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历经的

世界上很少有哪一部游记作品能像《马可波罗游记》这样既影响深远又饱受质疑,据说当年的哥伦布就是一手《圣经》、一手《马可波罗游记》踏上了寻找东方的航程,一不留神发现了新大陆,所以连美国人民都是这本游记八竿子打得到的受益者。在中国马可波罗也是知名度最高的西方历史人物之一。然而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这本游记又遭受了反复无尽地轮番质疑,几乎享受了一种等同于“科研项目”的待遇,就是每隔一段时间就又有新发现新证据出现,推翻前一种论断。

奔驰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历经的(1)

据说《马可波罗游记》是由他本人口述自己去东方游历了近20年的所见所闻,由一位小说鲁思梯谦整理记录而成。书中主要描述了马可波罗沿着陆上丝绸之路,途径西亚、中亚和东南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来到中国。。。17年后又经由海上丝绸之路回到了意大利的旅游经历。游记一经问世就轰动了意大利,而后被译成多国文字在欧洲广为流传,马可波罗讲述的那些古老东方的奇闻异事对于当年还是“乡巴佬”的欧洲人无异于天方夜谭。

奔驰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历经的(2)

尽管“猎奇一时爽”,过后欧洲人还是会对马可波罗诸如“东方的房子都是金瓦盖顶,金砖铺地···汉人会用一种黑色的石头做燃料···用纸当钱用···”之类的描述嗤之以鼻。不过后来有人解析:忽必烈的房子当然后可能真的金碧辉煌,但一般房子的上的金瓦其实就是一种东方工艺的黄色琉璃瓦,地砖也是一种某个角度可以折射光线因而闪闪发亮的瓷砖而已,估计现在那家叫“马可波罗”的瓷砖品牌就是源于“金砖铺地”这个梗吧。而黑色石头就是中国人早就开始使用但欧洲人还不认识的煤。据说纸币的概念也是由马可波罗带到欧洲的。

奔驰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历经的(3)

起初的民间质疑一般只停留冷嘲热讽层面,因为到过大地方,见过大世面的马可波罗喜欢动则就用“百万”来修饰他在中国所见东西的规模数量,小门小户的欧洲人就给他起了个“百万先生”的绰号···到了19世纪质疑升级到了学术打假阶段,最初有德国专家提出马可波罗根本没到过中国的,认为所谓他在元朝17年的历史完全是荒诞的捏造···从此,德英法美中的各路专家展开对马可波罗真伪之争的车轮大战,你方唱罢我登场,至今未有定论。而且不一边打假一边也不耽误拍出各种版本的“马可波罗”电影、电视剧。

奔驰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历经的(4)

奔驰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历经的(5)

争议点主要停留在扬州做官、襄阳献炮等大事记的印证。如果说在这种大事件上马可波罗非把自己的旁观角度夸大成为了参与角度,是因为从一个叙述者的角度,任何一件事情当然作为当事人讲出来才更生动可信,为此夸大吹牛也算有情可原。不过在中国待了17年的他竟然未在游记中提及过长城、茶叶、筷子,就让在游记中被扬了国威的中国人也有点人忍无可忍了。作为国学大师钱穆在回答关于《马可波罗游记》真伪的问题时选择了很委婉的态度,说他“宁愿”相信他真的到过中国,因为他对马可波罗怀有一种“温情的敬意”。

奔驰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历经的(6)

中国跟意大利一起合拍过一部好几集的电视电影《马可波罗》,忽必烈是中国的演员英若诚演的。孙红雷也去好莱坞参加最新一版的3D电影《马可波罗》拍摄。好像忽必烈在蒙古的皇帝里名气仅次于成吉思汗多少也跟《马可波罗游记》的传扬有点关系。在马可波罗 “工作过战斗过”的地方扬州还给他立了塑像。中国还有两条有关马可波罗饮食传说,一是说意大利面是由他传回意大利的,二就更像是专为搞笑,说披萨饼是马可波罗想把中国的馅饼带回意大利,无奈回去就忘记怎么把馅塞进饼里了,于是就只好把馅都放在饼上面了。

奔驰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历经的(7)

奔驰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历经的(8)

奔驰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历经的(9)

近年来好像风向又有点往《马可波罗游记》有真实一面刮了。认为马可波罗毫无疑问到过中国,而且在中国生活了一段时间,对中国各地风土人情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他没有在扬州当官、也没有襄阳献炮等扯淡的经历,他可能是把别人的东西代入了自己,使得自己在中国的经历看起来更丰富多彩。那些夸大和带入在后人看来的确有虚假的成分,但是它所开启的大航海时代合对欧洲人的启蒙却是确实真切的。因此可以说,马可·波罗和他的《马可·波罗游记》给欧洲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