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现代丧葬变迁(汉民族最优秀的族群客家人系列谈之十一)

客家人的丧葬风俗与河南大同小异,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客家现代丧葬变迁?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客家现代丧葬变迁(汉民族最优秀的族群客家人系列谈之十一)

客家现代丧葬变迁

客家人的丧葬风俗与河南大同小异

先说一下客家人的“过岁”,即老人在生命垂危的弥留之际,其子孙要守护在床前待其断气。在旧时,老人逝世时,有血缘关系的裔孙要在厅厦里等待断气。而女人是“外人”,故不能在厅厦里断气。所以男去世曰“正寝”,女人去世曰“内寝”。人即将断气时,要拆掉其眠床上的“天仙架”和“蚊帐”。在厅厦里搭一个铺位放遗体。一般男人放在左边,女人放在右边。遗体在厅堂摆放好,子孙等亲人要跪在其床前为其“过世”。不过,现在的男人和女人,都在平时居住的房子里断气后,才抬进厅堂。

人一死去,子孙等亲人便商定办理后事。一是确定入土日期。二是派出本家族人向亲戚报丧,报丧的族人到了亲戚村庄,见人即磕头,亲戚家人便知丧情。三是聘请理事班子。打治或购买棺木(多为提前打治的喜棺,河南叫“活”)。通常是第三天下葬,但如果是不详日子,可以推后。富家或讲究排场的人家,有的将遗体在家里存放7天或9天。

在入葬的前一天,在院子里搭设灵棚。在五服以内亲人到齐后安灵(遗体入棺,即入殓)。此前有一个很重要的程序是娘家人“探青”,即要在入殓前到来看遗容。据说是娘家人前来验证是否正常死亡,有无虐待迫害致死的情况。经过娘家人同意后,方可进行安灵(入殓)。

逝者入殓后,长媳要为死者象征性的净身,即手持一碗水将死者从头到脚比划一遍。而后是“成服(穿新衣)”,即孝子孝孙等五服内亲人,为死者穿里里外外的三至五层新衣,准备行孝子礼。有的场面较大的可能在起坛前先成服。给成服的人,一般是儿女或儿媳。理事的礼生要先引孝子进行三告,即告灵、告祖、告天神。告完天神。遗体放置好后,在死者嘴里放铜钱,脚头放置元宝。紧接着在棺木前放一盏灯,叫“头灯火”。据说阴间地府黑暗,“头灯火”是为了照亮死者行路。长媳要烧“头份纸”(客家人称“路票”,即死者在阴间用的纸钱)。儿女依次烧纸(送钱)。此时开始“破孝”,即所有男女后代都在衣服和鞋帽上服孝(布),男的还要手持哭丧棍(棒),河南称安葬棍。儿女要穿孝衣,长子要披麻戴孝,手拄柳木哭丧棍(河南叫打huan),一直到把老人送至坟茔。

安灵(入殓)后,灵棚要搭设起来,为丧者奏乐的乐队(一般3至5人,河南称“吹响器的”)也要到位。自此时起吊唁活动开始,以后凡有宾客来吊唁,乐队就要奏乐;厅堂里的孝子(一般为长子)就要在烧上一份纸钱。男孝子在灵棚里值孝,女孝子在灵柩边值孝。男宾客来了男孝子磕头,女宾客来了进屋里吊唁,女孝子行礼。从逝者去世当天,孝子孝孙要守夜到入土。

在河南,死者入葬的前一天天黑前,所有的五服内孝子孝孙和有关亲戚到齐后,要在理事礼生(河南称“执客”)的引领下,乐队的吹奏下“送路(走送葬时的路线)”。此时,不仅孝子孝孙要一路哭丧,还要一路鞭炮,一路响乐。特别是路口和拐弯处更不能停下,以免死者迷路。并且不能走回头路,防止逝者再跟着送路人还回。

在入葬的当天,一吃过早饭就要派人挖墓(河南称“打墓”)。上午,客家人要举办最重要的活动是族戚礼(河南称“奠礼”,土语称“奠”),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追悼会仪式。奠礼是由主奠人(由宗族戚友邻组成),请礼生(执客)执事。由礼生唱礼、执事传送祭品,由主奠人和参与奠的人向死者灵前迎灵三躬拜、上香、献茶、行三奠酒,读奠章,献花果,献花圈、献财帛。然后,辞灵,礼成焚奠章。最后由孝子谢礼(在河南,执客高声呼喊“孝子还礼”)。按照这样的程序,所有的亲朋都要进行一遍。一些行大礼的族戚,还会行很有讲究的“九拜礼(前前后后、左左右右9次叩拜)”。所有亲朋祭奠完后,最后是“孝子礼”,隆重的一般是一家的同辈人轮流一起祭拜。简单的多般是所有孝子孝孙一起祭拜。这样,族戚礼(奠礼)就算结束。

族戚礼(奠礼)仪完毕便是“出殡送葬”。这时外边的灵棚拆除。所有的孝子孝孙与至亲要进入厅堂,围绕灵柩转一圈瞻仰遗容。逝者若是女性,最后还要让娘家人检查一番,看一看遗体安放得是否妥当。满意后才能盖棺起葬。这时,所有的孝子孝孙、特别是儿女便是一阵子嚎啕大哭。抬灵柩的人(客家人俗称八仙),把灵柩抬出大门外(“出殡”)出殡前和尚(死者若是女性就是斋姑)要引魂出门。放一串鞭炮,鸣锣击鼓。行葬到大门外不远处,丧家和送葬者及参加祭礼的人,在灵柩前排列好拍照留念。由于客家人多居于山区,抬棺出行时,铭旌由族中长辈(女死由妹家头)抬出大门,现在另请人送上山。送葬队伍排列有顺序。放炮撒路纸的先行,然后是头锣、灯笼、彩旗,铭旌、锣鼓、灵柩,后面是孝子、孝孙孝女等五服内亲戚亲友。

客家人很讲究路祭,就是送葬队伍来到三叉路口举行祭祀仪式。他们在开阔地段摆香案祭品后,和尚绕着棺木念经文。路祭完毕,亲友和做媳妇不能送到山上的人可以回去(不能原路回))不必再送了。在河南,女儿若是怀有身孕,是不能上坟的,此时也得回去。并且,长子此时要摔老盆,而后大家要送到埋葬地点。

灵柩到了目的地,由抬棺的人放在预先挖好的长方形土坑里。先由孝女下去踏,叫做“踏放”(河南是儿子),上来后,棺木才放下去,和尚边念经文边”撒粮米“,把米撒在孝子、孝女、孝孙等人的身上,叫做“付粮”(“付”即“富”)此时米粮接得多,表示吉利,并把米包好拿回家放在粮仓。在河南是,儿媳妇们争抢坟墓上的土,谁抢到第一把土,逝者就会给谁带来福运,就会将这把土带胡家。灵柩放下之际,要大放串鞭炮。礼生(执客)要配合丧家长辈看风水,确定棺木放置朝向。棺木位置放好后,抬棺材的人与挖墓人开始掩土做坟。在河南,还开始点火烧“罩子”,即给死者配备的房屋及所有的用具。此时送葬的人可以回去,但不能由原路回去,应择另条路回屋。理事会在大门口准备一盆“红曲水”,送葬回来的人应把红曲水用手蘸一点往脸上、额头摸一摸,意思是除去邪气。回家时把大门关好,用一张长木凳横放在大门口,这叫“把拦门”。由和尚念咒打开后才可进门。

埋葬后的活动还有:第二天早饭后,嫡系子孙男女挑上祭品去“复坟”,并整理坟地。今天的河南人时兴“复三”,即第三天上坟,祭祀并“添坟(添土)”。客家复坟的人与和尚回到丧家时见大门关住,和尚念些经文后用铜钹推开大门,这时孝子、孝孙等争着进大门,把灵牌、灵幡放回灵屋中。客家人有“逻红”的程序。死者还山后第三天,亲友、亲戚须备门红、豆腐到丧家探望,表示丧家从此红旺吉利。丧家则派人去亲戚家“谢客”。再就是“做七”(河南人叫过“头七”),即人死后第七天为“一个七”,旧时,要为死者做七个七,每个七日都要有三牲在灵屋前祭。做了七个七后,第七个七日“才可化灵屋,据说七七四十九天后,死者亡灵要过黄河才死心。小有不同的是,河南人“做七”多一点,不仅过“头七”“七七”,而且还过“三七”“五七”,并以“五七”最为重视。除此而外,河南还有过“(一)周年”“三年”“十年”的风俗。需要说明的是,过“十年”实际上过的是九年,即“过九不过十”的规矩。

就连给老年人过寿,河南人也是“过九不过十”。就是过六十大寿时,放在59岁的生日时庆祝。

最后是,河南人与客家人都有迁坟的风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