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义碎片化(我们对碎片化的误解)

重新定义碎片化(我们对碎片化的误解)(1)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手机开始占据人们大量的注意力。出现一个新词“碎片化”,具体来说就是时间碎片化,最后导致我们做事碎片化。比如碎片化阅读、碎片化学习。随着这个词的普及,人们对“碎片化”产生了很多偏见,比如认为碎片化阅读会导致缺少思考,碎片化学习会导致效率低下等。

但实际上,我们只看到了事物的表象。在现代社会,生活工作节奏越来越快,我们的时间的确被分割得越来越碎片化。

我们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读书、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一个最直接的答案是获取知识。那么,时间的碎片化会导致知识的碎片化吗?显然,并非如此。我们从碎片化的时间里获取到的是信息,而这并不能直接构成知识。信息和知识的关系,就好比一堆砖头和房子的关系,要想构成房子,还需要对砖头进行加工。知识也一样,知识是有体系的。要形成有体系的知识,需要学习过程是长期且连贯的,需要对获取到的信息进行深度加工。而这个过程,与时间是否碎片化的关系并不大。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其实也是“碎片化”的,比如给自己规定半天的读书学习的时间,我们不可能做到一半天不走神。既然大脑的思考过程本就是碎片化的,我们又何必去过于在意时间的碎片化呢?我们更应该善于利用这些碎片化的时间去读书学习,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适应大脑思考的节律,积累更多思考的“原材料”。

所以啊,不要再对“碎片化”产生偏见了。更不要因为这个概念就对读书和学习加以怠慢,认为碎片化的时间,没有效率、不能深入思考,就不去读书,不去学习。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只要我们是专注的,那么这段时间就是有效的。长久的坚持,自然就会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读书和学习最好的策略就是“莫问前程但行好事”,你不知道在未来的某一刻,那些不经意间获取的知识会回报给你无限惊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