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魏永康(热评魏永康并不是一个伤仲永的故事)

伤仲永魏永康(热评魏永康并不是一个伤仲永的故事)(1)

“神童”魏永康的离世令人哀叹,而他“跌落神坛”的人生轨迹更令人倍感遗憾。

许多人用《伤仲永》的故事来类比魏永康的人生,这是不恰当的。因为方仲永的天赋尚未被开发,就已泯然众人,而魏永康恰恰相反,他的智力被过度开发;方仲永跟随父亲走街串巷、吟诗作对,从小习得一身“社会生存技巧”,而魏永康在被退学前始终像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欠缺生活能力和社会经验。

对退学后的魏永康来说,泯然众人也许算是一个相对不错的归宿。因为至少他融入了社会,组建了家庭,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感受到了数字和公式中未曾蕴藏的幸福。

对社会而言,魏永康的泯然众人值得深思。方仲永的故事流传千年,成为无数家长鞭策自己鸡娃的经典案例。魏永康也正是在这个反面典型的不断刺激下成长起来,走上一条截然相反的天赋兑现之路。可惜的是,他和方仲永的轨迹出人意料地在终点相交。

背后的推动者并不是社会。在价值观多元的时代,所谓天才,既包括《最强大脑》中集英俊与睿智、情商与智商于一身的Doctor魏,也包括那些闭门苦读、不闻窗外事的“世外高人”。所以当人们看到北大“学神”韦东奕对学弟学妹的寄语时,非但不会发出有关情商的感叹,反而会为他的朴素真诚献上热烈的掌声。

这种舆论现象证明,即使天才有些“古怪”,依然能在海纳百川的社会中赢得足够的理解和尊重。他们未必需要想尽一切办法来融入社会,因为社会足以接纳他们身上可能存在的一些“不兼容”。在天才的培养上,社会并非苛求家长做到尽善尽美,把每一个天才打造成全才。发现天赋、发掘天赋,让天才得以在擅长的领域内自由成长,这不失为一个明智的培养方式。

当然,这也反向论证了退学前的魏永康在成长模式上出现严重偏差,只会读书而不会生活,导致其即便不走寻常路,依然难与正常的生活相协调,更难被普通人的社会所接纳。生活能力这门课,他直到被迫进入社会才补上,可是已无法再回头。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发现天赋而不严格训练、尽早兑现,是否违背“天才是由1%天分和99%努力组成”的说法,又是否会滑向方仲永的结局?需知,早熟也许常见,但大器早成的比例甚为罕见,而大器晚成才是孩子成长的常态。神童不是神,是儿童。在儿童的成长道路上,智力开发固然重要,但也应遵循客观规律,生活能力的锻炼、品性修为的养成绝不能缺位。因为正是这些看似与学业无关,甚至可能“耽误”学习的教育,确保了天才在人生道路上早熟而晚成,行稳而致远。

斯人已逝,不胜唏嘘。我们愿逝者家属节哀,也希望开了倍速的人生故事可以不再翻车。

作者:孙欣祺

编辑:孙欣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