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从诗经里走来(郑福田词说白露)

白露从诗经里走来(郑福田词说白露)(1)

《宴山亭·白露》

鸿雁当时,高翥远扬,尽把名湖垂注。

今日赋归,一字排开,人字也成凄楚。

燕子情深,惹多少,旧巢新侣。

无主。

叹何限沧波,几番风雨。

禽鸟毛羽重重,把残穗佳粮,尽成资斧。

虫儿啖罢,本体肥时,由他雪深寒巨。

我辈心驰,践霜露,田间场圃。

翁妪。

营稼穑,生生垅亩。

白露从诗经里走来(郑福田词说白露)(2)

白露正名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五个节气,每年9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65度,交白露节气。白露是八月节,是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礼记·月令》孔颖达疏:“谓之白露者,阴气渐重,露浓色白。”《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白露,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到了白露节气,白天有阳光时,天气还热,阳光一收,气温迅速下降,昼夜温差较大,空气中的水汽在夜间遇冷,凝成细小水珠,附着于花草树木茎叶之上,洁白剔透,晶莹圆转,灵动鲜活,大为可人。

古代诗词中写此白露者甚多,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杜甫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韩愈诗“白露下百草,萧兰共雕悴”,均系写白露名句,虽然各自表达的情绪有不同。

我也写过有关白露的诗词。十多年前,我到居延海边,有感慨,适当白露节气,写了一首《庆春泽》,写居延秋色和我的感慨:“叶胜黄花,霜重白露,行来一路秋深。云外波光,蜃楼过了遥岑。函关若令青牛去,更何人,陶写胸襟?度金针。笔意匆匆,岚色沉沉。 浮云聚散平常事,但苍苍苇近,袅袅烟临。弱水三千,依然能润诗心。化胡旧处青冥远,只闲鸥,飞遍长林。莫歌吟。遗恨孤忠,谁与相寻?”我还有白露时节寄南方老友小诗:“乡关桂老路云赊,飞去离鸿恋旧家。十二栏干秋夜永,故凝零露送芳华。”总之,白露是很好的诗歌意象。

白露从诗经里走来(郑福田词说白露)(3)

白露三候

白露初候是鸿雁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鸿雁来”说:“《淮南子》作‘候雁来’。鸿大雁小,自北而来南也。不谓南乡,非其居耳。详见雨水解下。”案雨水词说引《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古人云:雁,知时之鸟。热归塞北,寒来江南,沙漠乃其居也。”是说雁系北方禽鸟,南方非其居处,图南者,为气候故也。现在也有人认为,鸿雁老家在南方,此时,北方气候不适合他们生活,便排成人字或一字,飞回南方去了。关于鸿雁南飞,古往今来,文人感慨很多。典型的有“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众多的写雁南飞作品中,当然也有写得轩举昂扬者,然多数还是表达悲秋情绪,且往往打入身世之感。 我也写过关于雁南飞的小诗:“缕缕秋风拂鬓丝,凭高静对露沾衣。欣然物我襟怀好,眼底翩翩鸿雁飞。”我在《宴山亭·白露》中说:“鸿雁当时,高翥远扬,尽把名湖垂注。今日赋归,一字排开,人字也成凄楚”,指的就是初候雁南飞情况。

白露二候是玄鸟归。玄鸟即燕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玄鸟归”:“此时自南而往北也。燕乃北方之鸟,故曰归。”其实,此时燕子也是开始向南方温暖的地方飞了。“燕子不吃落地的,鸽子不吃喘气的”,此际北方,燕子的食物开始减少了,于是便向南飞了。燕子南飞,北地少了双剪双飞的灵鸟,心情自然受影响。我为此写过一首七绝,题目叫做《萦怀》:“萦怀最是一年秋,想望湖沙入旧舟。巢燕翩然随去住,渐伤意兴怕登楼。”我有时想,燕子身躯娇小,南去长途漫漫,经历风雨沧波,真有点让人挂念。我在《宴山亭·白露》中说“燕子情深,惹多少,旧巢新侣。无主。叹何限沧波,几番风雨”,就是这种情绪的表露。

白露三候是群鸟养羞,《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群鸟养羞”曰:“《淮南子》作群鸟翔。三人以上为众,三兽以上为群,群,众也。《礼记注》曰:‘羞者,所美之食。养羞者,藏之以备冬月之养也。’”养羞即储藏食物。《逸周书·时训》朱右曾校释:“养羞者,蓄食以备冬,如藏珍羞。”《礼记·月令》:“群鸟养羞。”郑玄注:“《夏小正》曰:‘九月丹鸟羞白鸟。’说曰:‘丹鸟也者,谓丹良也。白鸟也者,谓闽蚋也。其谓之鸟者,重其养者也。有翼为鸟。养也者,不尽食也。’”白露时节,各种植物果实可供鸟儿们食用,有的鸟儿就会把一些果实类食物衔到自己巢穴中准备过冬,这也是自然养成之习。《宴山亭·白露》中说“禽鸟毛羽重重,把残穗佳粮,尽成资斧。虫儿啖罢,本体肥时,由他雪深寒巨”,写的就是群鸟养羞事体。

白露从诗经里走来(郑福田词说白露)(4)

白露从诗经里走来(郑福田词说白露)(5)

白露花事

白露是八月节。正当仲秋。全国不同地方,好多花木仍然茂盛,木芙蓉、紫茉莉、鸡冠花等等仍然竞呈其艳丽。程羽文《百花历》说:“八月:槐花黄,桂香飘,断肠始娇,白蘋开,金钱夜落,丁香紫。”其中有桂花,俞樾花神系谱列出的八月司花男神是桂花--卻诜,司花女神也是桂花--唐太宗贤妃徐氏。他们都把桂花看作是八月的重要花事。我们这里要说的第一种花就是桂花。桂花是大家熟悉的花,无论是在实地观看,还是在书本里,诗文中,感性理性接触到的都很多。陈继儒《致富奇书》说:“桂,凡三种 ,唯深黄者花繁而香尤烈,俗呼为球子木樨。早开为蚤黄,有结子者,子如青莲子,核甚大不发者。《汝南圃史》云:木樨接石榴,其花必红,即丹桂也。古诗云:月宫移就日宫栽,引得轻红入面来。好向烟霄承雨露,丹心一点为君开。又云:秋入幽岩桂影团,香深粟粟照林丹。应随王母瑶池宴,染得朝霞下广寒。别有草本一种,名水木樨,春间分种,花色如蜜,香味不减。月桂一种,别名月季,俗呼月月红。韩魏公诗云:牡丹殊绝委逢风,露菊萧疏怨晚丛。何似此花荣艳足,四时常放浅深红。”陈氏同书还记载了有关桂花的三则故事。第一则是“天圣丁卯中秋,月有浓华,云无纤迹,天降灵实,其繁如雨,润如珠,五色其备,壳如芡实而味辛,识者曰:此月中桂子也。好事者播种林下,无不即活。”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亦记有此事,文字略有不同。天圣是宋仁宗的年号,而在此前,唐代诗人宋之问就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诗句,白居易亦有“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的名句传世。天圣年间此事,大有可能是附会故事。第二则是“无瑕尝着素桂裳折桂,明年花开洁白如玉”。第三则是“唐一老人画扇赠卖糕者,后取以扇糕,糕皆桂香”。我们把陈氏话语引在这里,目的是请大家看看过去人们对桂花的理解。友人画桂花,我写了小诗《天香》:“当年苏白在钱塘。丹桂嘉名未或忘。把向案头犹颤袅,秋来怪得满天香。”寄友人诗中亦有“客中得月飘丹桂,笔底杀青爱紫芝”的句子。

我们要说的第二种花是蒙古蒲公英。蒙古蒲公英系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等。蒙古蒲公英主要有斑叶蒲公英、阿尔泰蒲公英、中亚蒲公英、绯红蒲公英和红梗蒲公英等几种。它们全株含有白色乳汁,根圆锥状,叶柄及主脉常带红紫色,花葶上部紫红色,密被蛛丝状白色长柔毛,头状花序,有的单株开花数达20个以上,开花后经13~15天种子即成熟,种子上有白色冠毛结成的绒球,可随风飘飞,落地生新。花果期4~10月。蒙古蒲公英是人们最熟悉的植物之一,也是春季人们喜欢吃的野菜之一。从春到秋,在原野上、田埂边,它们不择土壤地生长,开花,且随时飘散其浪漫的花伞。我曾有一首七律《蒲公英》:“贴地婆娑叶不妍,诗家谁肯认婵娟。逢人择采怜根白,以卤相加爱味鲜。留茎着花临曲径,因风吹伞绕荒阡。庄生毕竟何为者,也共知音上九天。”

我们要说的第三种花是车前。车前属被子植物门车前科,是一种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也叫车前草、车轮草、猪耳草、牛耳朵草。多生于草地、沟边、河岸、田头、路旁或村边空旷处,适应性强,耐寒、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我对车前最深的认识是其极具抗压迫性,有时甚至可在田野车辙中生长,在我们家乡,人们直白地叫它“车轱辘菜”。车前叶子长卵形,花具短梗,萼片先端钝圆或钝尖,花冠白色,无毛。花期4~8月,果期6~9月。车前就是《诗经》中说的芣苢。《诗经·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毛传:芣苢,马舄。马舄,车前也。”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采采芣苢”:芣苢,一名马舄,一名车前,喜在牛迹中生,故曰车前,当道也。”

蒙古蒲公英与车前,虽不及木芙蓉、紫茉莉、鸡冠花等艳丽,然以习见亲切,故于此说之。它们开花时间虽然很早,也正因为它们常见,故置之较后。

白露从诗经里走来(郑福田词说白露)(6)

白露农事

白露是所谓“秋风凉,庄稼黄”的时节。举国上下,秋收全面展开。有的地方还要适时进行秋种。“八月白露又秋分,秋收种麦闹纷纷”正此之谓。阳气在夏至达到顶点,物极必反,阴气也于此时兴起,到白露时分,阴气逐渐加重。

白露节气,在内蒙古,标志着真正凉爽的季节开始,也标志着真正进入了秋季。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大田作物进入成熟期,开始收获。呼伦贝尔春小麦也已经大面积秋收,大豆进入成熟期,马铃薯也进入可收阶段,玉米处于乳熟~成熟阶段。内蒙古多地日平均气温已经降到12℃以下,草木上开始有露珠,极易发生秋霜,“一阵秋风一阵凉,三场白露一场霜”,往往会对作物产生危害,要及时预防。农谚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白露镰刀响”“白露天气晴,谷子如白银”。赤峰友人说当地物候曰:“辣红茄紫枣子香,原野高处见了霜,天气转凉加衣裳。”从“夏至不拿棉”到“白露加衣裳”,内蒙古经历了由凉到热又转凉的过程,换季时节,最需注意衣服加减。

过去收获庄稼,大多靠人工用镰刀收割。那真是累人的要功夫的活计。半大不小的庄稼孩子,割几天地下来,腰酸背痛,浑身无力,禾稼谷草之锈,沾于手上,绿而间黄,洗之不去,且多有因不熟悉工具和操作程序,割破手指者。至今想来,仍觉艰辛。我在一首较长的关于农事的顺口溜中说:“父叔携上山,秋田已开镰。禾稼锈手紫,汗滴入口咸。团团地头坐,吾困独踡卧。衔得枯草根,不见云间鹤”,这是我当时的真实写照。尽管如此劳累艰难,我们的父兄子弟,在农村,做庄稼人,总得把这些活都做好做完。所以,我在《宴山亭·白露》中才说:“我辈心驰,践霜露,田间场圃。翁妪。营稼穑,生生垅亩。”也正因此,我特别同意“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惟艰”。

白露从诗经里走来(郑福田词说白露)(7)

白露礼俗

白露节气,由于正是三秋大忙时候,正处于农事高潮,所以礼俗活动不多。南方有喝白露茶、饮白露米酒、吃龙眼、采十样白、祭禹王的习俗。还有“天灸”,即于白露日取露水和墨点小孩儿额间、背心,以祛百病。在山西一些地方,有过白露节的,主要是祭祀火德大帝,祈求神祐吉祥。

时当白露节气,期盼大好收成,回想农人辛苦,作《减字木兰花·白露》以寄意:“干苍实老。冷露也随风去了。黄叶相亲。犹忆当时无限春。 静听虫语。大好收成何处去?莫负年年。沃灌栽培汗滴骈。

白露从诗经里走来(郑福田词说白露)(8)

说明:

照片是我前几日所拍摄的家乡景物。

车前和蒲公英是朋友靳日高所画。

白露从诗经里走来(郑福田词说白露)(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