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乡愁第三季26(记住乡愁系列之五)
摸 青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宜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有“摸青”的习俗“摸青”只限于中秋节这一个夜晚,也只限于未成年的男孩子们趁着月色正圆,村里八九岁十来岁的男孩们三三两两结伴,相约去田野里“偷”甘蔗和红薯花生类时新瓜果,而被“偷”人家不能骂人也不能生气,反而乐呵呵地坐在甘蔗地里“等”着小孩们来,掰拨最好的甘蔗和挑摘最大的瓜果拱手相送,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记住乡愁第三季26?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记住乡愁第三季26
摸 青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宜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有“摸青”的习俗。“摸青”只限于中秋节这一个夜晚,也只限于未成年的男孩子们。趁着月色正圆,村里八九岁十来岁的男孩们三三两两结伴,相约去田野里“偷”甘蔗和红薯花生类时新瓜果,而被“偷”人家不能骂人也不能生气,反而乐呵呵地坐在甘蔗地里“等”着小孩们来,掰拨最好的甘蔗和挑摘最大的瓜果拱手相送。
那年我大约十一二岁,快到中秋节了,我领头,带着本家四五个弟弟和隔壁屋二三个小伙伴们,去村后大石山上的砖瓦窑,拾来几箩筐旧砖残瓦,准备砌“瓦子灯”。从村后至大石山,要穿越“骚牯”牛车井的一畦棉花地,再沿方家园的一畦自留菜地,过“王鲶垅”的一丘水稻田地,大约二三里路程,小伙伴们人多眼杂,一路走一路歇,轮流抬着残破砖瓦片,像是娶新娘扛轿子似美滋滋的,眼睛却往田园里四处睇上下瞄,谁家今年的甘蔗又壮又甜,哪块地里还留有红薯花生等,这一趟走来,心里就已经差不多了。中秋节到了,下午放学早,我们扔下书包直接往“祭场”上奔,“祭场”在村前隔着一丘池塘,平常日子里很少有人来,大人们都会吆喝好自家小孩,不要独自到这儿来玩,因为这里“邪气”,只是哪家有人“老了”,才会停棺柩这里,村里人这时才会赶来“送行”。远远地隔着一条直巷望来,“祭场”上已有七八个大男孩在搬大石块砌“瓦子灯”。砌“瓦子灯”,先要砌“烧火门”,用三块大红条石搭砌,“门”有六七十公分高,口门朝西,便于点火时能观看圆月是否升起。然后按着“门”的大小,捡一根竹枝划个圆圈,圆圈划大划小,一般要看今年拾来的旧砖残瓦片有多少来决定,多半年份拾来的旧砖都很少,若是半块大的砖头,早都会被村民捡去垒猪圈了,旧砖头用在底层,按着圆圈线一层层垒砌,隔半个砖头空格,再搭一块,大约要搭五六层到“烧火门”高,上面才开始用瓦片,按先大后小的用,也是隔半块空格往上一层层地垒搭,每年村里都有修缮老房屋扔在檐边的大瓦片,因此捡来的瓦片较多,一般有多少瓦片,就会砌多高的“瓦子灯”,通常高度都会在二米左右。瓦片垒砌时要格外小心,倘若垒搭得没有弧度,“瓦子灯”就会难看得很,就得重新再砌,倘若瓦片大小合用不当或某处有高低不平时,又容易塌陷,也得重新再砌。村里泥瓦匠手艺人多,也就在砌到一米左右时,就会有“老师傅”在边上指指点点,让每往上搭一层瓦片,都要稍微内收一些,这时就要从“烧火门”钻一个人进去,从里往外垒砌,每片瓦适度往里斜一些,一层层往上搭,逐渐地圆圈口越来越小,最后缩成一块整瓦片大小,再用三块全瓦片盖紧,然后压上一块全砖,“瓦子灯”就算垒砌成功了。远远望去,只见黑黝黝的一座宝塔矗立旷野,与村前横亘的宜黄河岸线,横竖分明,仿佛成为标准的黄金分割图案,十分自然,十分妥贴。
望着“瓦子灯”矗立“祭场”,家家户户也就开始在大门前摆小“供桌”了,“供桌”前插三支燃香,桌上摆着月饼、花生等小点心类的贡品,打一掛小爆竹。小孩们胡乱扒拉着吃碗米饭,抓两把花生塞在裤口袋里,一路小跑一边剥花生往口里送,来到“祭场”上,正在“瓦子灯”旁指挥的“孩子王”一抬手,“走!去讨柴火!”听得一声令下,所有小孩立即兵分两路,兴高彩烈地奔往村子东头村西头,挨家挨户上门讨柴火,不一会儿工夫,“祭场”上堆满了干稻草干棉花杆等柴火。“孩子王”抬头朝宜黄河方向眺望,众人也都跟着眺望,一轮圆月渐渐升起,爬升半人高时,照得宜黄河里的水波金光闪闪,点火正式开始了。早有孩子递过来“火熠子”,三四个大孩子不停地添柴火,火趁着微风越来越旺,把“瓦子灯”烧得旺旺的,是全村族人的心愿,昭示来年更大丰收。看到邻村上空半边天都烧红了,村里人都急着喊“快添干稻草!火旺得快!”顶端的三块瓦片渐渐泛红,“瓦子灯”上端火星开始四溢,乡民又往红瓦片上浇撒煤油,顿时火光冲天,人声鼎沸,呼叫声迅速传遍田野,直逼明月当空。募然发现,刚才去各家乞讨柴火的小伙伴们悄悄溜走———“摸青”已开始了。
“摸青”说到底就是去“偷”,我从小不善于“偷”人家的东西,一般都是直往自家菜园里去“偷”自家的甘蔗。小时候的我经常将母亲藏匿用于过年待客的花生、糖豆、爆米花之类“偷”吃,时至今日,母亲也还在数落我,家里逢年过节备用的果干等藏得严严实实,都能被我找到“偷”吃,唯独有一年,大约我七八岁时,母亲把炒熟的花生用陶罐装好,就放在我睡觉枕头边的案台上,竟安然无事没有被发现,这事被母亲每每拿来说笑几十年,看来“偷”吃家里的果干,成为我与母亲间“智斗”的佳话。八月中秋节夜,说是去“摸青”,其实原野里已经没有什么瓜果了,只剩下甘蔗是青青的,各家各户都有,大家心知肚明,一般都不会去“顺”(偷)人家的东西,那些调皮的孩子,也只是玩心重顺手牵羊罢了。我一直在琢磨“摸青”一词的来历,有些地方民俗学者以为是妇女“摸青”有求子嗣意义,结合我亲身经历或宜黄河流域的习俗来看,只允许十几岁左右的男孩“摸青”,且“摸青”时田野里好吃的作物就只剩下“甘蔗”,按“目击道存”原则来推测,“摸青”应该与村族男孩“成年礼”有关,一是考验男孩子在深夜的胆量,那时村后的田野里经常有狼和豺出没的,且田野尽头就是坟山,没有相当的胆量,一二个男孩子是不敢擅自在夜晚去村后空旷的田野。二是甘蔗甜,民间过大年时多用来撑大门,借寓生活甘甜且节节高等,因此有影射男孩成长出类拔萃的含义。应该说,有关中秋节的祭礼意义,今人仍有诸多解释不通之处。
春秋时“宰我”曾问孔夫子“禋于六宗”之事,孔子回答说“所宗者六,皆洁祀之也”,其中就包括“夜明所以祭月”礼仪,这是属于殷商旧俗礼制,后《礼记》载“祭日于坛,祭月于坎”。“坎”沿革至今,则演变成“祭场”,这是个村族家家户户先人出殡的场地,因此,在“祭场”上烧“瓦子灯”,实则村族以“燎”方式祭祖先的礼仪,源于上古殷商时期“六宗”之一,所谓“洁祀”,即驱逐躲藏在村族“祭场”上的孤魂野鬼等邪祟以保村族安宁。“祭月”“祭日”等属“祭天”(殷商甲骨文中称祖先灵魂为上帝或天),多用“燎”方式,如《说文》言“烧柴燓燎,以祭天神”。又《白虎通·封禅》曰“燎祭天,报之义也”。因此说,殷天子每年秋分月夜时“祭月”,有借以表达对天地赐与丰收的感恩之心,但天子王候“祭月”有礼乐体制的,如《管子·轻重己》载“秋至而禾熟,天子祀于太惢,西出其国,百三十八里而坛,服白而絻白,搢玉总,带锡监,吹埙箎之风,凿动金石之音,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号曰祭月。”可以看出,“祭月”时需设“坛”(实为“坎”),用礼乐且崇尚“白”色,据《仪礼·郊特牲》曰“天子适四方,先祡”,注云“所到必先燔柴,有事於上帝。”这应该是中秋节用柴火烧“瓦子灯”的源头和祭礼意义所在。但中秋节时的一般百姓会“有(何)事於上帝”呢?显然也是借以“感恩”(报)于“上帝”的赐与“丰收”,家家户户门前摆供桌和祭品即属“报之义”的体现,而“秋至”为瓜果成熟之季,由未成年孩子充当“侲僮”(神的仆从)上门窜户“乞柴火”行为,实际上也是代村民行“报”恩之礼仪的一部分。“摸青”也是如此,是儿童代行“报”献“上帝”的礼数,因为这些儿童是在替“上帝”(天神)做事,为村民代“敬”献瓜果给“上帝”,所以村民都乐于“奉献”,更不能责骂或怨怒“侲僮”,否则会触怒“天神”(实际上是村族共同的“祖先”灵魂),而少年儿童乐于做神的仆从,也是因为有神的庇护,一生会少灾少难,从此平安吉祥长大成人(成年礼),由此可知“摸青”的内涵和祭祀意义真谛。
“摸青”归来,村族耆老往往借着圆月和“烧瓦子灯”的兴致,讲述“姨婆烧天下”的传说故事,这是一个有相当年份、残缺不完整的传说。“姨婆”在我们乡下是有“下人”、“贱妾”之类意义的名词,村里人常说一句俗语“姨婆不吃溲饭,溲饭总是姨婆吃”,说的就是这类遭受家族歧视的下层妇女。相传很早以前,姨婆受尽人间苦难,死后升天到月亮上面去,她发誓要报复人间,日夜砍柴,要烧毁天下人间,但在月亮上砍柴相当困难,一天只能砍到一片叶,一月才能砍得一小枝,需五百年才能砍完所需柴火,并把月亮表面上堆满,待到堆满之日,姨婆就会点燃柴火,然后就会将整个天下烧成灰烬。而姨婆砍柴积柴的情况,只有每年八月十五的下半夜月最明亮时,人们才能从地上清楚看到。少年的我们信以为真,就一直地在“祭场”上坐呀等呀,终于到了下半夜,终于看到月亮上面似乎有个人影在不停地砍柴,于是心里悄然产生一种莫名的忧愁,直至如今五十多岁了,仍然难于忘怀,特别是在做博士论文梳理过殷周时期“燎”“燔”祭祀的资料后,联想起祭天神用“人”作“牺牲”的大量记载,忽然有一种不寒而栗的念头弥漫心头,那个“姨婆”应该就是被“人殉”用来“祭天”的,在上古的某个八月十五月圆之时,“天子”巡方到我们祖先居住的部落,部落酋长也就是我们的远祖“献”出自己的某个“童养媳”类的“侍妾”,在部落村前的“祭场”上垒砌“瓦子灯”(祭坛),然后,然后,这个“姨婆烧天下”的凄楚传说故事就慢慢传衍了下来。还有“杀嘎喇子”的故事传说,这个故事在南方也广泛流传,是说元代把国人分四个等级,最低层为“南人”,也就是我们这些居住在长江以南的民众,在“南人”居住的村寨中都委派了一位头人,俗称“嘎喇子”(家喇子),统一管理村寨里用铁制成的所有生活用具,规定一个村只能有一把切菜的刀,“南人”受压迫到极度,就相约在八月中秋节时各村联合起来造反,以烧“瓦子灯”为信号,借“摸青”旧俗组织村族剽勇少年,用村里唯一的菜刀同时杀掉“嘎喇子”并焚尸灭迹,旧诗“剽窜摸青黄”句中“剽窜”一词,很能形象地说明这些村族“泼少年”,在中秋月夜借“摸青”习俗“杀嘎喇子”时的果敢和英勇。看来,八月中秋祭仪背后,真的真的藏着许多许多被历史淹没的悲壮故事。
过中秋,吃月饼,中国人的记忆习惯于喜剧和正剧,其实,真正的历史交替,往往都是“悲剧”,而我们习惯于忘却。牢记历史,不忘初心,真的很有必要教育好我们的子孙。时庚子中秋后十五日临川一梦于九龙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