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监管漏洞(孩子缺乏隐私意识)

  来源:今晚报   昨日,我们刊发了《新网络形态下,这些“隐形危害”正悄悄侵害孩子身心》,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共鸣,很多家长纷纷表示确实没有注意到网络“隐性伤害”对孩子的影响根据家长们的反映,记者在网络上展开调查,发现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未成年人监管漏洞?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未成年人监管漏洞(孩子缺乏隐私意识)

未成年人监管漏洞

  来源:今晚报

  昨日,我们刊发了《新网络形态下,这些“隐形危害”正悄悄侵害孩子身心!》,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共鸣,很多家长纷纷表示确实没有注意到网络“隐性伤害”对孩子的影响。根据家长们的反映,记者在网络上展开调查,发现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

  游戏平台审核漏洞大

  “打了半天游戏,一开麦,里面全是小孩子声音,但看账号都是成年人。”市民陈先生无奈地对记者说,一到暑假打游戏,发现“猪队友”都是小学生,只能在晚上12点以后再玩,希望游戏平台能加强审核。记者调查发现,虽然各大游戏平台不断升级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功能,但是漏洞依然存在。未成年人只要用家长的微信账号就可以随意登陆游戏平台,绕过防沉迷系统。“孩子和姥姥姥爷回老家过暑假,有时候用我的微信账号玩游戏,还是朋友问我什么时候开始打游戏了,我才知道是孩子用我的账号在玩,但是我手机上没有任何提示。”市民刘女士提出建议,游戏平台是否应该通过微信或者短信的方式发送登陆信息,告知本人何时登陆游戏,如果超过两个小时能否发送信息达到提醒的目的。

  此外,一些游戏中心和平台还存在诱导未成年游戏充值的问题。记者搜索“诱导未成年充值游戏”关键词,弹出14000余条相关内容。“9岁未成年孩子被某手机品牌游戏中心诱导充值三十多次,金额上万元。”类似的内容有很多,投诉方均以在游戏充值的时候,平台没有任何短信通知,没有刷脸或者其他审核,没有确定是否为成年人还是未成年孩子,直接放任未成年充值。广大家长呼吁加大游戏监管力度,避免给未成年人和家庭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未成年人上网缺乏防范意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于2020年发布了《中小学生短视频使用特点及其保护》调查报告,结果显示近七成未成年人使用过短视频,这意味着短视频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产生一定影响。虽然相关部门一再为各大短视频平台管理“加码紧扣”,但是由于未成年缺乏防范意识,安全隐患始终无法消除。记者调查发现,未成年在录制视频的时候衣着不符合年龄,在账号上公布微信号、甚至仍然可以直播。

  记者打开视频App,在同城一栏里发现不少未成年拥有自己的账号,上传各种视频。其中,地址标记在滨海新区的一个账号,介绍里写着“每天给大家跳两个舞蹈”,粉丝已经达到7万。记者翻看478个作品发现,出镜的是一名今年小学刚毕业的女孩,还未成年。这个女孩两年前开始拍摄,起初还穿着校服戴着红领巾,记录日常生活,然而最近的视频内容就变了味儿。女孩置顶的作品里,穿着不符合年龄的黑色丝袜,跳着不符合年龄的舞蹈动作,但是却高达数万的点赞。下面的评论更是露骨,网友甚至发一些不雅图片。该账号还有一个粉丝群,群成员显示75人,近九成是男性。从直播动态看出,本月中旬几乎每天都直播。

  记者还发现另外一个未成年女孩居然把微信号直接公布在短视频平台介绍页面,在微信里搜索后就可以加为好友。此外,记者在刷视频的时候,竟然刷到不下10个未成年在直播,而直播间里还明确写着“禁止未成年人直播或打赏”。

  部分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

  2019年3月,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推动下,主流短视频平台上线“青少年模式”,从内容推送、观看时间、软件功能等多方面对应用进行了严格限制。而此前发布的《未成年人短视频青少年模式使用研究报告》显示,81.8%的未成年人认为青少年模式需要改进。

  记者在调查时发现,各大短视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只有在每天第一次打开时才会自动弹出提醒开启,而且需要用户自觉选择,主动开启。记者打开短视频平台选择青少年模式,都需要设置4位数密码,操作起来比较简单。“我一般设置4个数字密码,孩子经常能看到怎么设置的,所有青少年模式多少有点‘鸡肋’。”市民李女士说暑假期间孩子由老年人照顾,老人宠孩子,总趁着他们上班的时候给孩子多玩一会,当然,老年人也不懂得什么是青少年模式。

  “孩子不太喜欢看青少年模式下的内容,虽说都是官方制作的视频,但是缺少互动性,只能点赞、收藏,不能评论,而且内容和年龄也稍显不符。”一位家有四年级孩子的家长告诉记者,她也打开过青少年模式,内容对于孩子来说有些简单,她建议最好能分为“儿童模式”和“青少年模式”,可以供不同年龄段人群选择。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网络中一些内容即便使用“青少年模式”也缺乏强制性。面对年龄较小的儿童,家长可以强制其选择青少年模式;但是面对初高中等年龄较大、思想更为独立的未成年人,家长很难对其用网体验进行严格限制,这种“看不见的网络安全隐患”应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今晚报记者 殷莹 狄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