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轮效应的真实例子的心得体会(避免生活中以偏概全的误区)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一些现象:现象一:微信已经是我们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个工具,无论是信息的交流、业务的处理带来的方便与帮助。使得人们越来越受大家的喜爱。尤其是热爱交友的朋友,足不出户便可广交天下好友!但是最近有些恼火,什么原因呢?很多人向我发出结交信息,通过之后发现,这些人不是微商就是保险直销、不是广告疯子就是垃圾霸屏的,时不时还来个心理空虚的骚扰!然后你就屏蔽了部分添加好友功能。

晕轮效应的真实例子的心得体会(避免生活中以偏概全的误区)(1)

现象二:小时候一起的玩伴,当时被评为不淘气、调皮、不认真学习的孩子,都认为未来不会有太大成就的,结果二十年后,你过得不一定有它滋润;

再比如,这几年所谓的资金项目,你看到很多的信息都现实是投资的最佳时期、在最近利好消息频频传回,小试牛刀,屡试不爽,正当自己投入后,却发现,那个深渊是如此的黑暗与无情,叫天不应喊地不灵!是什么原因?什么样的心理导致我们最终事与愿违的结果?

晕轮效应的真实例子的心得体会(避免生活中以偏概全的误区)(2)

当认知者对一个人或一件事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或事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心理学称这类现象为晕轮效应又叫”光环效应“!

晕轮效应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以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分别做了一个试验。上课之前,实验者向学生宣布,临时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接着告知学生有关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况。其中,向一个班学生介绍这位研究生具有热情、勤奋、务实、果断等项品质、向另一班学生介绍的信息除了将“热情”换成了“冷漠”之外,其余各项都相同。而学生们并不知道。两种介绍间的差别是:下课之后,前一班的学生与研究生一见如故,亲密攀谈;另一个班的学生对他却敬而远之,冷谈回避。可见,仅介绍中的一词之别,竟会影响到整体的印象。学生们戴着这种有色镜去观察代课者,而这位研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晕轮。

晕轮效应的真实例子的心得体会(避免生活中以偏概全的误区)(3)

晕轮效应的形成原因

晕轮效应的形成原因,与我们知觉特征之一——整体性有关。我们在知觉客观事物时,并不是对知觉对象的个别属性或部分孤立地进行感知的,而总是倾向于把具有不同属性、不同部分的对象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是因为知觉对象的各种属性和部分是有机地联系成一个复合刺激物的。譬如,我们闭着眼睛,只闻到苹果的气味,或只摸到苹果的形状,我们头脑中就形成了有关苹果的完整印象,因为经验为我们弥补了苹果的其他特征,如颜色(绿中透红)、滋味(甜的)、触摸感(光滑的),等等。由于知觉整体性作用,我们知觉客观事物就能迅速而明了,“窥一斑而见全豹”,用不着逐一地知觉每个个别属性了。

晕轮效应的真实例子的心得体会(避免生活中以偏概全的误区)(4)

对人知觉时的晕轮效应,还在于内隐人格理论的作用。人的有些品质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比如,热情的人往往对人比较亲切友好,富于幽默感,肯帮助别人,容易相处;而“冷漠”的人较为孤独、古板,不愿求人,比较难相处。这样,对某人只要有了“热情”或“冷漠”的一个核心特征,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补足其他有关联的特征。

晕轮效应弊端

晕轮效应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偏概全。其特征具体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1.遮掩性:有时我们抓住的事物的个别特征并不反映事物的本质,可我们却仍习惯予以个别推及一般、由部分推及整体,势必牵强附会地误推出其他特征。

2.表面性:晕轮效应往往产生于自己对某个人的了解还不深入,也就是还处于感、知觉的阶段,因而容易受感、知觉的表面性、局部性和知觉所带来的选择性影响,从而对于某人的认识仅仅专注于一些外在特征上。有些个性品质或外貌特征之间并无内在联系,可我们却容易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就必有另一特征,也会以外在形式掩盖内部实质。

晕轮效应的真实例子的心得体会(避免生活中以偏概全的误区)(5)

3.弥散性对一个人的整体态度,还会连带影响到跟这个人的具体特征有关的事物上。成语中的“爱屋及乌”、“厌恶和尚,恨及袈裟”就是晕轮效应弥散的体现。

如何克服晕轮效应的弊端

1、 注意“投射倾向”

有些人总是从好的一面来解释别人,因为他本人就是一副菩萨心肠。而有些人则总是从恶意来判断他人的行为,即使是好事,他也会认为这是“别有用心”,这是因为他本人猜疑心重

2、注意“第一印象”

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初次见面后所形成的直观感觉在心理学上称为第一印象。由于它有先入为主的特点,因而往往比较深刻。如果第一印象好,就会给以后的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晕轮效应的真实例子的心得体会(避免生活中以偏概全的误区)(6)

3、注意“刻板印象”

注意“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就是所谓类化作用,按照预想的类型将人分为不同种类,然后贴上标签,按图索骥。比如,提起教师便想到“文质彬彬”,说到商人,总和“唯利是图”挂起钩来,等等。刻板印象的形成,往往始于对某一类人普遍特征的归类,这是一种简单的认识,虽然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概括的了解,但也很容易产生偏差。

晕轮效应的真实例子的心得体会(避免生活中以偏概全的误区)(7)

4、避免“以貌取人”

一项心理实验中显示,当人们被要求在一堆他们不认识的照片中分别找出“好人”与“罪犯”时,总会受到外貌晕轮效应的影响,即表现出按外貌分类的倾向。

5、避免“循环证实”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对他人的偏见,常会得到自动的“证实”。

认识了解晕轮效应,可以修正生活中的误区、亲子教育中的偏激;同时反向应用可以起到意向不到的效果,这里不再赘述,后期亲子教育案例分享中再与大家细解。

以上部分图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请及时与我联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