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村古树名木介绍(寻访薛地古树名木)

薛城地处北纬34°的温带季风区,水量丰沛,气候适宜,是非常适宜乔木生长的地区。目前全区林木化面积21.7万亩,森林覆盖率34.2%,活立木蓄积量60万m³。在这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薛大地上,至今仍存有部分珍贵的古树名木。据不完全统计,全区现有百年以上的散生古树78棵,其中国家一级古树15棵,国家二级古树23棵,国家三级古树40棵。

无论是“万条垂下绿丝绦”,还是“任尔东南西北风”,古往今来,人们对“树”这种植物,都怀有欣赏与敬仰的情愫。尤其是树龄悠久的那些古木,更是带有许多神奇色彩。一棵古树就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与一种文化的记录;一棵古树就是一部自然环境发展史。古树作为历史的见证,阅尽了世间风云,经历了沧桑巨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传说和典故。

自然村古树名木介绍(寻访薛地古树名木)(1)

陶庄镇奚村国槐

位于陶庄镇西部的十字河畔,因造车鼻祖奚仲封邑所在而命名的奚村,村内有一处古树古井相依的独特景致,名曰“寻根源”。此处最为显眼的,便是一棵640多岁的明代国槐。这棵编号枣E001的国家一级古树,身世颇为传奇。相传,元末黄河决ロ,大水把鲁南众多县城淹没了一百多年,再加上元末明初几十年战乱,鲁南的原住民锐减。朱洪武打下天下后,从山西迁来移民定居此处,张姓始祖自山西洪洞移民奚村,先造井,后栽树,奚邑张氏自此繁衍生息。后人将此树尊称为“始祖手植槐”,每年挂红礼拜,祈愿先祖庇佑。

我有幸在奚村挂职,时常与聚在树下纳凉的村民闲聊,盛夏时节,国槐浓荫蔽日,与古井,辘轳,石碾,车轮,瓦罐并列,更显古雅珍奇。“根源”之说在村民中广为流传,已成为他们追思勤劳先祖,激励今日奋斗的动力。

除了奚村古槐,是否还有更古老的树木和更有趣的传说?为了更好地领略古树风华,我工作之余又深入各镇,寻访薛地古树名木,收获颇丰。

陶庄镇后井亭村国槐

古树距离滕州至薛城的古驿道很近,驿道经过西仓古桥至井亭,旧时,南来北往的人曾在树下歇脚。这棵老槐树有许多传说,其中有这样一则给它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很久以前,有一条白蟒蛇,凶恶至极,经常骚扰百姓,偷食禽畜,有时还会伤人,闹得民不聊生。于是,村民们就在老槐树下烧香,祈求上苍惩罚这条恶蛇,为民除害。白蟒蛇知道后勃然大怒,气冲冲地游过来,见东西就毁,见着村民就咬,人们纷纷躲避。就在这时,天空突然大变,黑压压的乌云铺天盖地卷来,接着就是闪电和响雷。白蟒蛇有了预感,急忙钻进老槐树的洞中。可是作恶多端的白蟒蛇终没逃脱天神的惩罚,只见一道白光闪过,“轰”地一声刺耳的响雷,这雷不偏不倚地打在老槐树的主干上,白蟒蛇当即被炸死,老槐树也被炸空。从此,村民们过上了太平的日子。

常庄街道何庄村国槐

同为槐树,何庄古槐比前两棵更有来头。该树高约10米,树龄已有1800年。据传,此树为李氏先祖植于东汉末年。清末高达27米,后因自然灾害损毁,现仅存不到10米。树南盖有一牌坊,坊柱上镌刻着“汉室神龛留墟跡,千年古槐郁葱荫”的对联。抗战时期,铁道游击队刘金山、孟庆海、程怀玉等队员曾在此树下进行过多次修整。1942年至1945年,铁道游击队护送刘少奇、陈毅、黎玉、萧华等党政领导经过此处,前往姬庄跨越津浦铁路。遥想昔日领袖也曾背靠古槐歇脚,继而踏上伟大征程,今人再抚摸粗粝的树干,竟也能感受到火热的时代留下的余温。

张范街道和尚寺村柿树

柿树也是鲁南常见的“家常树”。这棵树龄360年的国家二级古树,如今虽果实丰满,一派祥和,但它所见证过的,却是无比惨烈的景象。

村庄的来历正像一首歌谣唱的那样:“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庙旁边的村庄就叫做“和尚寺村”。1938年3月中旬,日军矶谷部队向枣庄永安发动进攻,在薄板泉和放马场遭到国民党于学忠部的反击。双方一开火,附近一千多名老百姓扶老携幼,逃往和尚寺村的山坳里。20日一早,很多人家正忙着做早饭。忽然,日军的两架飞机从北边飞来,当飞到和尚寺村上空时,看到有很多人聚集在这里,日军疑是国民党于学忠的部队在此驻扎。

于是,飞机在村子上空盘旋了一圏,便怪叫着俯冲下来,惊恐的百姓还没弄清楚怎么回事,数枚重磅炸弹便在密集的人群中炸响,安静的山村顿时像炸了营一样,呼儿唤女哭爹喊娘的凄惨叫声遍及四野。突然,两架日军飞机又从东边俯冲下来,敌机在这里轰炸了十几个来回,山谷之中,浓烟滚滚,火光冲天,爆炸声惊天动地。和尚寺村的很多房屋被炸成一片瓦砾,累累弹坑的周围,横七竖八地躺着600多具无辜百姓的尸体,有的缺胳膊少腿,有的血肉模糊,有的身首异处,有的尸碎如泥,一个吃奶的婴儿头颅不知飞向何处,可双手仍紧紧楼住已经肝肠寸断的母亲,一位耄耋老人嘴里叼着的烟袋还在冒着青烟,可人已不知魂归何处……这棵老柿树挂满了死者的衣服和炸飞的肉体,见证了惨案的经过。

自然村古树名木介绍(寻访薛地古树名木)(2)

周营镇牛山孙氏宗祠银杏

这是四棵位于孙氏宗祠中的银杏树。牛山孙氏宗祠坐落于村北侧,子午宅向,南北长64米,东西宽32米,是鲁南苏北保存比较完整、规模较大的古代宗祠建筑。它的形式、风格、建筑格局是研究封建宗法文化和宗祠建筑的宝贵实物载体。宗祠前后两进院落中各有两棵银杏树,雌雄分布东西,粗壮的四棵银杏树已有四百余年树龄,它们也成为悠久历史的见证者,在漫长的岁月中默默生长,为古建筑遮阳避雨,今仍亭亭如盖,蔚为壮观。

邹坞镇中陈郝村侧柏

侧柏,喜光耐旱,多栽种在寺庙道观中。位于中陈郝村泰山行宫里的这棵侧柏树龄1390年,它的树下是一片暗红色的土地,这片特别的土地上,也诞生了我国北方地区瓷烧制业的发祥地。作为薛城著名的古老村庄,中陈郝的瓷窑,曾经早在1500多年前的北朝时期,就开始了瓷器的烧制,直到现在这里还流传着“九庙十桥七十二座缸瓦窑”的典故。侧柏与罗锅桥、许由泉遥相辉映,田间地头散落的瓷片们或许最知道,这棵古树经历了多少风雨,成长中有多少坚韧。新叶鲜嫩,枝干沧桑,对比之间,仿佛可以令人窥见那一圈圈年轮曾刻下过多少陈年旧事。

自然村古树名木介绍(寻访薛地古树名木)(3)

沙沟镇张庄村石榴太皇后

石榴树一般都不会太高,但眼前这棵700岁的“石榴太皇后”,却宛如一位可爱雍容的贵妇,树高4.7米,平均冠幅也是4.7米,遒劲盘旋的枝干上,叶翠花红石榴甜。据《张氏族谱》载:张氏先祖讳彩,字还白,明朝仕至南京刑部正郎,避奸臣魏忠贤迫害辞官还乡,携带宫廷石榴树种植在圣土山下的张庄村。据村中老人世代相传,这棵石榴树是张氏先祖张彩亲手所植。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唯有鲜红的石榴汁水,还依然甘甜如昨。

自然村古树名木介绍(寻访薛地古树名木)(4)

沙沟镇张庄村吉利石榴王

吉利石榴王,果实品种为大红袍,又称吉利果。相传,为南宋爱国将领岳飞亲手栽种,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岳飞曾在此地与金兵作战,因内患外祸、心忧社稷,加之战事紧张、心急如焚,导致染上眼疾,在距此11公里处的青檀寺休养治疗。寺中老僧用淡翠的榴叶水为他祛除了眼疾,又炒制了爽口清香的榴叶茶,岳元帅饮用后食欲大增、精神大振,认为石榴树对强身健体多有裨益,遂发动官兵与当地群众广泛种植,将榴叶晒干泡茶,为将士祛火健体。

在吉利石榴王树东二里许,有一座颇具神秘色彩的“娘娘坟”。据载,这里一抔净土所掩的是明成祖朱棣的爱妃——权妃。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权妃作为朝鲜贡女送到南京,进入后宫。她生得姿容秀美,聪明伶俐,善吹玉箫,深宫后院里经常传出优雅动听的箫声,颇得朱棣宠爱,就连打仗也要带在身边。然而红颜薄命,就在第二年随朱棣从漠北战场凯旋回京,路过临城(今薛城)时,权妃竟偶得急症,医治无效,香消玉殒。弥留之际,权妃娘娘水米不进,只愿进食此地盛产的酸甜石榴,地方名医便将吉利石榴王的石榴籽研磨成汁水侍奉她。

权妃殒后,朱棣遂命随臣及地方官吏寻山觅林查看风水宝地,建立陵寝。最终选中了张庄村东的白茅山将权妃埋葬,并留下将士为其守林护墓。永乐帝对权妃用情甚深,直至晚年看到鲁南进贡的石榴,仍触景伤怀,感念:“朕老矣,食饮无味,权妃生时,凡进膳之物,惟意所适;死后,凡进膳、造酒,若浣衣等事,皆不适意。”如今,此地仍是依山傍水,惠风和畅。吉利石榴王树不远处安息着的这位异国皇妃,见证了中朝两国源远流长的友好往来。

又传,明隆庆年间,贾三近入仕前,曾在此树下偶遇名为杨守忠的云游高僧,遂向其卜问前程。高僧手指石榴树曰:“多子多福、大吉大利”。贾三近24岁时,以博学宏词一举成名,高中进士,为山东乡试省魁(名次为山东省第一),后期官拜兵部右侍郎。其文学才能也堪称一时之冠,不仅精文学、擅诗词,并且旁及佛道。一生著作甚丰,著有《滑耀编》《明诗踪》《峄县志》等,尤其是天下第一奇书《金瓶梅》,堪称中国言情小说开山鼻祖。其贾氏一族,亦人丁兴旺,成为当地名门望族。或许,吉利石榴王一树的得名即缘于此。

寻访间,笔者感悟,薛地古树名木之古、之大、之珍,确不是短暂接触所能了解的。古树的传说、故事、史实,记录了古薛历史发展的年轮,承载着薛城历史文明的烙印,是不可替代的生物景观,是悠久历史的见证,是璀璨文明的象征,是绿色的文物、活着的化石,是自然界和先辈们留给我们的无价瑰宝。

最近疯传的一个“大树理论”认为:一棵树苗要长成大树,需要五个必要条件:时间、不动、根基、向上长、追逐阳光。薛城拥有这么多的古树,说明薛城不但历史文明悠久,而且有大树成长的好气候、好环境,一棵树长到1000多年,那得躲过多少的伤害,自然灾害、人为砍伐等等,如果不是代代相传的保护意识,它不可能看到今天的朗朗乾坤。古树有文化,古树有文明。感谢林业部门和当地群众对古树名木的保护,让我们时至今日仍能和古树进行对话,让我们与历史更近,与自然更近。愿古树历久弥新,万古长青。

作者:刘渊渊

原载于:《薛城文史第九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