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中苏核危机始末(1969年国家面临苏联核威胁)
1969年,这是建国以来最紧张的一年,苏联扬言要对中国使用核武器。
对此,毛主席果断发出命令:各部门重要领导全部撤出首都,以避免这场巨大的危机。
自20世纪50年代末,中方和北方的苏联关系持续恶化。
1958年,苏联甚至向中方提出了“建立共同舰队,守卫中方领海”的无理要求,遭到了坚决拒绝。
此后,苏联不断在边境陈兵,兵力逐渐增至100万人。同时苏联还派驻了数万辆坦克和装甲车,以及3000架飞机,妄图以强大的军事实力迫使中方就范。
也正是从这时起,毛主席以富有远见的战略视野,为未来可能爆发的冲突乃至战争进行了全面安排。
他尤其重视来自北方的威胁,提出了“北顶南放”的防御方针,将国防重点转到了北边。
而毛主席的周密安排也确实得到了回报。
1969年3月,珍宝岛一事爆发,由于解放军事先有了心理准备,苏军不仅没有入侵成功,反而吃了不小的亏。
于是,自恃强大的苏联恼羞成怒,其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元帅甚至强硬地叫嚣:要以“外科手术式核打击”来“一劳永逸地消除威胁”。
当时,苏联在远东地区部署有30多处中程巡航导弹基地,其国内也有具备超远程攻击能力的洲际弹道导弹。
二者都能携带几百万吨级的核弹头,随时可以对中方实施毁灭性的核打击。
而此时的中国,虽然在3年前已经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但核弹方面的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
核实力相比于超级大国苏联严重不足。
尽管面对的是如此困难的局势,毛主席依然丝毫没有胆怯。
3月15日,他在内部会议上斩钉截铁地说道:“即使我们的领导机关被打掉了,下面也要照常打!”
不过与此同时,毛主席深知他自己提出的“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道理,还为苏联的核威胁做了充分的准备。
而这个准备,就是疏散相关人员。
经过周总理和几位开国元帅的分析,他们一致推断:苏联外科手术式核打击的主要目标,极有可能是我国的核导弹基地、东北重工业基地,以及包括北京在内的大城市。
因此周总理建议,对相关的主要城市进行疏散、隐蔽和防护建设,而且现在应该马上就行动起来。
总理的这一合理建议得到了毛主席的采纳,1969年8月28日,经毛主席批准,国家下达了核战准备命令。
号召广大人民做好粉碎侵略战争的准备,自发制止一切滋事作乱的破坏活动,并立即开始为疏散早做计划。
9月1日,大疏散活动正式开始,其中,最先开始疏散的是北京。
作为当时中国的首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家机关和很大一部分高校都坐落在这里。
首先,在京的大批文化机关、单位及其家属,被疏散到了远离苏联的北京以南地区。
比如文化部所属的剧团、文联和作协,就迁去了湖北。
而培养国家栋梁的高校,也紧急迁往了乡下。
如著名的北京大学的一部分,被安排到了江西鄱阳湖畔,一部分被安排到了汉中。对我国科技发展具备战略意义的科技大学,被疏散到了合肥。
当时,这些文化机构,还担负有保存资料的重要任务,他们被迁往南方的同时,携带了各单位的大量重要档案文件和珍贵历史文物。
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而毛主席最先疏散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即使我国被苏联核弹毁灭,还能凭借这些珍贵的资料再建,不至于亡国灭种。
不得不说,毛主席之所以是毛主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在这方面的高瞻远瞩。
而在疏散完文化机构后,其次毛主席才决定开始疏散领导。
10月14日,根据毛主席的提议,国家正式发出通知,要求在京的干部及一些老同志,开始进行战备疏散。
为了不让苏联获悉具体情况,10月17日,周总理以观看体育表演晚会之名,邀请了各领导到首都体育馆商议疏散安排。
此后,各大领导先后去到全国各地。
例如毛主席乘专机飞抵武汉,居中主持国家大政方针,朱元帅去到广州,坐镇南方,邓公到达了南昌进行工作。
同时为了保密,所有领导人在前往全国各地前,还需要清理和上交办公文件.
并且,他们不能和其他非必要人员接触,只能有家属陪同。
不仅如此,大部分领导去到的疏散地,是在京广铁路线的附近地区,这样等开战的时候,有利于相互之间的交流。
就这样,到了10月20日,领导很快就疏散完毕了,但领导仅仅疏散还不够,毛主席还做了后续工作:大后方建设。
(大后方建设)
除了将国家机关、高校迁往内地外,先后将工业体系迁往了相对于苏联而言的大后方,此即著名的“三线建设”。
一、二、三线是国家根据大后方战略位置做出的划分。其中三线简而言之,就是除藏区、新疆之外的西南西北广大地区。
而三线建设又分为大三线建设和小三线建设,大三线建设以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为主。
小三线建设则注重于轻武器生产及其配套工业,它们的主旨都是建设大后方。
早在1964年,毛主席就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了来自北方的威胁,并开启了三线建设。
到了1969年,战争一触即发。
在伟人提出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方针的指导下,全国很快就进入了临战准备态势,三线建设的推进速度大大加快了。
在这期间,国民经济开始向战争靠拢,大批民用企业被转换为军工企业,并同原军工企业一起,被迁往了交通闭塞的三线山区。
这些军工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加紧研制针对苏联的反坦克武器装备。
因此,这些企业在选址时十分讲究。
它们遵循“靠山、分散、隐蔽、进洞”的原则,均作了战争准备,大多数企业建筑是以国防标准来修建的。
建筑外部依托山地,不仅非常牢靠,还能有效躲避敌人侦察。
其内部建有高强度水泥地下工事,使之平战结合、打防结合。
不仅如此,大后方各地还加强了战略物资储备,动员建成了三级战略储备体系,真正做到了“备战、备荒、为人民”。
三线建设的实施,为领导撤离后能够继续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它还极大增强了我国国防实力,并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为之后我国的地区均衡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进行国内战争准备的同时,毛主席明白,光靠中国自己是打不赢超级大国苏联的,于是他开始寻找能够帮助我国的外援。
当时正值冷战,世界分为两大阵容,唯一能和苏联抗衡的,只有美国。
但是,老美按理来说不可能帮助中方,他们甚至非常乐意看见中方和苏联打得两败俱伤。
不过,毛主席知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道理,老美帮助中方也不是没有可能。对此,他作了如下分析:“此时的老美在越战不断失利,全球战略利益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在争霸中暂时落入了下风。因此他迫切需要一个能直接参与对抗苏联的大国盟友,帮其分担压力,而这个大国盟友只能是中国。”
除此之外,时任老美总统尼克松是一个“鹰派”,而鹰派都主张对苏强硬,同时改善对华的关系。
(美国总统尼克松)
因此,早在1969年初,尼克松刚当上老美总统时,毛主席就以超前的国际思维,委托陈毅元帅组建了一个国际关系研究团,着重研究中美苏关系。
而毛主席的判断不可谓不正确,尼克松刺探到了苏联准备核打击中国的消息后,很快就决定了将该消息分享给中国。
他认为,苏联核打击不仅会影响到中国,不利于老美对抗苏联,其造成的污染,还必定会影响常驻亚洲的25万美军,这是美国无法忍受的。
于是在8月28日这天,尼克松通过国内传播,将苏联核打击的消息隐晦地转达给了中方,而中方因此也有了事先准备。
此外,尼克松还让助理基辛格给苏联转达了一则消息。
如果苏联不顾一切发动核大战的话,老美就准备启用古巴导弹危机时破译的苏联核武密码,向其境内134个重点区域进行核反击。
正是由于有了毛主席以上这些步骤的准备,苏联始终不敢轻举妄动,到最后也没敢发动核打击。
1969年10月20日,中方和苏联谈判于首都举行,中方和苏联的关系开始缓和,一场核危机至此烟消云散。
参考资料:
《往事不忍成历史》
《1969,国家险遭核打击》
《揭秘1969年高干大疏散》
《1969年:一触即发的核危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