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威而不怀德出处(老子对不自矜的注解)
前两回分别谈了老子对“不自见”和“不自伐”的解释,这回接着谈老子对“不自矜”的解释。还是先从古人对“不自矜”的解释入手。
古人对“不自矜故长”的解释
王弼先生照例不作解释。
《河上公章句》对“不自矜故长”的解释是:
“矜,大也。圣人不自贵大,故能久不危。”
《道藏·洞神部·玉诀类》之《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
唐玄宗注曰:
“人能长守弊薄,不自矜炫,则人乐推其长。”
都是中规中矩的解释,没有更深刻的阐述。
其实“长”字在这里是“尊长”之义,也就是敬重。这句话翻译出来的意思是:
“不自我夸才傲物,所以能得到敬重。”
自己把自己看高了,群众就把你看低了,就不敬重你了。
如果只谈到这个程度,似乎可操作性不够强。该如何认识自己、认识他人才是正确的态度呢?老子自有进一步的解释。
老子对“不自矜”的注解
帛书老子甲本图版片段(图片取自《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一》)
老子对“不自矜”的注解是:
“20我愚人之心呵,蠢蠢呵。众人皆有以,我独玩似俚。”
其中“我愚人之心呵,蠢蠢呵”,我已经为了叙述上的方便,提前在解释“不自见故明”时提过了,其实这句话本是对“不自矜”的解释。
这段话中的“玩”,同顽,义为“愚钝”。该字在帛书甲本中残失,帛书乙本只残存右半边的“元”,在西汉竹简本中作“抏”,在传世本中作“顽”。“俚”字在帛书甲本中错作“悝”,从帛书乙本开始作“鄙”。“俚”者,野人也,荒野村夫也。“鄙”字义同。
《广韵·止韵》有曰:“俚,南人蛮属也。”这样的解释就有部落歧视嫌疑了,属于儒家文化的糟粕,此处不取。
其中的“以”字的用法是非常灵活的,这里义为“用”、“能”,“有以”也就是“有才能”。
现在把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
“我这个愚钝的人啊,蠢蠢的。大家都有才能,只有我象山野村夫一样鄙陋。”
这是老子心目中的圣人应有的思想境界,他的头脑永远是清醒的,永远保持谦虚谨慎而不骄傲自大,虚心做人民群众的小学生。只有自己的虚心,才能换来众人的贵重。这也是“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体现。
有些官员地位高了,就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了,以为自己真有多大能耐,于是就飘飘然了,目空一切、狂妄自大了。思想上的狂妄自大,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恣意妄为,滥用权力,违法乱纪。待到身陷囹圄时才回顾反省,悔之晚矣。
那么,古人又是如何解释老子的注解的呢?
古人对老子注解的解释
古人不知道“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且)鄙”是注解,也当作主题一样揣摩着解释。结果是有人明白,有人糊涂。
唐玄宗注曰:“众人于代间,皆有所以,逐境俗学之意。顽者无分别,鄙者陋、不足。而心实了悟,外若不足,故云似也。”其中的“代”义同“世”。这是接近老子原义的解释,只是其境界上尚有差距,内心还有点狂妄。
宋徽宗注曰:“众人皆有以,是谓有用之用。我独顽且鄙,是谓无用之用。”亡国之君的糊涂解释。
《道藏·洞神部·玉诀类》之《宋徽宗御注道德真经》
《河上公章句》注曰:“以,有为也;顽,无为也;鄙,似若不逮也。”
《王弼老子注》注曰:“以,用也,皆欲有所施用也。无所欲为,昏昏闷闷,若无所识,故曰顽且鄙也。”
后二者与宋徽宗的解释难分伯仲。
古今圣贤论“不自矜”
先秦经典《书经·五子之歌》其一曰:
“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其中与本次讨论相关的内容,一是“民可近,不可下”,意思是“民众可以亲近,而不可以小瞧。”二是“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意思是“我看天下愚夫愚妇(的才能)都能超过我。”
《论语·泰伯篇》有:“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孔子说:一个人即使有周公那样的美德,如果骄傲自大并且吝啬不济,其它方面的品行也就不值得一观了。
毛主席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获得起码的知识。”(出自《毛泽东选集》第3卷的《〈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
毛主席为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印发安东机器厂试制成功30马力拖拉机的报告写的批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
古今圣贤对保持谦卑重要性的认识如此一脉相承,谁说没有普适价值来着?
下一回,我将讨论老子对第22章中“不自视故彰”作出的超形象生动的注解。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