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语三杯鸡(嘴里头再嫑胡兀剌)

“他上接不接下气跑过来

嘴里头一顿兀剌,谁都听不清”

“也不知道兀兀剌剌说的啥

反正看上去嘴动着呢”

“你再嫑胡兀剌,这是你能说话的场合嘛”

“你听他胡兀剌,他嘴里头从来就没个实话”

客语三杯鸡(嘴里头再嫑胡兀剌)(1)

兀剌,新疆方言音读为【wǔ lá】

指“说话含糊其辞、模糊不清”

胡兀剌,指“满嘴胡言乱扯”、“撒谎”

兀剌一词是关中方言

源自元曲中常用的一句俗语

即“一溜兀剌”,也写作“一六兀剌”

形容说话别人听不清或听不懂

后来在流传的过程中省去了一溜

剩下了兀剌,但意思没变

客语三杯鸡(嘴里头再嫑胡兀剌)(2)

在新疆方言语境下

“兀剌”可用作叠词“兀兀剌剌”

或者成为颠倒词“剌兀”,意思是相同的

而“兀里哇剌”、“哇剌”

等说法也都是从“兀剌”这个词衍生而来

有大声喊叫或者话多之意

客语三杯鸡(嘴里头再嫑胡兀剌)(3)

“兀剌”一词,如果拆开来看

“兀”的本义指“高耸特出的样子”

《说文解字》释为“兀,高而上平也”

引申为“险峻、光秃、茫然无知

痴呆、不稳定、昏沉”等义

客语三杯鸡(嘴里头再嫑胡兀剌)(4)

客语三杯鸡(嘴里头再嫑胡兀剌)(5)

“剌”指“违背常情、事理”

《说文解字》释为“剌,戾也”

客语三杯鸡(嘴里头再嫑胡兀剌)(6)

“一溜兀剌”或者“一六兀剌”

读为【yī liù wū là】

形容说话别人听不清或听不懂

在元曲和明传奇的剧本中经常出现

如《牡丹亭》:

〔净叫介〕快取羊肉、乳酒来。

〔外持酒肉上〕

〔老旦洒酒,取刀割羊肉吃,

笑,将羊油手擦胸介〕一六兀剌的

〔贴〕不恼了,说有礼体

客语三杯鸡(嘴里头再嫑胡兀剌)(7)

如《端正好·朔风寒同云密》曲:

“我见他一六兀剌地说体礼,

他那里阿来不来的唱一直。”

如《哨遍·畋猎》曲:“马背后齐梢挂,

挂的来力修绿簌,打番语一溜兀剌。”

客语三杯鸡(嘴里头再嫑胡兀剌)(8)

“兀剌”在元曲中还有多种应用

当作为音译词出现时

是蒙古语或者满语“鞋、靴”的音译词

如元代高安道 《哨遍·皮匠说谎》套曲:

“新靴子投至能够完备,

旧兀剌先磨了半截底。”

元代无名氏《渔樵记》第二折:

“直等的蛇叫三声狗拽车,

蚊子穿着兀剌靴。”

兀剌也写作“靰鞡(wù la)”

或者“乌拉(wù la)”

至今东北人还把冬天穿的“土皮鞋”

叫做“靰鞡”,俗话说:

“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靰鞡草”

靰鞡草是一种植物,其茎和叶晒干后

捶软絮垫在靴鞭里,能保暖抗寒

客语三杯鸡(嘴里头再嫑胡兀剌)(9)

“兀剌”也指“无力的样子”

元代白朴《梧桐雨》第四折:

“闷打颏和衣卧倒,软兀剌方纔睡着。”

明代汤显祖 《牡丹亭·闹殇》:

“冷松松,软兀剌四梢难动。”

客语三杯鸡(嘴里头再嫑胡兀剌)(10)

“兀剌”也作衬词用,指“兀良、兀那”

元代王伯成 《斗鹌鹑·半世飘蓬》套曲:

“醉醺醺无月不登楼,

兀剌抵多少风雨替花愁。”

客语三杯鸡(嘴里头再嫑胡兀剌)(11)

另:当作为音译词用时

“兀剌”还多用在地名、人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