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瑞风m3五座版空间尺寸是多少(被壮士断腕的瑞风)
对于瑞风,很多人习惯性把它分成两个阶段:独立前和独立后。
瑞风真正高光的时刻,是在独立前。从2002年被引入,到2010年走上巅峰,不到10年的时间瑞风就完成了华丽转身,确实可圈可点。而后,它还连续数年拿到国内MPV市场的销量冠军,并顺势用M3、M4、M5、M6、R3等车型完成了商用、公商务、家用MPV市场的全覆盖。再加上后来月销破万的瑞风S2、瑞风S3等SUV产品的加持,结伴相行的十余年,江淮从瑞风的身上获益匪浅。一定程度上,你可以认为是瑞风系列成就了如今的江淮。
当然,后来的故事你们也知道了,因为产品层面的原因,瑞风系列在终端市场逐渐低迷,最终不得不跟江淮分道扬镳,以谋求新的发展。至于江淮自己,“商强乘弱”局面无法改变的前提下,最终也只能选择成立新品牌“思皓”来另辟蹊径发力。
那么独立后,瑞风过得还好吗?这个问题需要辩证地来看。
作为销量担当,独立前的瑞风在江淮内部的共生关系太明显,以至于外界总会选择性忽视嘉悦、和悦以及江淮系列,粗暴地将瑞风和江淮划等号。但无论对瑞风还是江淮来说,这种畸形的认知本身就不健康,瑞风再受欢迎也难以冲破品牌端的桎梏,况且一旦市场表现低于预期,那么便会引发猝不及防的蝴蝶效应。事实也的确如此,当瑞风系列开始呈现整体衰落迹象后,江淮直接陷入了窘境。就这个维度而言,独立前的瑞风显然并不那么快乐。
而独立后,瑞风的身份虽然是细分市场的后来者,但凭借过往的口碑和市场基础,火速上位并不是什么难事。所以你可以看到,当2020年瑞风以全新的姿态进入市场后,外界即刻给予了足够的反应和回馈。可惜的是,这份意料之内的惊喜并没有持续太久,江淮和瑞风期待的桥段也没能如愿上演。故事的后来,瑞风还是变成了曾经的自己。
问题出在哪里?有一派观点认为,根源在于“后勤力量”。当上汽大通、长安欧尚、东风风行在不断憋大招时,江淮仍旧以佛系的姿态躺平,21世纪初的生产线制造工艺不仅难以满足江淮自己的胃口,也填不满瑞风的需求,这就导致独立前和独立后瑞风其实没有太大改变,区别只是换了一个门面招牌。
还有一派观点认为“皮卡解禁”的影响很大。不过这顶多只能作为辅助因素,毕竟“皮卡解禁”并没有在国内全面铺开,况且诸如别克GL8、传祺M8等代表产品也并未在“皮卡解禁”的冲击下出现销量下滑,所以这种观点很难站得住脚。如果非要深究,我相信更多人愿意把元凶归罪于丰田赛那之类的“黑马”,看看别克GL8销量被分流的事实就知道了。当然,这已经是后话了。
个人愚见,其实上述两项都是影响瑞风终端表现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在于瑞风自身的产品还没那么能打。比如最“热门”的瑞风M4,2.0T柴油版虽然动力总成能看,但是价格定位并没有差异化优势;而动力羸弱的2.0L汽油版基本只能作为工具车,加上5挡手动变速箱的设定,你会发现这个版本的亮点基本只剩尺寸了。
有趣的一点是,当2016年江淮用新瑞风M4来替代老瑞风车型时,市场不但没有给到积极回应,还出人意料地反向追购老款。背后的原因在于,无论设计还是做工,新瑞风M4都没有达到老款的标准,而且还存在一层莫名其妙的“提价”。最终,江淮没能如愿向上突围。巧的是,也是在2016年前后,江淮的发展开始变得不尽如人意。站在当下回望,也许那时候市场已经提前预告了瑞风的结局。
瑞风M3相信已经没有讨论的必要,剩下的瑞风L6 MAX则是雷声大雨点小。作为新标识的首款车型,瑞风L6 MAX走的是高端路线,不过顶配超20万的价格多少超过了瑞风的支撑极限。在产品力无法出圈的前提下,瑞风L6 MAX的结果很容易就能猜到。所以,月均不超过50台的销量并不叫人意外。
再延伸一点来看,此前的瑞风M5、瑞风R3也没能善终。难产的瑞风M5从2007年鼓捣到2011才勉强落地,后来在转移工厂的过程中瑞风M5因为各种因素导致成品质量严重下降,引发了终端市场的极大抱怨。那个阶段,江淮的经销商对瑞风M5是唯恐避之不及,因为卖出一台就被抱怨一次。
而瑞风R3,说实话彼时江淮对它寄予了极大期望,但掉线的设计很难跟宝骏、吉利嘉际等相抗衡。所以即便售价有诚意,但依旧无法打动消费者。最终,瑞风R3落得个“超期车遍布各地4S店”的下场。
有一说一,瑞风如今的颓势是综合相加的结果,对瑞风自己来说,独立后它的运营思维并未挑出国产品牌的怪圈,甚至是在用商用车的思维来复制乘用车,这就很容易导致品牌低处下不来、高处上不去。当竞品们在一味向上突围的时候,瑞风并没有拿得出手的王牌。而在下沉市场,工具车属性优先的前提下瑞风也输给了自己的品牌影响力。这个领域里,隔壁的五菱更懂得拿捏用户的需求。
江湖车评:
在现实的围剿下,作为新人的瑞风似乎显得有点积重难返,江淮多年的品牌底蕴看起来没能给瑞风带来足够的发展红利。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瑞风有重新弯道超车的机会?此前大众和江淮的联姻,让不少人看到了希望,可细看当下的思皓,你就会发现大众光环的加持本质上于事无补。所以不久前江淮公布今年Q1亏损达到3亿时,很多人都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当“左拥大众,右抱蔚来”的江淮尚且过得艰难时,瑞风的心里必定五味杂陈。也许,当初继续维持“寄生”关系才是更好的选择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