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期已古知音难觅伯牙绝弦(己亥岁杪斫琴记)
斫琴工序之“挖槽腹”。
斫琴工序之“放样定式”。图片由作者本人提供
学琴数年,沉迷于古琴沉静中正的独特声音。而亲手斫一床古琴却是从不敢想的。这么专业的手作,一个手无缚鸡之力、没有任何木工漆工经验的弱女子怎么可能做到?所以对温州东嘉琴社和贵州双忘琴社联合开设的斫琴学堂的古琴DIY招生信息熟视无睹。
但师姐影的一句话“见证做琴的过程蛮有意思的”勾起我贪玩儿的本性,临时决定加入课堂。首期三天的斫琴课证明这个决定无比正确,这是我前半生碰到的最好玩儿的事了!贵州双忘琴社的佛德师弹过无数古琴,唯独对东嘉琴社溪山馆制的古琴情有独钟,给予了“不比大师琴差”的高度评价,所以也不远千里带着学生们来斫一床给自己弹的琴。
己亥腊月初九,2020年1月3日下午,温州东嘉琴社与贵州双忘琴社的琴友们来到夏家山一个僻静的山岙里、竹林与芭蕉掩映下的溪山馆里。一群对木工一窍不通的好奇者们跃跃欲试地开始了斫琴第一道工序:木坯制作。
第一步,选材。宋代朱长文《琴史》记载:琴有四美,一曰良质,二曰善斫,三曰妙指,四曰正心。良质和善斫属于古琴制作范畴。良质在于选材,这是古琴诞生的非常重要的条件。制作古琴一般以青桐为面板,梓木为底板。老杉木也是很好的面板材料。东嘉琴社溪山馆斫琴师程纪之老师严秉古法斫琴,十几年来储存了上千片二三百年老杉木。这些经年老料木性稳定,老师们教我们用手指扣击木板,声音清脆、外观纹正少节为佳。我们抱着相中的一块看着顺眼、敲着好听、闻着有木香的老料很是新奇,同时心中又忐忑,我能将它能变成一床好琴吗?
第二步,放样定式。穿上袍子,戴上帽子、口罩、手套,拿着工具,我们如同拿手术刀的外科大夫,给百年老料“开膛剖腹”,期待它焕发生机,继续陪伴几代人。挑战开始了!生平从未做过木工活的我们拿起刨子,要将面板表面刨平整。老师教我们扎下马步,拉开架式,教我们如何拿刨子如何用力。推!呀!推不动!再推,前进了一点,又卡住了!肯定是刨子刀片不够锋利,哈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老师帮我调整下刀片呗!可不能一开始干活就败下阵来,我不是来装装样子的哦!仔细观察老师的动作,模仿,尝试,调整……出汗了,终于不只是花架式了,终于可以从尾到头嗤溜一声推出一条弯弯曲曲的刨花了!哇!太有成就感了!如此一下又一下,面板刨光滑后,将喜欢的仲尼式模板置于其上,沿着模板画上式样,我选了简洁的大仲尼式!一个下午很快过去了。
晚饭后,挑灯夜战,将古琴式样的弯曲部分锉出边角弧度来。原来锉刀有方平的、有尖圆的,各有功能。随着吭哧吭哧声,木屑纷纷扬扬飘落。一开始使不上劲,一不小心又磨到线内,吓得赶紧叫老师,老师说:“放心,有我呢!腐朽都能化为神奇,这点算什么。”才吁了口气,安下心来。
一天的粗重体力活儿后,身体很累,大脑却异常兴奋,这就叫乐此不疲吧?山村的夜里,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却有半夜鸡叫,一呼百应,此起彼伏,好不有趣,我与师姐影哑然失笑。
4日,第三步,初挖槽腹。就是在面板的背面挖出个共鸣箱,这是“善斫”中最重要的工序,声音从此处生发,音色特点在这里形成,最能体现斫琴师的斫琴观和功力。我等初次开挖,自是小心翼翼。第一回用铲子,也是一开始找不到铲入和铲起的角度,慢慢地就顺手了。一铲铲“推心置腹”只为“知音”。铲起的木片如花瓣般绽放,凹槽逐渐显现。开挖槽腹是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怎样的结构才能求得琴体震动最大的平衡、在声学上更合理,是每个斫琴人毕生的追求,有经验的斫琴师会尽最大可能考虑5-10年后古琴音色的变化,并保证琴的活性。而我们只是新手,挖个雏形,留待有功力的老师们深挖精修。
第四步,用斧头砍去面板多余的边角,使其两边成流线形。制作古琴的专业术语为斫琴。斫,就是以斧砍的意思,真正是“千刀万剐”方成器。斧头太沉了,举不动,又怕掌握不好砍下去的力度毁了面板,我太难了!还得求老师帮忙。砍完后,刨光滑,这个我行,我已是刨木花小能手喽!堆积成小山的刨花是我们劳作的见证。
5日,第五步,初定位岳山,初校音。老师们已准备好大红酸枝岳山,我们用砂纸将其打磨光滑,在琴额上画上岳山厚度,挖出凹槽,嵌入岳山,激动人心的时刻来了,初校音!校音器安在岳山上,右手挑动琴弦,左手走起!出声了!如听到孩子降生的第一声天籁,这是我亲手斫的琴发出的初音!弦附于岳山上,手指挑弦,弦振动岳山,由岳山传导到面板,面板背面是槽腹,共鸣出声,所以右手指法皆应向下倾向于面板,此时才真正懂了古琴的发声原理!此时才深深认同先贤所说的如果没有机会走进古琴内部,也许就无法真正理解古琴的音色。
大器初成,不容易!看着静立于墙边的大仲尼面板,如注视着初长成的孩子,很是喜悦,一切的辛苦都值得!
历经三百年的老料本已木性稳定,被人为打扰后又需近半年时间释放内应力,待其再次平复后方可进入下一步工序:合底、安装配件。此后还有裹布护体、数道漆灰、上面漆、揩清推光,最后上弦开弹。一块良材经时间沉淀、千锤百炼、掏心掏肺、砥砺琢磨,历时两年才能脱胎换骨成为一床好琴。手工琴的价值就在于此。
感谢东嘉双忘斫琴学堂,感谢程纪之老师、佛德师、李老师、刘老师。
溪山馆,再见!大仲尼,再见!“贵友”们,再见!我们5月第二道工序时再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