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南通有感(话说南通你从哪里来)
南通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每一种姓氏都蕴含着独特、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它,可以解读社会结构,反映历史变迁,标记人口迁移。
早在原始社会后期,今天的如皋西部和海安西部一带就有人类生存。在5000多年时间里,这些先民的构成情况无从详考。
据推测,最早生活在这里的可能是古吴越族。
3000年多前,这一带属邗国,吴王夫差灭邗,北霸中原,“封其民江淮间”。
公元前506年,吴、楚交战,破郢城,郧国遗民在吴国发动下进行复国斗争。不久,楚败吴,郧民随吴军东撤,后被安插于今海安县立发乡一带。
公元前473年,越灭吴,都城北迁琅邪,大举向北移民。汉初,东瓯王又举国徙江淮间。几次移民都有一部分人散落到海阳。由于居民基本来自吴、越、楚地,姓氏较少。 汉代,有较多的中原人士来这一带做官、经商和定居,姓氏逐步增多,但历史文献中没有留下当时姓氏状况的记载。 三国时期,曹操“恐江滨郡县为(孙)权所略,征令内移,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十余万,皆东渡江……”,属于广陵郡的海陵居民亦随之内移,海陵几成隙地,居民人数骤减。
公元241年,东吴大司马吕岱(160-256)招抚乡民回归,重建海陵县,人口才重新有了增长。 晋时,续有一些居民从山东等地迁来海陵。西晋末,北方地区人口避乱大举南迁。据文献记载:其时,海陵一带人口猛增几十倍,姓氏也多了起来。 六朝时,南北对峙,战乱频繁,移民减少,姓氏结构基本上没有变化。
约公元5世纪中、后期起,长江口黄海上开始出现一片较大的沙洲,称之为胡逗洲。隋时,胡逗洲属海陵。唐初,胡逗洲属广陵。 唐朝中期,南通始辟为盐场,因是流人发配之处,故人烟稀少。唐末至五代,黄巢起兵,藩镇割据,烽烟四起,南通地僻海角,为避战乱,有张、王、姜、崔、李等姓难民相继栖居,成为这块处女地最早的开发者。
公元958年,周世宗筑城垣,建通州,移民接踵而来,有袁、周、秦、唐、朱诸姓。他们整族而居,圈地砌灶,煮盐之地,皆以姓氏冠之,如秦灶、姜灶等。 北宋以后,通州几无战事,社会安宁,大批移民源源而至,通州人口已初具规模。主要姓氏有曹、陈、崔、杜、高、顾、韩、何、胡、黄、季、姜、李、林、刘、陆、潘、钱、瞿、任、沈、施、随、王、吴、邢、徐、杨、姚、叶、易、尹、印、俞、袁、张、赵、周、朱等。 南宋末年,通州遭元兵劫掠,城毁人亡。 明初,明太祖招抚天下,移民纷至沓来,他们垦荒植棉,纺纱织布,形成除盐、渔外,花、纱、布紧密联系的地方商品,人口又呈上升之势。据洪武九年统计,通州有1万多户,近7万余人,迁来通州定居的有苏、常两府的丘、陈、宋、蒋、曹、季、金、吴、张、陈、施等姓,杭嘉湖地区的赵、姜、彭、萧、杭、夏、俞等姓,南京的周、刘、胡、戴、秦、马等姓,江西抚州的范姓。还有徐、丁、钱、沈、单、管等姓,并增加了白、包、保、鲍、蔡、常、成、程、褚、达、戴、丁、董、窦、段、范、方、费、高、戈、葛、龚、管、杭、江、姜、蒋、金、凌、柳、卢、吕、罗、马、茅、孟、明、倪、彭、浦、秦、丘、阮、沙、单、邵、盛、史、宋、苏、随、孙、汤、陶、魏、温、闻、巫、奚、席、夏、萧、谢、熊、许、殷、尤、郁、昝、臧、章、庄、邹等姓。蒙古人元善率军与朱元璋军战,后兵败投降,遣之通州屯垦,元善与军师伯颜忽晃及二将分别以保、达、浦、沙为姓,子孙世居通州。明朝中期,通州屡遭倭患,城池几度兴废,人丁几次增减。时至倭夷驱除,百姓才得以安居乐业。 清末,通州盐、渔、米、棉、纱、布六大旺业,吸引了八方来客,擎家定居。根据民间家谱记载,通州的有南京的许、芮等姓,句容的汤、自等姓,六合的王姓,镇江的茅、庄、巫等姓,丹徒的徐、卜等姓,常州的季、翁等姓,常熟的蒋姓,歙县的洪、王等姓,宣城的程、赵等姓,休宁的胡、金等姓,滁县的孙姓,杭州的陆、俞等姓,余姚的章姓,宁海的萧、钱等姓,宁波的叶、沈等姓,泰兴的蔡、周、戚、汪、伍等姓,高邮、宝应的丁、唐等姓,扬中的马姓等。 此外,还有黄、白、费、奚、安、居、步、冉、房、杭、项、戎、安、卑、卞、步、储、邓、樊、房、冯、耿、缑、郭、侯、花、居、阚、康、孔、匡、羌、廉、梁、吕、麻、毛、冒、缪、闵、钮、祁、冉、戎、申、石、时、司、唐、滕、田、童、汪、卫、翁、巫、武、习、项、解、熊、胥、宣、薛、严、应、游、於、于、余、喻、曾、翟、镇、支、钟、仲、左等姓。据旧志载,光绪元年(1875),通州有二十多万户,一百多万人。 辛亥革命后,通州改称南通县,时有实业家张謇励精图治,办实业,兴教育,使南通一跃成为实业教育发达地区,全县人口合150多万人。
解放后,南通地区有大批干部进入市区,又续有许多外地人来南通工作,姓氏大量增加。例如来自如皋、海安的杲、浩、环、蹇、开、抗、吏、练、闾、韶、神、生、团、望、溪、移、乙、益、掌、征、正等姓,来自海门、启东的君、政等姓,来自南京的学姓、同姓,来自宜兴的莎姓,来自无锡、常州的是姓,来自金湖的欣姓,来自丰县的揭姓,来自徐州的纵姓,来自铜山的睢姓,来自睢宁的嬴姓,来自盐城的乘姓,来自扬州的雎姓,来自淮安和扬州的佴姓,来自淮安、宿迁、睢宁和安徽灵璧的仝姓,来自镇江和上海的司徒氏,来自山东日照的法姓、烟台的焉姓,来自河南清丰的侣姓、灵宝的建姓、商丘的尉迟氏,来自河南郑州和安徽泗县的苌姓,来自河北南宫的攸姓,来自北京的太姓,来自黑龙江齐齐哈尔的律姓,来自辽宁辽源的太史氏等。一些少数民族因工作或婚嫁入籍南通,南通增加了许多少数民族姓氏,例如回族的哈、闪、冶姓,满族的那、佟、隗、言、岂、银、满姓,朝鲜族的朴姓和联璧姓高尹,壮族的闭姓和覃姓,彝族的茶姓和司姓,以及瑤族的奉姓、侗族的补姓、纳西族的和姓等。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涉外婚姻生的孩子随母入籍南通而使用父姓,因而出现了奧斯卡、有马、木卆岛等外国姓氏。
来源:江海平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