直延续至今。
也有人认为“大”是来自于蒙古语“鞑靼”。历史上的鞑靼是蒙古高原的一个少数民族部落,也泛指蒙古人。元朝以来,随着蒙古人统一中国,蒙汉文化互相交融,蒙古语言渗透到汉语之中,因此在元杂剧以及明清小说等文艺作品中经常能够看到“大”、“达”出现在人物称谓之中。时至今日,在西北地区,很多地方将父亲的兄长称谓“大大”,或者“二大”、“三大”等,与其在兄弟之中的排行结合起来,可能也与此有一定的关联性。
“雅言”与西北人口中的“大”
如上文所言,历史上关于“大”作为父亲称谓主要源于两种说法,这种古老的历史文化在西北地区得以保存并流传下来,这与西北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密不可分。众所周知,西北地区是我国的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的政治中心。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西北地区就是秦国的所在地。以陕西为代表的西部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至今仍然保存着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
古代留存至今的语言就是这些历史文化遗迹的一部分,我们称之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陕西地区,人们将这些历史传承下来的口头语言称之为“雅言”。雅言是一种古代通行的语言,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普通话。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施行“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因此,后世各朝各代也会在其他方面力争做到全国统一,便于社会的发展。
雅言便作为一种社会统一使用的语言应运而生。但是,由于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口音差异,“大”便在历史传承过程中逐渐改变了意义,而其原初的一部分意义在西北的少数地区保留下来并延续至今。
结语: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风俗习惯是一套动态的,具有地域性的文化系统,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广袤,民族众多,五彩斑斓、各式各样的文化共存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作为炎华子孙,我们要尊重每一种存续于我们中华大地上的文化,它们都是我们优秀中华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