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三个儿子为什么不去南明(南明悲歌一崇祯自缢后)
自古有一代之治,则必有一代之乱;有一代之兴,则必有一代之亡。
历代以来,人们都喜欢谈论,一个朝代的建立和兴盛,而很少关注,一个朝代怎么灭亡。
up主以为,至此大国纷争之际,我们应该知道,我们曾常年处于世界之巅,树立民族自信,也要了解,我们那些辉煌的朝代,为何走向灭亡,不犯同样的错误,
莫要“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大家好,我是小镇小说家话凄凉,今天为大家带来,南明悲歌第一节。
结束了,没有!
一六四四年,三月十七日,一路招降纳叛的李自成,走完了十多年的创业之路,终于来到北京城下。
现在,他可以宣布,“搓尔明朝气数已尽”,一切都已经结束了。
不过,他似乎忘记了,早他几年,关外的清军,也曾光顾北京城下。
而且,历代以来,要灭亡一个朝代,似乎并不是一见容易的事情。
周有东西周,汉有两汉,晋有两晋,宋有两宋,一个政权倒下后,残余势力总能延续一段时间,就连少数民族建立的辽国,也有西辽,金国之后还有东夏。
这么看来,要灭亡一个朝代,特别是像明朝这样一个国祚二百七十余年的统一王朝,似乎并不容易。
现在大明朝倒了,南方的残明势力,怎么也还能延续个几十年吧?
南方的明朝残部,有话说,“我们大明得国最正,保三争二,怎么也要比弱宋和废物晋长命,与强汉争一争吧!”
明朝或许还没结束,不过对于崇祯而言,他的一生却已经走到尽头。
十七日,顺军抵达城下,十八日,顺军便进入北京。
唉,若大的北京城,两天就告破,确实人心丧尽,大势已去。
崇祯在御前殿,亲手敲钟,召集百官,却无一人至。
大家应该能理解这种感受,帝国走向灭亡的时候,做了十七年皇帝,最后居然没有一个大臣,愿意跟着他殉国。
众叛亲离啊!
当时崇祯什么心情,怕只有满腔的绝望和愤恨。
站在万寿山,歪脖子树下,崇祯看着火光四起,杀声振天的北京城。
心中悲愤,为帝十七载,国破之时,居然只有一个太监跟在身边。
崇祯失望至极,于是气愤的在石头上写下,“勿伤朕百姓,文臣皆可杀!”
崇祯一遍遍的敲响大钟,召集百官,无一人至,寒了他的心,写下这样绝情的话语。
但他其实也寒了不少大臣的心。
崇祯性子急,大臣做事,他喜欢催,还不发工资,不是个好老板,不过他并不知道,即便如此,大明朝还是有忠臣的。
就在顺军进城之际,户部尚书元璐,便整衣冠拜阙,大书几上曰:"以死谢国,乃分内之事。死后勿葬,必暴我尸于外,聊表内心之哀痛。"
遂取帛自缢而死。
左都御史李邦华,见大势以去,与太常卿吴麟征,握手挥涕相约誓死国难。
十九日听说崇祯自缢,李邦华向南痛哭,携册印冠带,入吉安会同馆对文丞相再拜,题绝命诗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今日骑箕天上去,儿孙百代仰芳名。
遂自缢而亡。
再说,太常寺卿吴麟征,也道:“今山河碎,不死何为?”然后便自尽而亡。
除了自杀的,还有锦衣卫同知李若琏,率部死战,淹没在顺军之中。
虽说相比于在京官员的数量,殉国者可谓寥寥无几,但是崇祯皇帝如知,或许会有些宽慰吧!
明清革鼎之际,乃是影响我们历史发展,乃至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将视野扩大到全球来看,我们这边清军入关,由满族建立清朝之际,英国于此时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东西方文明,从此走向两个不同的方向。
满族建立清朝,因为以小族临大族,这必然会使得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满族的统治地位,政策更加保守,清朝也成为了,我国历史上最保守的朝代,而取得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英国,则走向了开放,开始在全世界的冒险。
现在,崇祯朝结束了。
夺了江山的李自成,志得意满,可是他能守住江山,能解决明末的内忧外患吗?
我们下期,再讲。
看到这里希望大家能点赞加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