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的五大特征(樱花与樱桃竟是近亲)

樱花的五大特征(樱花与樱桃竟是近亲)(1)

樱花文化是围绕樱花而展开的各类社会、文化活动及其成果的总称。中国樱花也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通过寄寓各种思想和感情,与诗词歌赋、绘画、纹饰、历史传说等各种社会文化现象结合,逐渐形成了中国的樱花文化内涵,并以此进一步影响樱花的生产应用和自身文化发展。

“樱桃”又名荆樱、莺桃、樱珠、含桃、朱樱等,为初夏的早熟水果,甘甜可口,从古至今一直为人所喜食。早在河北城县台西村的商代古墓、湖北江陵战国古墓中就发现樱桃核了。因此,樱桃在中国至少有三干年的食用历史。樱桃与樱花同属樱属植物。受“民以食为天”思想影响,中国的樱花文化也由最初的樱桃文化演化发展而来。

以食用为主的樱桃文化阶段

随着周朝礼仪制度的建立,樱桃作为水果登上了宗庙祭坛。《礼记·少仪》记载的“未尝不食新”《吕氏春秋·种夏》《礼记·月令》《淮南子·时则训》中的“羞以含桃,先荐寝庙”,《史记·叔孙通列传》中“古者有春尝果,方今樱桃熟,可献,愿陛下出,因取樱桃献宗庙”,都说明随着封建礼教仪规的发展,樱桃上升为宗庙神圣的祭祀用品。

秦汉时期,樱桃栽培已应用于宫苑之中,祭祀完毕,樱桃作为一种珍贵的早熟水果,常用做赏赐,体现皇恩浩荡、与民同乐。《拾遗录》云:“汉明帝于月夜宴群臣樱桃,盛以赤瑛盘”。此习至唐代犹存,唐李绰《秦中岁时记》曰:“四月一日,内园进樱桃,荐寝庙。荐讫,颁赐各有差”。

随着唐朝以来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以及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大批学子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也给樱桃文化填充了新的内涵。发榜时正是樱桃熟时,朝廷会举办“珠樱宴”(也叫“樱桃宴”)宴请新科进士。能吃上“樱桃宴”表示已经中举了,后又发展为在“樱桃宴”上发布官员的任命,“樱桃宴”政治意义非凡,学子们翘首以盼,且津津乐道。

在文人雅士的向往和推动下,樱桃逐渐由官方向民间普及,更是创作了大量与樱桃相关的诗词歌赋,极大地丰富了樱桃文化。如柳宗元《摘樱桃赠元居士,时在望仙亭南楼与朱道士同》:“海上朱樱赠所思,楼居况是望仙时。蓬菜羽客如相访,不是偷桃一小儿”、白居易《吴樱桃》:“含桃最说出东吴,香色鲜农气味殊。治恰举头千万颗,婆娑拂面两三株”、宋朝陈与义《樱桃》:“四月江南黄鸟肥,樱桃满市粲朝晖。赤瑛盘里虽殊遇,何似筠笼相发挥”……

由食用逐渐发展为观赏的樱花文化阶段

伴随樱桃相关诗词歌赋的发展,大家对樱的主要认识已不局限于食用,逐渐转向观赏。五代后蜀的张翊曾经戏作《花经》品评群芳,分为九品九命,樱桃被列为四品六命,与菊花、梅花等同品。而宰相张齐贤之子张宗礼,颇事声妓,一日与数位佳人饮酒樱花树下,忽然道:“红粉风流,无逾此君!”便将美人们都屏退了,这八个字大概是樱花古往今来得到过的最高评价了吧。

与此同时,历代赏樱相关诗词又得到极大丰富,仅《全唐诗》关于“樱”的诗歌就有142首,其中白居易为唐朝第一,多达29首。唐朝李商隐:“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中“樱花”一词最早出现;元朝郭翼:“柳色青堪把,樱花雪未干”;明朝于若流:“三月雨声细,樱花疑杏花”;清朝黄遵宪:“墨江泼绿水微波,万花掩映江之沱。倾城看花奈花何,人人同唱樱花歌”;民国苏曼殊:“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伟大的周总理对樱花也情有独钟,留下“楼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等许多诗句…甚至根据古代女子化妆点唇的习惯,取名于梁初江淹《咏美人春游》“白雪凝琼貌,明珠点锋唇”,取调于南唐冯延巳(阳春集》“荫绿围红,梦琼家在桃源住。画桥当路,临水双朱户。柳径春深,行到关情处。颦不语,意凭风絮,吹向郎边去”,将“点绛唇”发展成为一个专用词牌名。而白居易姬人樊素善歌,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直至今日,我们仍常用樱桃小口、杨柳细腰来形容女性之美。

文人墨客的倾情吟咏,使得樱花文化越发丰满。从学子的“樱桃宴”到白居易“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枝便当游”的庭院栽樱,到刘禹锡“樱桃千万枝,照耀如雪天。王孙宴其下,隔水疑神仙”的宴饮赏樱,再到樱桃、春笋上市时节的“樱笋时”,以及“长安水边多丽人”的“三月三”上巳节的踏青赏樱,早已具备了群集、群宴的赏樱特征。

国内樱花资源及樱花寓意

国内樱花资源丰富,“照耀如雪天”的白花、“粉红轻浅靓妆新”的粉花、“小园新种红樱树”的红花,可赏的种类颇多,并不局限于白色。“慢牵欲傍樱桃泊,借问谁家花最红”认为花色以红为贵,可见在花色上,国人并非像日本人一般对白色崇拜,而对红色更钟情。

赏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丰富多样,有相思之苦“樱桃花下送君时,一寸春心逐折枝。别后相思最多处,千株万片绕林垂”、时光易逝“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忧国情怀“雨中二次游岚山,两岸苍松,夹着几株樱。到尽处突见一山高,流中泉水绿如许,绕石照人。潇潇雨,雾蒙浓;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姣妍”等,不止于日本的“物哀”。

纵观历史,中国樱花文化以樱桃食用为起始,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走向宗庙祭祀礼,并从祭坛走向宫苑和庭院,由政治色彩浓郁的皇家赏赐、君臣同乐、科举取士、官员王命等樱桃宴,进一步发展为富有文艺气息和情感色彩的樱笋会、踏春集会,在诗词曲等文化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由官方向民间普及,由食用向至综合应用演变。

本文内容选编自《樱花应用指南》,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年1月第1版,主编严春风,责任编辑崔改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