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端午节的民间习俗 句容端午节的民间习俗

端午就是农历五月初五。在句容,端午节和中秋、春节一样,是被人重视的三大节之一。

“五月五,是端阳,门上插艾香满堂。额头上,写个‘王’,又吃粽子又蘸糖。”这是一首旧时流行的儿歌。

句容端午节的民间习俗 句容端午节的民间习俗(1)

端午节吃粽子,是句容最主要的传统习俗。

古时,黄梅季节要过渡到暑天,做粽,俗称“补天”,以祈求不再下雨。“粽”与“中”谐音,有“高中”的意思,因此在学子考试时,有的人家会专门包粽子以图吉利,在民间过大寿、上梁的礼担上,粽子也与糕、汤圆一起,寓意“高中三元”。

包粽子,句容人习惯称为“裹粽子”,粽子平时很少包,除非过大寿、上梁,但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

句容的粽子一般为菱形,也叫小脚粽,用芦苇叶包裹。还有一种特别小的,那是给小孩子们的端午符,端午结,扣在端午线上挂用的。多半是白糯米的,红豆的,不像有些地方有肉粽。

句容盛产稻米,江边河畔,遍地芦苇。节前几天,便有人下水“打粽叶”,而后进城“卖粽叶子”。

包粽子前,先将叶子放在冷水中浸泡,然后放在开水里煮几分钟,煮后的粽叶有韧性,不会开裂。冷却后用两片芦叶,裹成圆锥体,装入泡透的糯米,用筷子插几下,让米更紧实,然后包上,用草或麻线扎紧。

煮粽子一般都在晚上,下锅或煮或蒸,熟后剥开,蘸糖吃,晶莹的米粒上粘着淡淡的芦苇清香,咬一口,满嘴香香甜甜。俗语 “又吃粽子又蘸糖”,意思是一件事几方面好处都给一个人得了。这就是它的出处。

“夏送粽、秋送饼”,粽子因品种有别,各家所包各具特色,端午节的前后,邻里间常互赠,亲朋好友走动时也顺手带上几个。

端午节的传统食品,除了粽子,还有绿豆糕,句容境内多山地,各地都有种绿豆习俗,绿豆糕也成了端午节应时糕点。

“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端午节后气温不断走高,真正的夏天来临了。这个时候人容易烦躁和忧虑,而绿豆性味甘凉,清热解毒,可灭除暑气。再加之“糕”和“高”同音,有积极向上飞黄腾达的寓意,与端午节的粽子连一起又有“高中”的寓意,对于准备赶考的学子来说又是一个美好祝愿。因此在端午节吃绿豆糕就这样被一代一代流传了下来。

古人认为,五月是毒月,初五是毒日,初五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端午节又叫“五月端”“端五”,是整个热天的开端,这也是“端午”名称的来历。五月,五毒开始活跃,多灾多难,甚至连刚刚出生的小孩都会遭夭折。五毒即五种毒虫,指蝎子、蛇、蜈蚣、壁虎、癞蛤蟆。实际上是因为盛夏将至,气候湿热,毒虫出没,伤害于人,瘟疫流行,百病丛生。为祈求合家健康,安全度夏,民间生成了一整套“化解习俗”,来辟邪驱疫。例如在堂屋当中挂钟馗像;门户插放菖蒲、艾草、蒜头;后门悬棒槌;吃用炭火烧的大蒜头;妇女配插石榴花等。

菖蒲、艾草、蒜头称之“端午三友”。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草作神鞭,以蒜头作铁锤,又称之“三种武器”,挂在墙上或门头两边,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辟邪祛毒,斩妖除魔。

菖蒲狭长的叶片形如一柄宝剑,因此也叫作蒲剑,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有提神通窍,杀虫灭菌之功效。艾草同样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艾叶加工成的“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长在河边、塘边、坝边、低洼潮湿处,艾草生长在农家菜园、房前屋后山坡等处,在句容范围内随处可见。割回来捆成小把,与大蒜头一起挂在门框上。有的捆好用车运到城里、集镇去卖。

系端午线也是句容传统习俗

端午线又称五彩线,百索子,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是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的彩色线绳,颜色艳丽,系于小孩手臂上,拴在小孩的手腕、脚腕和脖颈上,是“像龙子”的文身习俗的遗迹,将孩子装饰成龙子的模样,希望如此能够使孩子们不受蛇虫的伤害。

端午线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来,丢进河里让水冲走,等于百病也被带走了,具有送灾的性质。在端午后的第一个雨天把端午线拆下来扔到水里,然后就会变成五彩的龙。龙是祈求平安跟健康的,会给你带来一年的好运。还有“六月六,百索子撂上屋”的说法,扔在屋顶上,晒一个月后,就会被喜鹊一个个衔去,搭建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桥。

给孩子戴虎帽,穿老虎鞋、背老虎兜兜、挂“鸭蛋络子”、佩香囊、端午结,在句容也成风气。

民间认为老虎能趋避五毒,企盼小孩健壮如虎和祛毒辟邪的作用。老虎帽是老虎头样子的童帽,老虎鞋是鞋头嵌着老虎头样子的童鞋,老虎兜兜是印有老虎模样的红布肚兜,民间说小孩穿三双老虎鞋,胆子就大了。

因鸭子俗称“扁嘴将军”,是五毒的克星,鸭子常在岸上或水里觅食,吞下了五毒也安然无恙。用五色彩线打个络子,里面放上煮熟的咸鸭蛋,挂在孩子胸前。“鸭蛋络子”既能吃,也能玩,同时还对五毒起到威慑作用。

香囊用花布边角料缝制,或用硬纸片折成鸡心或粽子状,再一匝匝缠上五彩丝线,内装朱砂、雄黄等中草药。端午结是用红、黄色两色纸摺成对角形的小装饰,香囊、端午结,玲珑可爱,佩挂上既驱瘟避邪,也是孩子的节日点缀。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各家各户午餐要吃“十二红”。“十二红”是指十二样带有红颜色的菜肴。“十二”代表每年的十二个月,也兼顾了每年的四时八节,又象征十二生肖。红色象征吉祥兴旺,有节日的气氛。民俗认为端午节吃十二红,一是期盼日子红红火火,二是可以辟邪。

“十二红”,其实是一个俗称的名目,代表“多”的含义,不一定要凑足十二样。具体所指虽然不同,但都与“红”相关。有的是菜品本身红,如樱桃、萝卜、西红柿、苋菜、香肠等;有的菜品本身不红,如长鱼、猪肉等,那就要上色了,所谓上色便是用酱油来红烧。通常有咸鸭蛋、拌黄瓜、炒虾子、炒红苋菜、烧鹅、烤鸭、洋花萝卜、炒长鱼、红烧肉、火腿、香肠、西红柿等。

一顿饭吃十二道菜显得有点奢侈,有的便借用韭菜的“九菜”谐音,做出韭菜炒虾子,再加上苋菜等三道带红颜色的菜就凑成了“十二红”。

之后讲“五红”,“五红”各地略有不同,一般是红烧鱼、红烧肉、虾、咸鸭蛋、苋菜等。

端午正值春夏之交,蚊蝇日趋增多,人较易生病,传统习俗的本意是希望这些鲜艳颜色的菜能够驱毒避邪,增加好运,虽然不可信,但“十二红”或“五红”中都是初夏季节的时令佳肴,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这些时令菜在盛夏来临之前吃,可以清热降火、补充营养,多吃对健康有益。

苋菜和咸鸭蛋一定是必不可少的。

“江南好,五月紫苋鲜”,“紫苋”即苋菜;炒熟的苋菜,汤呈深红色,加上大蒜头,红白相间,清香溢口;传说端午吃苋菜,再吃大蒜头,杀菌驱毒,因此,这道炒苋菜,称为平安节令菜。

“巴巴掌打到五月五,粽子咸蛋过端午”。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蛋白如玉,蛋黄油润,淡淡咸味,鲜美可口。

吃五红之外的喝雄黄酒的习俗,也与驱杀五毒有关。雄黄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酒。雄黄作为一种中药,可以做解毒剂、杀虫剂,于是古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五毒,可使身体强壮,百病不生。

因小孩不饮酒,父母多用手指蘸上雄黄酒,在男孩额头画上“王”字,或涂在小孩儿的耳、鼻、额头、手、足等处,在女孩眉心点朵梅花,有的还在孩子手心处,用雄黄酒画个圈圈,希望如此能够使孩子们不受蛇虫的伤害。

端午节是大节,节前,亲友间互赠礼品,称“送节”,句容又叫“长节”。一年四季中,长辈给小辈长节有三次,五月五,六月六和七月七。小辈给长辈也有三次,五月五,八月半和过年。过去端午节,私塾学生要给老师送粽子;女婿、小辈要给丈人、长辈送礼;干爹干妈要给干儿子干女儿送端午线、兜兜、手镯、锁片;外婆家要给外孙送桃子,粽子、烤果、老虎鞋、老虎兜、绿豆糕等。寺院僧尼要给“寄名”的孩子送符箓、端午线。送节,要给对方“回礼”,不能让对方空着手回去。

按照民间习俗,端午节这一天,媳妇都要回娘家过节,这种风俗被称作“躲端午”。说这天五毒会“欺生”,媳妇不躲回娘家,将要遭灾。这其实如“躲清明”一样,是嫁出的女儿为回娘家的借口。

如今的端午节,传统气氛已有所淡化,喝雄黄酒的习俗已不见,但吃粽子、绿豆糕等习俗仍保留如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