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愈老愈知生有涯)

文:向尚瞰(读史专栏作家)南宋大诗人陆游晚年曾写下一首《自诒》诗:,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不作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不作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愈老愈知生有涯)

不作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文:向尚瞰(读史专栏作家)

南宋大诗人陆游晚年曾写下一首《自诒》诗:

愈老愈知生有涯,此时一念不容差。

身如病鹤长停料,心似山僧巳弃家。

高枕时时闻解箨,卷帘片片数飞花。

饭余解带摩便腹,自取风炉煮晚茶。

题中“诒” 通“贻”,赠送之意。“自诒”,即给自己的勉励、警示的意思。陆游晚年退居山阴(今绍兴) ,仍然心系民族兴亡、国家盛衰,时时告诫自己要保全晚节。

“愈老愈知生有涯,此时不容一念差。”人生有涯,年老之后一步步走向终点,这是不可移易的客观规律,谁也改变、逃脱不了!这时不容一念之差,因为有涯之生已不多了,不可能再行补救,更是要慎之又慎。陆游活了85岁,他一直到死,报国之心,复土之念,没有一念松懈。他说“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书愤》)他的抗敌复国之念从未动摇过,“岁月推移万事非,……有志尚如少年时。”(《自嘲》)陆游的爱国之念,至死不谕,他临终时的《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更可见保持晚节的念头无一时稍差、稍懈。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家曾三,在退居二线时也曾赋诗感情,诗的后四句是:

生于伟在时代,担负天下兴亡。

七五蹉跎有愧,力争晚节无伤。

一个革命大半辈子的人,又到了75岁的高龄,仍不失赤子之心,念念不忘身上的责任,自愧蹉跎了岁月,从心底发出了力争“晚节无伤须自重”的誓言,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多么豁达的胸怀!

一古一今,两位老人的晚节观,都是值得我们学习与效法的榜样。晚节,是老年人特别看重的节操,即珍惜自己一生清白的人格,光荣的历史,万万不可玷污它。

古话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善始善终。人老之后,因生理、心理老化等原因,容易产生“一念之差“。常见的有两种念头:

一种是“空”,也就是消极悲观,这种人滋生一种“人生苦短”,“人生如梦”的虚无主义情绪,有了这种情绪,心理衰敝,加快生理衰老。

另一种是“贪”,年老了,己为时日不多,抓紧最后时日,补偿补偿,多捞一把,龙其是那些手中有权的,头上有衔的,更是作最后疯狂的拚搏,到头来弄得个身败名裂,晚节不保。

“空”与“贪”虽是两个极端,但都是邪念。确是“此时一念不容差”,往往差之一念,错之万里,很多在反腐治贪中倒下的官吏,有种奇怪的“退休前”敛财现象,就是觉得前面做官做事忙碌了半辈子,奉献了半辈子,自己什么也没捞着,可别人汗水没有自己付出得,贡献没有自己做得大,可比自己捞了个盆满钵满,心里觉得不平衡。心想,再不补偿,就吃大亏了,私欲一膨胀,便利令智昏,于是乎,忘了洁身自爱,忘了晚节,结果一失足成千古恨,遗恨无穷,真是悔之晚矣。

私欲任何时候不加控制,任其自由泛滥,都会因一念之差,由小节的渐变,发展到大节的不保,就是有着光华灿烂的老革命,老功臣,也免不了黯然失色。

要想晚节无伤,必须自珍自重,人生有涯,老而弥珍。联想起子思的一句名言:“君子慎其独也。”我觉得还应加上一句:“君子慎其终也” ,则近乎完美。

“从头燃到尾,通体放光明”,这是人们对蜡烛的赞美,我们每个有良知的人,每个堂堂正正大写的人,何偿又不应该像蜡烛一样,一生行事,一生做人,都清清白白,自顶至踵,通体发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