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现在的国学大师(这些清华大师都是)

说起话剧大家会想起什么?

是一个个耳熟能详的

话剧大师的名字

还是一批脍炙人口的话剧作品?

在清华园中曾经有这样一些“大师”

他们与话剧的情缘深厚

在当年的清华园中

话剧是参与面极广的

校园文化活动

曾经清华的话剧氛围有多浓厚?

一起来感受

这些清华大师们的戏剧情缘

王文显:清华话剧“教父”

桃李丰硕

清华现在的国学大师(这些清华大师都是)(1)

历任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主任、代理校长的王文显是清华话剧文化的源头性人物,曾创作英文剧《北京政变》和《委曲求全》。朱光潜评价《委曲求全》:“他的观察老练而真切,他的嘲笑冷俏而酷毒”,在制造紧张的布局方面“几乎是无瑕可指”

他主持制定了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学程大纲及学科说明,列入了“戏剧概论”“莎士比亚”两门课程,“现代西洋文学”课程中也专设戏剧部分,这些课程都由他亲自主讲。做过王文显助教的张骏祥说,王文显的讲稿“扎扎实实,对于初接触西方戏剧的人来说,是个入门基础”。洪深、李健吾、曹禺、张骏祥等著名话剧人在清华园读书时,浸润的便是浓郁的话剧创演氛围。

王文显对有志于话剧的学生也是提携关爱。王文显在李健吾毕业后聘任他为助教继续深造,还为清华积攒了大批戏剧专业书籍,曹禺曾说,“我就是看他(王文显)买的戏剧书,钻研戏剧的。”曹禺在清华旧图书馆写下《雷雨》后,王文显还特意和他写信进行交流。

林徽因:为泰戈尔庆生

清华现在的国学大师(这些清华大师都是)(2)

1924年林徽因与泰戈尔的合影

左起为梁思成 张歆海 林长民 恩厚之 泰戈尔 林徽因 徐志摩

泰戈尔1924年访华时,林徽因等人筹划了泰戈尔诗剧《齐德拉》的演出,以此作为泰戈尔生日的献礼。林徽因饰演公主齐德拉,张歆海(清华西洋文学教授)饰演王子阿俊那,徐志摩饰演爱神玛达那,梁思成(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高等科)负责舞台布景,此外,林长民(林徽因的父亲)饰演春神代森塔。全剧用英文演出,当时在北平文化圈引起轰动。

林徽因后来到美国留学,有一年专门到耶鲁学习舞台布景设计,可以说和她在清华的话剧经历不无关系。归国后,1935年的冬天,林徽因应曹禺之请,设计《财狂》布景。舞台的布置又得到了《益世报》《大公报》的赞扬:“楼一角,亭一角,典丽的廊,葱青的树;后面的晴朗青色的天空,悠闲淡远,前面一几一凳的清雅,都在舞台上建筑了起来,无论角度,明朗暗色线,都和谐成了一首诗,有铿锵的韵调,有清浊的节奏,也是一幅画,有自然得体的章法,有浑然一体的意境。这里我们庆祝林女士的成功。”(伯克:《〈财狂〉评》)

洪深:清华园走出的

中国现代话剧奠基人

清华现在的国学大师(这些清华大师都是)(3)

洪深1912年从天津考入清华,成为他一生戏剧事业的起点。在清华的四年,他参与最多的就是校园的戏剧活动,“在清华四年,校中所演的戏,十有八九,出于我手。”1914年,他根据英国著名戏剧《罗宾汉》剧情,创造性地将舞台设计在校园树林的空地上,一经上演就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他和清华四周的贫民交朋友,“晓得了许多他们平常不肯说而一般同学所不屑过问的凄惨情形。”1915年,洪深写出了他反映平民生活的第一个剧本《卖梨人》;1916年,为了给附近村民办职业学校筹款,他创作编排了《贫民惨剧》,演出后深受好评。

1916年夏,洪深赴美,师从戏剧大师乔治·皮尔斯·贝克学习,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国外专攻戏剧的留学生。他于1922年返回中国时说:“如果可能的话,我愿做个中国的易卜生。”曹禺评价他“能编、能导、能演,是剧坛的全能;敢说、敢写、敢做,是吾人的模范。”夏衍评价他“从不离开时代,从不离开社会,从不把自己和国家民族隔绝,他永远和时代共呼吸,与人民同忧喜。”

曹禺:诞生在清华

老图书馆的《雷雨》

清华现在的国学大师(这些清华大师都是)(4)

曹禺考入清华大学后直接进入西洋文学系二年级就读。进校不久,曹禺就参加排演话剧,排《娜拉》时,他不仅是主演,还担任导演。1931年春天,《娜拉》在清华大礼堂公演,曹禺的出色演技引起轰动。“九一八事变”后,为配合抗日救亡宣传,曹禺还排演了根据外国戏剧改编的《马百计》《骨皮》等,讽刺日本军国主义,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曹禺在清华园获得了事业与爱情的双丰收。1931年校庆日,中学女生郑秀来清华欣赏话剧《娜拉》,台上演出的正是后来被誉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曹禺,这也成为两人相识的开端。一年后,郑秀考入清华法律系,与曹禺相知、相恋。不久后,在清华图书馆老馆的长桌边,曹禺伏案疾书,再由郑秀用工整的字迹誊写出来。这便是中国话剧的扛鼎之作《雷雨》。

梁实秋:延续一生的话剧热情

清华现在的国学大师(这些清华大师都是)(5)

梁实秋在《清华八年》里,讲述了他对戏剧的热爱,毕业时,他以话剧的方式告别生活了八年的清华,“毕业那一天有晚会,演话剧助兴,剧本是顾一樵临时赶编的三幕剧《张约翰》。剧中人物有女性二人,谁也不愿担任,最后由我和吴文藻承之。”毕业前,梁实秋还曾出演陈大悲导演的《良心》一剧。

这种对话剧的热爱和清华同窗之情交织,到美国读书后,梁实秋和一众清华校友创作了一幕话剧《琵琶记》,以汉代蔡中郎的故事为蓝本,希望讲一个美国人也能看懂的舞台故事。剧目由清华大才子顾一樵编剧,梁实秋翻译,演员有顾一樵、梁实秋、冰心、谢文秋等。服装、舞台用品和布景由远在纽约的闻一多设计。这幕话剧在波士顿美术剧院上演,异常成功,观众多为美国文化界人士、大学教授,“最后幕落,掌声如雷,几乎把屋顶震塌下来。”梁实秋后来回忆道。

清华话剧群星璀璨

今天谈及清华话剧,人们多想到洪深、曹禺、李健吾,其实在当年的清华园,话剧并非“小众”爱好。出演洪深《贫民惨剧》的就有闻一多、张光圻、陈达、刘崇鋐、汤用彤等。其他演剧活动中,还可以看到施济元、吴宓、吴文藻、苏宗固的名字。当时清华话剧社团“新剧社”的编演部总经理闻一多、编剧主任叚茂澜、演剧主任张祖荫、总务主任吴泽霖、化妆主任王世圻、布景主任程绍逈日后都成为了各自领域的大家。

清华的话剧张扬话剧的社会功能,与校园外的社会思潮、时局变换密切相关,排演的剧目取材于社会新闻和热点话题,表现出深切的社会关怀。洪深的《贫民惨剧》讲述了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并在校外募捐演出,曹汝霖看后还为贫民小学捐出一百元。顾一樵的《张约翰》批评了留学生喜新厌旧,管效先的四幕剧《惨杀》深刻反映留学生婚姻问题,而且取材于当时的社会新闻。“九一八”事变之后,还出现了《纪念日》《活埋》等抗日题材的作品。

同时,清华话剧人并未忽视对话剧艺术性的追求。洪深翻译《编剧者须知》,提出15条操作性极强的编剧法则。张彭春在戏剧社演讲时对演员提出“人的深的广的感情,和活的语言工具”的要求。1936年,《清华周刊》还曾刊文提出“编译戏剧辞典”的倡议,以此为艺术本土化付出努力

民国时期

清华在校内外推广话剧艺术

培养了一大批话剧人才和作品

关切社会、会通中西

中国话剧事业的发展作出了

独特而重要的历史贡献

来源 | 人文清华

文 | 王晨阳

编辑 | 付艳杰 李沫潼

清华现在的国学大师(这些清华大师都是)(6)

从黑夜到黎明!清华新生拉练暴走四十里!

清华大学到底有多少个图书馆?

清华毕业生央宗:一个藏族女孩镜头内外的“窗”

他的名字曾是国家机密......

清华现在的国学大师(这些清华大师都是)(7)

清华现在的国学大师(这些清华大师都是)(8)

清华大学版权所有,联系邮箱

thuxwzx@tsinghua.edu.cn

你“在看”我吗

清华现在的国学大师(这些清华大师都是)(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