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特聘院士(青年文化英才江伟涛)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侯梦菲,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上海海洋大学特聘院士?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上海海洋大学特聘院士(青年文化英才江伟涛)

上海海洋大学特聘院士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侯梦菲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宋金峪

海报/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倩

开栏语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加强宣传文化人才的培养,是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2年启动“广东省青年文化英才培养工程”以来,广东培养出148名青年文化英才,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为全面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部署及省委人才工作会议要求,即日起,羊城派特开设“才俊的炼成”2021广东省青年文化英才融媒体报道,通过挖掘十余名青年才俊的成才故事,展现其成长轨迹、卓越成就、文化情怀和精神面貌,进一步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尊重人才的风尚。

省社科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副研究员江伟涛:“穿越”时空做学术

江伟涛的办公室里放着六个大书柜,塞满了书。办公桌对面带玻璃的书柜里,放着几本纸张泛黄的古籍——《广东农业概况调查报告书》《广东两年来建设事业之回顾》——这些出版近百年的文献,成为江伟涛探求近现代广东自然资源演变、经济社会发展、行政区划变更的宝库。

深夜黄灯下,埋首故纸堆。寥廓疆域内,借助科技勘。对于江伟涛这样的历史地理学研究者来说,借助文献资料和现代科技手段,穿越时间、跨越空间,在时间与空间之间做学术是常态。但不管是硬啃古老文献,还是死磕现代技术,这位入选“广东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的年轻学者从未觉得枯燥乏味。“把学术当作一辈子的事业干,我觉得自己做研究的时间都不够,哪有时间去枯燥呀。”

推开历史地理学的大门

历史地理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

江伟涛和历史地理学结缘,要回溯到中学时期。跟随父母在海南读完小学、初中后,他回到广东揭阳读高中。也正是在这个阶段,他明确感知到对历史的痴爱。

高考前夕,江伟涛明确志向:报考历史学专业。但高考成绩出来后,摆在他面前的选择并不多。“当时,我想到外省读书,但外省的在广东招收历史学专业的二本院校几乎没有。”

最终,他选择了四川师范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因为川师大的旅游管理专业和历史专业是在一个学院,“至少能离历史专业近一点”。

然而,开学后,江伟涛却发现事与愿违——同学们大多都是被调剂到旅游管理专业的,学习氛围并不浓厚。他甚至感觉,自己离历史越来越远了。直到,两个年轻的老师帮他推开那扇历史地理学的大门。

当学习了旅游地理学这门专业核心课程时,江伟涛被其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住,当时他尚未完全知晓,这门课的授课老师李小波具有北京大学历史地理学的专业背景,课程内容也被打上了深深的历史地理学烙印。

而彼时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最年轻的教授王川,则是江伟涛的学术启蒙老师。“我经常带着不成熟的论文找他请教,他很有耐心,并且详细向我介绍了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情况。”就这样,江伟涛推开了历史地理学的大门,并考上了历史地理学的最高学府——复旦大学史地所的研究生。

泡在图书馆和档案馆里的日子

读研初期,是江伟涛“最受虐”的日子——身边的同学都是学霸,他尚不知GIS为何物。如何弥补自身不足,导师满志敏送给了他三句话:少睡点觉,多读点书,多听讲座。

“攻读硕博期间,我觉没少睡,但书确实也没少读。”江伟涛说,除了上课、睡觉,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泡图书馆和档案馆了。

研究历史地理学,必须要掌握第一手材料,而第一手材料主要是历史文献。研一暑假,江伟涛收到导师安排的一项任务:到江苏省句容市档案馆走一趟,看是否能找到一些有价值的文献。

句容是一个县级市,档案局的访客并不多,申请查看历史地图文献的访客更少。当工作人员推开存放文献的库门,江伟涛发现了民国时期绘制的句容市1:500地籍图。当时,他并没有意识到文献的学术价值,但还是用一周的时间,拍下了500多张地图照片。

原来,这批地图绘制于上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曾被转移到祖国西南。抗战胜利后,地图运回时,承运船舶在长江沉没,地图被水浸坏。1948年,当局政府再次组织测绘,“尤其是句容城区的地籍图,保存得相对完整,为后期的研究提供了文献支撑。”江伟涛说,拍回去的照片,也成为了自己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在学界首次利用民国实测地籍图,进行沿海城市形态的研究。

上海、南京、苏州、杭州、湖州……为了找寻、查阅最权威的文献,江伟涛的足迹遍布江南的图书馆和档案馆。

付出终有回报。最终,江伟涛的博士论文“近代江南的城镇化水平研究”获2014年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把研究的目光投向深蓝

2015年,江伟涛博士后出站后,他来到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工作。工作后,他先后在《史学理论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刊物发表十多篇论文,主持1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广东省社科基金项目,并荣获第五届谭其骧禹贡基金优秀青年历史地理著作三等奖。

看似深奥的历史地理学,是围绕时间和空间为坐标开展的。随着工作、学习地点的变动,他的研究坐标也在悄然发生改变。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海洋史诸多研究议题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更加凸显。江伟涛的研究领域也从社会经济史、历史地理,拓展到海洋史的研究。

今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2021年度重大招标项目公布,作为“明清至民国南海海疆经略与治理体系研究”其中一个子课题的负责人,江伟涛正式迈出了海洋史研究的第一步。

在江伟涛看来,研究历史地理学最大的现实意义在于,在时间和空间之间,探求历史的发展规律,并为当下的建设提供借鉴,从而让发展更加可持续。

研究对象从陆地跨向海洋,如何迈好这一步?江伟涛已经找到了答案。在参加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陈春声新著研讨会时,陈教授寄语青年学者:深度阅读,沉静思考。

这八个字的境界,令江伟涛心向往之。“希望自己能坐好冷板凳,不忘追求学术的初心,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做有价值的学问。”

人物简介:江伟涛,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海洋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入选“广东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2019)。主要从事社会经济史、海洋史、历史地理等领域的研究,发表论文十多篇。专著《近代江南城镇化水平新探——史料、方法和视角》入选“东方历史学术文库”(2017),同时获第五届谭其骧禹贡基金优秀青年历史地理著作三等奖(2021)。

一句话:“希望自己能坐好冷板凳,不忘追求学术的初心,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做有价值的学问。(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陈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