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血压计的7大注意事项(电子血压计的7大注意事项)

血压测量是高血压诊断、治疗中最基础的一步,目前诊室常用的血压计主要有台式水银柱血压计和医用电子血压计,你了解它们的区别吗?

电子血压计的7大注意事项(电子血压计的7大注意事项)(1)

电子血压计的7大注意事项(电子血压计的7大注意事项)(2)

基本原理

汞柱式血压计是利用柯式音法,通过医护人员用听诊器听诊血管内柯式音的出现和消失来确定收缩压及舒张压,柯氏音第一音为收缩压,柯氏音第五音为舒张压。

电子血压计是利用示波法,在放气(或充气)的过程中,感知脉搏波的信息,并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转换和计算,得到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数值。

电子血压计的7大注意事项(电子血压计的7大注意事项)(3)

测量血压注意事项

台式汞柱式血压计测压时,水银柱“0”点须与右心房、肱动脉呈“三点一线”位置,充气不可过猛、过快、过度或不足,充气至肱动脉搏动音消失再升高20~30mmHg;放气速度以每秒下降4mmHg为宜。

电子血压计有自动放气程序,直接按“开始”键即可开始测压。

电子血压计的7大注意事项(电子血压计的7大注意事项)(4)

其他

汞柱式血压计发生故障少,设计简单,不同品牌精准性无差异,但其体积大,不易携带,容易损坏,玻璃管破裂后水银易泄露,蒸发后污染环境,对人体造成伤害。

电子血压计体积小,携带方便,非医务人员也可以使用,对人体不会有不良反应。

在临床工作中,电子血压计的应用方便了医护人员的操作,节约时间,减少了因水银柱式血压计听诊不准确造成的误差。从绿色环保方面考虑,电子血压计应用前景较好,更适合家庭应用,有利于评价血压水平和指导降压治疗。

综合以上优势,目前的趋势是自动电子血压计正在逐渐代替传统的台式水银血压计,许多国内外大型临床研究已经使用医用自动电子血压计代替台式水银血压计来测量血压。

电子血压计的7大注意事项(电子血压计的7大注意事项)(5)

使用示波法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测量前的准备、坐姿、袖带规格等要求与台式水银血压计一样,但是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1 定期校准

台式水银血压计和电子血压计均应每半年校准一次,电子血压计应经过国际标准校验,常用的国际标准有【美国医疗器械促进协会(AAMI)\英国高血压协会(BHS)\欧洲高血压协会(ESH)】等,ESH标准相对较简单,目前国际上较多使用,因此我国学者推荐应用ESH标准。使用中发现电子血压计准确性有问题,应及时检查和维修。

目前市场上仅少数家用电子血压计符合国际认证标准,最新的仪器认证结果在Dabl教育网站(http://www.dableducational.org0及BHS网站(http://www.bshoc.org/default.stm)查询。

中国高血压联盟网站(http://www.bhli.org.cn)也会公布经过国际标准认证的电子血压计。

2 袖带的放置

不应该将袖带置于肘关节处,放于此处,袖带不能完全贴实于上臂而有较大的空隙;同时肘部的运动可能导致血压测量的误差。另外袖带管道不能悬空,应稳当放置。

3 肢体活动

因为示波法电子血压计依赖的袖带压力变化非常弱小,任何干扰都会影响到信号的收集,测量时一定要注意减少身体移动和肢体活动。

4 信号强弱

当脉搏细弱时,示波法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的准确性值得怀疑,如休克、低血容量及外周血管疾病患者,且不适用于新生儿的血压测量。

5 环境噪声

环境噪声有时会影响电子血压计所需检测的生理脉冲信号,从而造成误差。

6 心率变异性

示波法电子血压计是以窦性心律为基础而确定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的计算方法,但较为严重的心率变异性能明显地影响到电子血压计测量的准确性,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快速型心房颤动患者。

7 其他情况

当电池接近耗竭、电压低下的时候,血压测量可能不准确。

有关电子血压计压力精准度的评估和校准,可以与台式水银血压计比对,如果压力相差的范围<5mmHg,可以认为仪器的压力检测是准确的。如果差异大于这范围,仪器的传感器功能可能异常,应当检修。

电子血压计的原件中,气阀是最容易受损的部件,如果放气的速度过快(表现为压力下降的速度过快,通常每一次气阀放气袖带压力下降5~10mmHg),如袖带压力下降>10mmHg,应当考虑气阀损害,进行检修更换气阀,以保证血压测量的准确性。

电子血压计的7大注意事项(电子血压计的7大注意事项)(6)

随着电子血压计的普及,减轻了医护人员的部分工作量,充分学习并了解电子血压计,才能更好的服务患者,将血压测量准确。

参考文献:

[1]王文,张维忠,孙宁玲,林金秀,陈鲁原,吴可贵,朱鼎良,吴兆苏,刘力生. 中国血压测量指南[J]. 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12):1101-1115 1100.

[2]王希星,洪葵,苏海. 示波法电子血压计:临床医生应当了解的知识[J]. 中华高血压杂志,2016,24(09):827-830

本片来源为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