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徽柔的5个扮演者(电视剧清平乐中的公主徽柔评价)
宋仁宗没有夭折的女儿一共四个:
大女儿福康公主,苗淑妃(电视剧里的苗心禾)生的,也就是#电视剧清平乐# 里的徽柔,是仁宗第一个女儿,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是仁宗唯一的女儿,从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本是大宋最耀眼的明珠,然而仁宗为了满足自己补偿出身微寒的生母李氏的夙愿,把福康公主嫁给了朴陋的李家二儿子李玮,婚后公主与驸马感情极度不睦,甚至夜开皇城入诉禁中,经此事件公主与驸马彻底撕破了脸,公主不愿再回公主府与驸马同住,仁宗为了给女儿出气也降了驸马的职,后来驸马长兄代为出面提出和离,然而公主的德行因为夜叩宫门事件被言官们口诛笔伐,仁宗死前又要求福康公主跟感情彻底破裂的李玮复婚,事实证明这是比把福康公主嫁给李玮更昏聩的决定,公主三十三岁抑郁而亡,死后神宗前去祭奠时,被公主惨状虐哭,公主生前受尽婆家虐待,吃不饱穿不暖无人照顾无药医治,堂堂公主,衣服上被褥上爬满虱子,甚至因为太冷自行生火取暖烧伤了脸……
上面说的福康公主被夫家虐待致死的事,不是小说也不是电视剧里的,而是史料记载的,见于王安石写的《熙宁对奏日录》:
首先,是李家有没有虐待福康公主的动机。
动机很充分。小说和电视剧其实都美化了李玮,他性格未必就那么懦弱,很大可能也不怎么喜欢公主,否则后来怎么做得出长期虐待公主的事?而史书上记载的也一直是说他俩“积不相能”“不协”“不相中”等等,注意是说互相,所以并不一定就是公主单方面骄横任性(很多人在诟病福康公主时,都会提到司马光的《涑水记闻》中的一句“公主常以庸奴视之“,从而认为公主一直把李玮当奴隶欺负。但是,童鞋们啊,“庸奴“并不是奴隶的意思啊!“庸奴“是指见识浅陋之人啊!就是说公主觉得李玮是个没见识的庸才,并不是说公主把他当奴隶对待啊!)。所以李玮这边可能也有问题,毕竟如果他真的天天把公主捧在手心,公主也没什么机会和必要发难啊。再说,讨厌一个人,是恨不得离他远一点的(所以夜叩宫门事件之后公主连公主府都不愿意回去,长期住在宫中),公主总不可能每天没事就去驸马和婆婆面前找茬、骂街吧?
但不管怎么说,经过夜叩宫门事件后,福康公主跟李家算是彻底撕破了脸,李玮后来被外放,李玮的亲妈被安排离开公主府去跟李玮同父异母的哥哥李璋一起住,公主府的下人也遣散了……用司马光的话来说,是“母子离析,家事流落”,而且公主后来一点挽回的可能性和颜面都不给李家,一直住在宫中拒绝回公主府(直到英宗朝被迫搬回去),所以李家恨上福康公主,在她失势后想报复的动机也是很充分的。
这里顺便说一下,有网友提到,福康公主母亲苗妃曾经想毒杀李玮。对于这个事情,我是持保留态度的。首先,这个事情最先见于司马光的口述体日记《涑水记闻》,其他的要么是引用的《涑水记闻》,要么是压根没提过,也就是说,只有《涑水记闻》这个孤证。其次,假设这个记载是真的吧,根据记载,当时在场的就六个人:仁宗、曹皇后、苗妃、俞昭仪、任守忠、王务滋。毒杀这种事,显然不属于可以随便拿出去讨论的那种事,更何况在提出阶段就被否了的事,谁会说出去为司马光所知的呢?说出去又是为了什么呢?苗妃、俞昭仪、王务滋都属于鼓吹毒杀李玮的一派,他们显然不会说,说了只会对自己不利。仁宗和曹皇后显然也不可能把这样的事情告诉外人。那就只剩下了任守忠。是任守忠想以此向李家邀功说他阻止了一场毒杀让李家欠下他的人情?但是在明知道福康公主是仁宗掌上明珠的情况下,拿这种消息去卖李家人情,真的没必要啊,更何况,把这种事情传扬出去的后果的严重性,在宫中摸爬滚打多年的任守忠难道会不知道吗?
所以,这个消息到底是怎么传出去的呢?假设记录属实的话,有可能是仁宗有意让人放出的消息,以期达到让李家知难而退主动提离婚的目的?但是这怎么看都是不怎么高明也对皇家声誉不利的招数啊。所以,毒杀李玮这个事情,我持保留态度。
其次,是李家有没有虐待公主的能力。
如果是在仁宗朝,李家显然是没有这个能力的。哪怕福康公主真的骑到李家头上,甚至苗妃真的毒死李玮,李家也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
但是皇帝换人了,一切就不同了。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李玮是没啥本事,但是他的哥哥李璋,还是有几把刷子的。
李璋是殿前指挥使,统领禁军,岁月静好的时候看着没啥,但一旦到了朝局动荡,尤其是新旧交替的时候,就显出举足轻重的地位来了。
李璋稳稳把着禁军,拥立英宗登基,是他第一个带头对英宗喊出陛下万岁,实现了新旧皇权的顺利交接,也保护英宗坐稳了皇位。
李璋一举成为英宗朝重臣,李家当然跟着鸡犬升天,杨氏和李玮的腰板,也必然是越来越直。
最后,是为什么没人管?
有人管的前提是有人知道。根据《熙宁对奏日录》的记载,神宗是在福康公主薨没后,去公主宅祭奠时,才发现原来公主过着如此不堪的生活,然后以奉主无状的罪名处罚了李玮。在那个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没有自媒体的时代,又是深宅大院,如果家主有意封闭消息,家中事情完全可以做到不为外人所知。
以神宗的亲妹妹宝安公主为例,根据宋史记载,宝安公主好读古文,喜笔札,赒恤族党,中外称贤。然而驸马王诜不矜细行,至与妾奸主旁(这个描述细思极恐),妾数抵戾主。种种迹象表明,宝安公主对驸马王诜恐怕是一厢情愿,王诜应该是在不情不愿的情况下娶了宝安公主。但是在那个时代,男的被迫娶了自己不喜欢的老婆,还是比女的好过一点的——至少他可以纳妾。所以,王诜婚后很快就纳妾了(貌似前前后后纳了八个妾),并且还当着公主的面跟小妾秀恩爱刺激公主,宠妾灭妻纵容小妾骑到公主头上欺负,不知道是因为爱,还是因为公主被女德妇道束缚太深,又或者是被驸马PUA了,总之,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公主不但从没告过驸马的状,还在驸马因为行为不检受处罚时出面向神宗苦苦求情。但是这样的生活怎么可能不郁闷?公主逐渐抑郁成疾,二十九岁就薨没了。直到宝安公主薨没后,她的乳母实在看不过去,才告诉神宗公主过的都是什么日子,神宗这才责罚驸马和小妾。
宝安公主是当朝皇帝的亲妹妹啊,都能被驸马虐成这样,亲哥在她薨没后才能为她出出气,更别提失了势的前前朝公主,处境得有多么无助了。
当然,宝安公主的处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自己不愿说,而不是不能说。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个被驸马捂着消息熬死的典型案例:
福康公主的妹妹永寿公主。
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载,驸马曹诗“数以帷簿不谨,浼挠大主,致悒怏成疾,又隐蔽不以时闻,乞呼医治疗,终于沉痼不起”。曹诗生活不检点,把永寿公主气得抑郁成疾,公主病了之后曹诗又隐瞒不报、拖延治疗,终于导致无力回天,公主二十三岁就薨没了。看到了吧,公主生病后隐瞒不报、拖延治疗、把公主熬死,勋贵家庭是完全做得到的。
福康公主是失了势的前前朝公主,跟前伺候的人被数度遣散,身边根本没有亲信,在朝臣中口碑不好没人帮她说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曹太后和董太妃亦久居深宫鞭长莫及,最关键的是,神宗是不支持公主离婚的,且下旨废除了驸马升行制度让公主侍奉舅姑……福康公主又能向谁求助呢?所以,一旦她病倒,李玮一家封锁消息,限制她的行动,熬死她根本不在话下。
说到这里,忽然想到,福康公主夜叩宫门之后,舆论都一边倒的支持李玮,除了公主夜开皇城违制落人口实之外,真的没有一点李家在背后推波助澜的因素吗?公主府里那么多的私密事情的细节,包括公主薄待驸马,公主打婆婆,公主府内臣众多,且有言行不自谨者,公主与内臣饮酒,甚至连哪个内臣叫什么名字,谏官御史们都一清二楚准确无误的知道,又是怎么办到的呢?况且传出来的信息全是对公主不利的,公主总不可能自己放出这些对自己不利的传言吧?是谁在引导舆论又是谁从中获益,很明显了。
根据《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中的记载,在夜叩宫门事件发生一段时间后,仁宗曾经约谈过李玮,问他在府里都接见了些什么人。有没有可能就是在敲打李玮,让他不要到处传消息呢?
这里顺口插一句,老有人说福康公主的婚姻悲剧是她太作的结果,但参考献穆公主、永寿公主、宝安公主的事迹来看,公主贤良淑德并不一定就能有一段美满的婚姻,对于公主驸马这个物质丰裕啥都不缺的阶层来说,婚姻美满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应该是两厢情愿。
可以说,福康公主的人生悲剧,是仁宗一手造成的。
宋朝公主婚配的限制虽多,但即使是划定在一定的范围内,仍然是有不少选择的,身为仁宗表弟的李玮并非唯一人选。
仁宗之所以执意要把福康公主嫁给李玮,主要是为了弥补自己对生母的愧疚,通过与李家联姻来保住李家的富贵(李家没有根基,家族又不兴旺,如果没有出现比较争气的人物,仁宗一死,有可能很快就被挤出富贵阶层,而成为皇亲,就可以跟着皇室一直富贵下去)。当然,他应该也是觉得李玮这人还不错,同时李家因为没有根基,所以不会得罪朝堂上盘根错节的势力,又可以成全自己的孝心……但是,他考虑了方方面面,唯独没有考虑过自己女儿的个人意愿(给女儿定亲的时候女儿才九岁)。
看到有评论说福康公主是个精神病人,忍不住再说几句:
唯一记载福康公主“病心”的只有司马光的《涑水记闻》,但《涑水记闻》其实颇多自相矛盾之处。首先,假如福康公主是个彻头彻尾的精神病人,那么,如果仁宗想隐瞒病情以达到骗婚目的的话,就应该尽量低调行事,让公主出嫁前尽量少接触人少被人看见。但是,仁宗在公主婚前力排众议给她行了宋朝开国以来第一个也是最隆重排面最大的一个册封礼,难道是为了向天下展示他的疯女儿吗?其次,如果福康公主是个彻头彻尾的精神病人,包括司马光自己在内的众多朝臣,又何必揪着一个疯子的言行举止不放?一个失常之人,怎能以常理视之?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提到了公主自杀、哭闹、不睡觉等等“状若癫狂”的行为,但他认为公主是为了“以邀上意”(就是为了要挟她爹),如果公主的精神病真的很严重,司马光和众大臣为什么又处处以正常人的标准去揣测和要求她呢?显然,因为她是一个正常人。再次,《涑水记闻》中记载公主病心是在1056年,这一年,仁宗“不豫”过一次,而公主竟然不知道,没有跟在仁宗身边照顾。很多人将这件事解读为公主的精神病严重到连老爹生病都不知道了。但我觉得,可能另有内情。这一年,也是公主出嫁前的一年,有没有可能,公主是因为不满意这桩婚事不愿意嫁给李玮,所以闹了这么一出?最后,退一万步说,就算公主遗传了老赵家的祖传间接性精神病,受了刺激就会发病,那也跟彻头彻尾的疯子完全是两码事啊!君不见,仁宗一生“不豫”了那么多次,也没妨碍他稳坐四十多年江山还成就了仁君之名啊!
并且,根据各种史料的记载,在提到仁宗为福康公主跟李玮缔结这段婚姻的缘由时,写的都是“上追念章懿太后不已,顾无以厚其家为,使主降焉”“帝念章懿太后不及享天下之养,故择其兄子李玮使尚主”……司马光等众多大臣在就福康公主的事劝谏仁宗时,也每必提及“陛下追念章懿太后,故使主降玮”,所以陛下不该处罚李玮/不该纵容公主/不该对李家不好/不该让他们离婚……而这个理由,几乎是百发百中。后来仁宗动了让福康公主跟李玮离婚的心思事,去暗示李家时,说的也是“凡人富贵,亦不必为主婚矣”……仁宗缔结这段婚姻的初衷是为了光耀章懿太后门楣,让李家长保富贵,这几乎是没有争议的事情。有些网友因为讨厌福康公主、同情李玮,就把公主说成是彻头彻尾的精神病人,把李家说成被骗婚的受害者,把仁宗缔结这段婚姻的缘由说成是为疯子女儿找老实人的出路……诚然,我们都有自己的看法,谁都难以做到绝对客观公正,但把仁宗缔结这段婚姻的缘由说成这样,从李玮这个角度来说,未免太过得了便宜还卖乖了。
史书上记载,李玮朴陋,就是又丑又没气质的意思。不要说长相不重要,以倍受司马光推崇的献穆公主为例: 献穆公主是仁宗的姑姑,嫁的驸马是李遵勖。史书记载这位公主善笔札,喜图史,能为歌诗,尤善女工之事。
孝老遵长,谨守妇道。宋代实行驸马升行制度,公主不用事舅姑,但献穆公主对舅姑极为尊重,谦恭侍奉,从不怠慢。驸马喜欢宴饮酬对,公主就亲自张罗酒筵歌席,从不抱怨。
善良慈悲,菩萨心肠。公主府遭了贼,官府抓了人,公主认为不是真凶,于是自己悬赏捕盗,抓到真凶后,又觉可怜,为他求情减轻处罚。洗澡时不小心摔伤,真宗认为是下人服侍不周,要处罚侍女,公主又出面求情说都是自己的错,不该处罚任何人。
这么一个贤良淑德的女子,按说应该很得驸马喜爱,有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吧? 然而驸马在新婚期间就出轨了,出轨的对象还是公主的乳母……
为什么?因为献穆公主长得特别像她爸! 她爸什么样?“面黔而体肥”,也就是又黑又胖的意思…… 所以……明白了吧,为什么驸马不喜欢这么贤良淑德的公主…… 人毕竟不是绝对理性的动物,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不是说李玮长得丑出身低是错,但福康公主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金枝玉叶,她怎么可能看得上又丑又没气质出身还寒微的李玮?执意把福康公主嫁给李玮,几乎就是注定了公主婚姻的不幸。
诚然,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生活中,无爱的婚姻并不罕见,将就着过一辈子的人也比比皆是。福康公主做不到将就,一方面是因为她是国朝最尊贵的未婚女子,她成长的环境决定了她接触的东西几乎都是最好的,也就注定了她的阈值比很多人高,包容度比很多人低(公主是那种二十九床鸭绒被下的一粒豌豆都能让她辗转难眠的人,有些事情对普通人来说是矫情,对公主来说也许确实就是习惯);另一方面,对于其他人来说,婚姻的社会属性也许远重于它的情感价值,只要婚姻能带来身份、地位、财富……,爱不爱的没那么重要,不爱但是做到相安无事也并非难如登天。但是恰恰因为公主这个阶层锦衣玉食物质丰裕,所以婚姻带来的身份、地位、财富……对公主来说,反而没那么重要,嫁给谁都是下嫁,公主对婚姻的最大诉求,反而回归到了爱情本身。
而爱情这东西本就不是基于理智而产生的选择。你是最好的橘子,有人却只爱西瓜,并且一吃橘子就反胃;你是海鲜大餐,有人偏偏就喜欢蛋炒饭,并且一吃海鲜就过敏;纵然你是满汉全席,面面俱到千好万好,也保不齐有人脾胃虚弱消化不良,更爱清粥小菜……橘子没有西瓜的甜味不是橘子的错,不爱橘子只爱西瓜也并非罪大恶极,要说有错,最大的错误在于,一定要一个喜欢吃西瓜厌恶吃橘子的人一辈子吃橘子吧。
原著中福康公主对仁宗说过一句话:我可以奉旨嫁他,但我无法奉旨爱他。
公主同样也只有这一生啊,我们又凭什么要求她将这一生慷慨赠与他人?更何况,她和李玮的婚姻,最大的意义其实在于满足仁宗弥补母族的意愿。要平衡朝堂各方势力,并不是就非嫁李玮不可,换个人嫁,对国家对政局并没有多大危害,福康公主的妹妹——嫁给彭城王钱景臻的庆寿公主(详见后文),就是最好的例证。
有人说,福康公主的另一个妹妹永寿公主(详见后文)就嫁给了曹评的弟弟曹诗啊,过得并不幸福啊,还是被驸马虐得郁郁而终,死的时候比福康公主还年轻呢。
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
我的意思并不是说福康公主应该嫁给曹评,更不是说她嫁给曹评就一定会幸福,甚至不是说她就一定不可以嫁给李玮。
我的意思是,仁宗如果真的疼爱她,就应该尊重她的个人意愿,给她选择的权利,而不是以爱为名替她作自认为好的决定。
假如公主是自己选择嫁给李玮,那么公主定然不会介意他的“朴陋”,也会看到他的优点,包容他的不足。
假如公主按照自己的心意嫁给了曹评,婚后发现曹评并没有那么好,也许用情不专也许个性跋扈,过得远不如想象中幸福,但那也是她为自己的选择所承担的代价,任何选择都有风险,我们当然更愿意为自己想要的东西去冒险。
套用一句热门的网络流行语:“自己选的某某某,跪着也要吃/用/看……完”。
为什么?
因为是自己选的啊!
自主选择这种在今天看来稀松平常的权利,对于数百年前的女子来说,却是那么遥不可及。
举个极端点的例子,你被拐卖到穷乡僻壤配给一个素未谋面肮脏丑陋的莽汉当老婆,他人劝你既然已为人妻,就应该扮演好妻子的角色,尽到妻子的义务;跟你经过自由恋爱嫁了自己想嫁的老公,婚后发现对方缺点诸多,两人经常吵架,他人劝你多点包容,当个贤惠妻子,尽到妻子义务,感受能一样吗?
正是因为没有任何选择可以确保万无一失,
所以我们才更需要由自己来作出选择,
唯有这样,在面对未知的未来时,
我们才能少一些悔恨和不甘,多一些包容和承担。
在《清平乐》电视剧中,伟光正的大男主仁宗,在朝堂上面对群臣对公主的责难时说了一句:“因为她是一个人”。
是的,公主是一个人,不是一个泥娃娃,她有自己的自由意志,她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只可惜,仁宗在为公主作出婚姻大事的决定上,却没有尊重公主作为一个人的自主意愿。
而后,又因木已成舟,以维护公主声誉、迎合百姓期待为名,让公主继续困在不幸婚姻的桎梏中,当个供人膜拜的泥娃娃。
对福康公主来说,从天堂到地狱的距离,不过是一场婚礼。
为那个时代众多这样的女子一声叹息。
至于怀吉与徽柔,公主秘闻这种敏感的事,史书上当然不会写。宋史等记载的只是公主与驸马积不相能,驸马母亲杨氏又忤公主意,于是公主夜叩宫门、入诉禁中。但是司马光的口述体日记《涑水记闻》中,对公主和梁怀吉等(频繁提到梁怀吉,但加了“等“字,不知道是不是障眼法)的细节记录得相当详细,说梁怀吉等给事公主宅,公主爱之(这个爱字不宜理解为情爱的爱,理解为合得来、投缘的意思吧),公主常在房中与梁怀吉饮酒,被驸马母亲杨氏窥见,公主怒而殴伤杨氏,与婆家的矛盾彻底爆发,从而引发了夜叩宫门事件……谏官们攻击公主宅中内臣众多,且有不自谨者……但是仁宗不欲深究……此后梁怀吉和公主宅中一干内臣下人都因“离间“公主和驸马被处罚,梁怀吉也被发配西京当洒扫。值得玩味的是,此后公主宅内重新配备的内臣下人,要么是小于十五的,要么是老于四十,明显就是要避免跟公主年岁相当的,这是为什么呢?
而在怀吉等被发配后,公主数度自杀,要求仁宗召怀吉等人回来。仁宗迫于无奈又召回了怀吉,让他勒归前省。公主也始终不愿意与驸马和好,回到公主府后甚至不愿意进卧室,而是天天坐在厅堂,日夜不眠,状若颠狂……
另一个值得玩味之处在于,谏官们攻击怀吉等人的奏折中说他“向在主第,罪恶山崩,重当伏诛“……仅仅是“离间“公主和驸马的话,不至于这么严重吧,到底是什么样的罪让谏官说出重当伏诛这样的话来?
十女儿庆寿公主,周贵妃生的(这个周贵妃原本是仁宗宠妃张贵妃的侍女,靠讨好张贵妃上位侍寝,生了两个女儿,命都很好,自己也长寿,活到了九十三岁),是仁宗女儿里最好命也最长寿的。在那个时代,可以说,婚姻决定女人的命运,公主也不例外。庆寿公主的幸运,在于未及议亲仁宗就驾崩了(老父亲选婿眼光确实不行啊,福康公主就是前车之鉴)。继任的英宗在位时间短(就四年),且因为仁宗在立储事情上的阴阳不定受尽折磨,继位后恨透了仁宗和曹皇后,恨屋及乌连带厌恶上了仁宗的女儿们(把仁宗的女儿都赶出了公主居处让自己的女儿搬进去),也就更不会为这位前朝公主的婚事操心了,于是乎,庆寿公主蹉跎到了二十岁(在那个时代二十岁未婚就算“大龄剩女“了)才开始议亲。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此时已是神宗朝,神宗对曹太后很孝顺,又目睹了福康公主的婚姻惨状,于是在庆寿公主的婚事上精挑细选且充分尊重了宫内皇族女眷和公主本人的意见,最后选了吴越王的后裔彭城王钱景臻进宫面试(这个钱景臻是钱镠的曾孙,钱镠是谁?就是文艺青年们很喜欢用来表白的那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著作权人啊,不了解这句话语境的,可以上网搜一下,确实很浪漫),面试结果是大家都很满意,于是选定他为驸马都尉,庆寿公主嫁过去后夫妻琴瑟和鸣岁月静好。庆寿公主后来又幸运地逃过了靖康之难,从北宋一直活到南宋,又因为夫家是江浙望族,在辅佐赵构建立南宋政权的事情上出钱出力,因此在高宗朝地位超然、尽享荣华,一直活到八十七岁,成为了历史上最长寿的公主之一。
这位公主一生历经了七代帝王,在山河破碎国家巨变后仍然不改富贵,又是高寿之人,可谓是福泽绵长,仁宗其他女儿们没得到的福气可能都集中在她身上了。更让人羡慕的是,她夫婿所在的浙江钱氏家族,堪称是神仙家族,数百年来任凭朝代更迭风云变幻仍然笑看钱塘潮起潮落。没错!就是那个到了近代仍然学霸基因爆棚牛人辈出的钱氏家族!钱学森、钱三强、钱玄同、钱钟书、钱其琛……都是这个家族的!再次感叹,不同的婚姻造就不同的命运啊~同为公主,人生却如此天差地别~
十一女儿永寿公主,董淑妃生的(孤城闭小说里的董秋和),在英宗朝嫁给曹诗,就是曹评的弟弟,然而两人性情不同三观也不合,永寿公主生活简朴清雅素淡,驸马曹诗喜欢热闹浪荡风流,流连花丛艳事不断,把公主怄得病倒了,也许两人感情确实不好,但是驸马的心也确实够狠,竟然隐瞒公主病情并且拖延治疗,导致永寿公主久病不愈,二十三岁就薨没了。没爹没娘(永寿公主1059年出生的,董淑妃1062年薨的,仁宗1063年崩的,也就是说这位公主三岁没了亲娘,四岁没了亲爹,也难怪驸马敢那么欺负她)跟当朝皇帝又不亲的前朝公主,真是谁都能踩上一脚啊,可怜可叹,仁宗四个长大成人的女儿里,竟然有两个都死于夫家虐待……
永寿公主就是清平乐电视剧里的猪猪
董淑妃原本是伺候仁宗的宫女,在仁宗被立储的事情搞得亚历山大心灰意冷(或者是精神病发作)意图自刎之际,空手夺白刃救下了仁宗,就此得宠。董淑妃一共生了三个女儿,大女儿福安公主八岁就薨了,三女儿两个月就夭折了,二女儿永寿公主,就是原著小说里的“朱朱”。原著小说结尾部分,写到怀吉看见树上又挂起花胜,于是不顾一切地冲进后宫,然后看见了朱朱和毛毛,也就是永寿公主和赵仲恪(神宗的弟弟),我本来还以为这个结尾寓意的是怀吉和徽柔没有得到的幸福,终是有人得到了,因为朱朱和毛毛一如当年的徽柔和怀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没想到梳理仁宗女儿史料的时候突然发现,原来朱朱长大后嫁了曹诗,并且因为婚姻不如意抑郁而亡,而仲恪也是英年早逝,也就是说,他们是另一个隐藏的悲剧,米兰lady还真是将孤城闭的悲剧画风贯彻得够彻底啊……
另外,因为曹诗的事情,很多人连带抨击起曹评,孤城闭原著小说里的曹评是个朗月清风的翩翩佳公子,对徽柔的感情也是真诚的,只是迫于仁宗以曹氏全族前途性命相威胁,只能放弃徽柔。我个人觉得,按照小说里的设置,如果徽柔真的嫁给了曹评,幸福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史书里记载的曹评口碑是很好的,品行端方,博闻强识,文武双全,电视剧里为了凸显仁宗大男主的完美,把曹评改成了毫无担当的浪荡子……不过历史上他跟福康公主也没什么交集。
十二女儿宝寿公主,也是周贵妃生的。在神宗朝下嫁开州团练使郭献卿,五十多岁薨没的,史书关于她的记载很少,作为公主,甚至连出生年月都不详,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说明这位公主的一生比较平顺,其实这应该才是历史上大多数公主的生活常态,看到评论里有网友说公主怎么都那么命苦,这是所谓的幸存者偏差了,主要是因为能被史书花大篇幅记载的公主,一般都是命运多舛,或者生活里发生了奇葩事,或者跟国家政治牵扯比较多……以至于让大家产生了这种印象。
在原著小说中,怀吉曾对皇后说:公主与皇后不同,公主是一株紫藤,无法独自存活,只能依附乔木生长。而臣的愿望,就是做一株乔木。臣愿以千万个独自面对的流水远春,来换取她无助时一日的依附。
紫藤这个比喻挺到位的。
其实不只是福康公主,历朝历代几乎所有的公主,即使贵为公主,也无法摆脱“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的命运,像无力的藤蔓,必须依附乔木生长,无法独自存活。
有人说,宋朝的公主这么惨,是因为当时的制度对公主限制太多,你看唐朝的公主就很横。真的是这样吗?唐朝的公主真的是那么自由洒脱吗?
在此以太平公主为例:
太平公主跟福康公主其实颇有相似之处,福康公主因为十几年来都是仁宗唯一的孩子,得到了仁宗的“隆爱”,而太平公主,作为唐高宗和武则天唯一的女儿(还有武则天对死去的前一个女儿的愧疚加持),同样宠冠有唐一代。两位公主出嫁时都嫁妆丰厚、场面盛大,不同的是,太平公主嫁的是自己心仪的人——薛绍。
太平公主出嫁后与驸马薛绍感情甚笃恩爱有加(不要受《大明宫词》影响,薛绍跟太平公主结婚前没有老婆孩子的),两人婚后七年间生了二子二女,一派岁月静好,太平公主的幸福生活本可以一直这么持续下去——如果薛绍不死。
垂拱四年(688年),薛绍长兄薛顗参与唐宗室李冲的谋反,武则天下令将薛顗处死,此事牵连到薛绍。薛绍辩称自己不知情,太平公主也为薛绍求情,武则天命将薛绍庭杖一百,囚于洛阳狱中。
没想到,薛绍竟被活活饿死在狱中。
我无法想象,在看到心爱的丈夫变成一具饿殍的那一刻,太平公主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我只知道,她从此告别了天真烂漫,带着满身风雨走进了波谲云诡的大唐权力中心,逐渐变成一个喜欢争权夺势搅弄风云的野心家……
因为薛绍本可以不死。
薛绍无辜。他确实没有参与李冲的谋反。但他却不得不死,因为太平公主的母亲希望他死。彼时武则天正在为她的女皇之路扫除障碍,她最喜欢的女儿,当然必须站在武家的羽翼之下。太平公主很快被安排嫁给了武攸暨,也因此在其后的政变中作为武家人得以保全。我不知道太平公主是否爱过武攸暨,但她从此变成了一个广结党羽、权倾朝野,同时也包养男宠、私通朝臣的权谋者。
如果薛绍不死,或许太平公主会有完全不一样的人生,但是痛失所爱让她意识到,公主的身份有多么虚妄,公主的力量是多么脆弱,她甚至无法保护自己深爱的丈夫。她意识到如果不能像她母亲那样权柄在手,她永远只能当一株不能独立存活的藤蔓。
细论起来,太平公主还是要比福康公主幸运的吧,至少她生在那样一个女主天下独一无二的时代,面对命运的嘲弄,她可以奋起反击,去争取自己想要的权利和自由,去尝试扼住命运的咽喉。而福康公主,只能用自杀自伤和脆弱颠狂去换取君父的怜悯……
生在那样的时代,即便是贵为公主,也只能在父亲和丈夫为她安排的命运里随波逐流,更遑论普通女子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