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性假设的理解(对人性基本假设的辨析)

#奇妙知识季#,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对人性假设的理解?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对人性假设的理解(对人性基本假设的辨析)

对人性假设的理解

#奇妙知识季#

一段时间以来,网络上流行一个词叫“底层逻辑”。网络上的举例很有意思,把一个现象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清楚了,就称为底层逻辑。总结一下,底层逻辑有两个要素,一是符合实际,二是从经验的总结中可以认知。本文将延续这样的定义。

按照实用主义哲学的观点,现代人分析问题,都是从一个确定的信念作为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实际效果当作最高目的。按照这个逻辑,让我们来讨论一个真正的底层逻辑。

现代社会科学,背后其实都有一个逻辑起点,即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的基本假设。这里的“善和恶”不含褒贬的意思,纯粹是个抽象的概念。必须清楚,在人与人联系的社会,我们做什么,基本上我们就是什么,而我们做什么(我们的行动)——是各种决定的结果,决定则取决与我们所选择的价值观,最终的落脚点即人性。

当今社会,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套由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各种规范组成的约束世界里,其中有些是硬约束,比如法律法规。有些是软约束,比如道德规范。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理解这些规定背后的逻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先以现代管理学的发展为例。现代管理学中人性的基本假设是呈“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完全遵循实用的原则,也即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主要有理性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文化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等等,各领风骚十来年,适用某个历史阶段的认识而已。有些学者据此,认为人性是善的,甚至义正辞严,“应该全面、整体、动态地认识人性,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这年头,有些人真的睁眼说瞎话。西方宗教社会的基础是宗教文化,而宗教文化的根子圣经,从来宣扬的都是人性恶。

讨论人性假设,并不针对一个人一生的总结(即整体人性评价),也不针对特定的某一天或某一件事(即局部人性评价),它只是提供社会主观理论、行动乃至社会政策制定时的一个标靶,该标靶作为一个确定的原则贯穿始终。

当然即便如此,许多人囿于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且出于人类自身的虚荣心作祟,仍然本能地抵制接受人性恶的假设。对于这一点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儒家传统(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其实采用的“外儒内法”同样假定人性恶)2000多年的积淀,加上群体认识的加持,这类群体不在少数。而我们都知道,被群体影响的结果:群体相信一切不可能的事情,相信一切不合逻辑的事情,相信一切不合情理,相信一切不存在的事情,但唯独——不相信现实生活的日常逻辑。

但这个基本假设如果不确定,理论、行动或者政策会产生前后不一致的逻辑矛盾(认为人性善时推行一套,认为人性恶时又推行一套,很显然,起点不同将导致行动或政策可能完全相反),或者“双标”,或者钟摆。

经验表明,如果人性是善的,如此多的法律、条例以及规定等等,这些汗牛充栋的存在就是个悖论,360度无死角的管理和规范,从根子上看约束的其实都是现实中的人。从法理上讲不通啊,好人为何要暴力镇压?为何要层层防范、步步紧盯,道德教化就行了嘛?即便有过失行为,也应该宽恕他,给他机会改过自新。如果人性是善的,中国历史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将无法解释。哪有那么多的农民起义,哪有如此严酷的镇压以及反抗。政见不同的一群好人,应该坐下来,喝喝茶充分沟通一下,一笑泯恩仇才对呀。

反之,如果承认人性是恶的,疑惑将彻底冰释。

正因为人性恶,用道德来约束人,明显就是幌子,让人服从“三钢五常”的等级秩序,做好奴隶,保持大一统的稳定,至死不渝地遵守这套礼教,比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等,这才是儒家的核心思想。由此可知儒家理论的虚伪性表露无遗。

正因为人性恶,直到今天,“送礼”“找关系”等封建依附的关系哲学(包括许多维护秩序以及等级的思想),仍然像一个幽灵,在中国大地上盘旋,甚至被许多人笃信不疑。为什么,因为恶人才有欲望呀。

正因为对人性的模糊,我们的制度往往是变形的,问题往往是嵌套的,甚至会陷入“名实之争”“双标之论”等等。被儒家文化彻底奴化的人,表里不一、皮里阳秋是遗传通病,整个社会长期的上下左右互相欺骗,最后丧失的是整个民族的血性和理性。

总有人羡慕这世上有人能快速看清社会的真相,底层逻辑就在于以人性恶为基本假设。现实中,有些具备社会经验的人办事总是“丑话讲朝前”,其逻辑是一个道理。当然,关于人性是善还是恶的假设,只是一种主观认识,除了经验没有任何证据。就经验来讲,不承认无非就是始终处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境界,始终走不出思想愚昧的森林,如此而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