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内阁制度的演变影响(清代内阁设置)
内阁是内廷殿阁的意思,它是皇帝以下的政权中心,总理全国政务的最高官署,是封建专制政治的产物。
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王朝参照明制,命令“除去内三院秘书、弘文、国史名色”,销毁三院旧印,仿明制,改称内阁。内阁大学士俱加殿阁衔,大学士为正五品,低于六部尚书(正二品),但大学士多以尚书入阁,所以实际上享受正二品。大学士品级之低,正说明清统治者还没有把内阁置于总制均衡的地位,以防大学士权力过大。
从顺治到乾隆年间,大学士的级别时高时低。高的时候是朝廷重臣,低的时候只是普通官员。
康熙九年(1670年),将大学士确定满、汉为正二品。雍正年间将内阁升为正一品,在各部尚书之上(尚书为从一品),因此,称内阁大学士为“宰辅”。
康熙帝
乾隆十三年(1748年),将原来的四殿(中和、保和、文华、武英)二阁(文渊、东阁),变成三殿(保和、文华、武英)三阁(文渊、体仁、东阁)。增设协办大学士,作为大学士的副职,品级为从一品。
早期内阁大学士的职权虽然不是宰相,但个别内阁大学士看上去还是跟宰相一般。
雍正以后,“凡明发谕旨,皆有军机撰拟,寄信上谕,亦由军机封发,而内阁之任遂轻。是后凡阁臣不入枢府者,则一切要政皆不得预闻,宰相备位而已。”也就是说,自雍正设军机处开始,阁臣就成了闲曹。
而到了宣统三年(1911年),责任内阁成立,内阁被废。
内阁主要官员有:大学士,三殿(保和、文华、武英)三阁(体仁、文渊、东阁)满汉各二人,皆正一品。大学士照例要冠以殿阁的名称,如保和殿大学士(乾隆以后不再使用)、体仁阁大学士等,但这只是一种荣誉性质的虚衔,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大学士的职责,名义上是辅助皇帝处理机要事务,实际常务事务是替皇帝起草诏书,处理奏章;编写史、志等书,充任会试考官等。
大学士位尊权微,但始终是清朝仕途中最华贵的官职和文臣的最高荣称。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从一品,不加殿阁衔,他们大多是六部中某部的尚书,可直称为某部尚书,是大学士的副官和助手。
内阁学士,满六人、汉四人,例兼礼部侍郎衔,从二品,主掌传达诏命和奏章及对政事发表意见。
侍读学士,满四人,蒙(古)、汉各二人,从四品,管理奏章并进行翻译,但不侍读,也不由文学之士担任。
侍读,满十人,蒙、汉军、汉各二人,正六品,专掌校对奏章,检查手续是否完备。
典籍,满、汉军、汉各二人,正七品,是典籍厅的长官,负责收藏图书,出纳文件。
内阁中书,定额满族七十人,蒙十六人,汉军八人,汉三十人,又称中书舍人,办理奏章翻译和各种手续,为皇帝草拟命令等。
另有贴书中书,满四十人,蒙六人,皆从七品,负责作文记事、翻译、缮写等。
笔帖式十人,旗人担任,负责书写皇帝的命令。
内阁主要机构有:典籍厅,分南北两厅,南厅掌关防(对外行文用印)收发、办理文稿等事。北厅掌管奏章和皇帝的办公事务。
另外,还设有满本房、汉本房、蒙古房等机构,以及其他一些兼管机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