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永恒的牵挂(母亲我永远的思念)

母亲是永恒的牵挂(母亲我永远的思念)(1)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是个团圆的节日,也能激起人们对先人的思念。今写篇短文,以抒发对母亲的无限哀思。

母亲辞世已经25年之久了,但她的音容笑貌时常在我眼前浮现,她亲切的话语时常在我耳畔回响。我忘不了我的母亲,我时常思念我的母亲。

先从年少时对母亲的记忆说起吧。

母亲一共生了我们兄弟姐妹6个(父亲在我6岁时就因病去逝了),她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把我们一个个带大。那时候,正置动乱的年代,家家日子都不好过。我们家由于孩子多,父亲去逝早,生活过得尤为紧巴,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生活的重担压得母亲喘不过气来,白天她拼命劳作,晚上经常愁得整宿睡不着。母亲善于管理,勤于劳作,从我记事起,她天不亮就起床,做饭、喂猪、喂鸡,织布纺棉,还要下地种田。少年时代的家庭是清苦的,吃的是杂粮饭、粗菜饭,,每到春季青黄不接的时候,就只能把稍值钱的玉米、高梁、大豆卖掉,换来便宜的地瓜干、地瓜面拌着野菜、树叶充饥,这样才能熬过一年的饥荒。

母亲生有一个高挑的身材和一张俊秀的脸庞,她还长有一双大手、一双大脚。和那个年代的大多数农村妇女一样,母亲没读过书,不识字,未成年就裹脚,十几岁就嫁人。由于她的大手、大脚,往往成为妇人们闲聊的话题(因为那时人们是以脚小为美的)。母亲对于这些不以为然,她说手大、脚大的人能操心、操岀力。的确,多亏了母亲的那双大手、大脚,少时的家庭生活虽然清苦,可是由于母亲的勤劳能干,日子也勉强过得下去,也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由于母亲的多加呵护,我尽管岀生在农家,却没有干过多少农活,没吃过太多的苦累。

一直认为,母亲是一座大山,是一片大海,是一颗大树,可以依赖,可以依靠,坚强无比;但是,母亲也有软弱的时候,每当家中遇到了重大的变故或难跨的坎的时候,她会整天沉默不语,苦思冥想。有时,她甚至会蹲坐在父亲的坟头前大哭一场,一边号啕,一边唠叨,过后,她就会振作起来,坚强起来,无论遇到什么沟坎,都能顺利通过。

在记忆里,我是被母亲牵抚着长大的。记得小时候一年的春天,我头上长了满头的“黄水疮”,疼痛难忍,恶臭难耐。是母亲为了给我治病,四处奔波借钱,是母亲每天牵着我的手,抚着我的头到村卫生室找大夫诊病医治。那时候,由于年幼不懂事,怕打针,我一次次向大夫反抗,这时,是母亲一遍又一遍哄我、劝我、安抚我,接受了大夫的一次又一次治疗。也是母亲不嫌脏、不怕臭,每天两遍给我洗擦、涂药,……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以及众多好心人的热情关照下,我的病很快痊愈了。

七岁那年,到了上小学的年龄。那天一大早,母亲就起床给我拾掇东西,并手牵手把我送到了学校。每一次上学,我特别不适应,母亲千叮咛万嘱咐,牵着我的手,直到送进了教室把我交给老师后才放心离去。

对母亲的思念越来越清晰地浮上来,如丝如缕,多少个梦里都有母亲的影子、老家的风景。记得小时候,家中老屋的门旁有颗老椿树,树长得枝繁叶茂、遮天蔽日。每逢夏秋季节,母亲总喜欢在树下择菜、洗衣干家务,我则喜欢坐在母亲旁边的椅子上和她拉家常;这时,母亲总给我讲一些做人的道理和处事的方法。也是从那时起,我渐渐懂得了怎样才能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路;也粗浅认识到怎样把苦日子过岀味道来,怎样苦中求乐,怎样才能创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母亲的语言浅显而富有道理,一直铭刻在我的心中,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

冬去春来,日月如梭。一晃,已步入青年时代。18岁那年,我考入离家千里外的一所南方大学。40年过去了,我至今仍记得上学走时那天的情景:母亲拖着病弱的身体,给我们做了一桌平时很少吃到的美味佳肴,一家子十几囗人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好不热闹。我百感交集。母亲看岀了我的心思,就笑着说:“孩子,多吃点,你还要坐很长时间的车呢。岀去不要挂牵家里,到学校后别舍不得花钱,别亏着自己,缺钱了就给家里写信,千万别瞒着我们。…”望着慈祥的母亲,她晶莹的泪花在眼中闪烁,黑瘦的脸上始终挂着欣慰的笑容。兄长送我去车站,她则一直送我到村囗。我多次催促她说:“娘,回去吧,不用送了。”“走吧,走吧。”母亲一边应着,一边继续陪着我往前走,走了很远,我回头望时,母亲仍站在村囗向我张望。此时,泪水情不自禁地模糊了我的眼睛。

开学后第一个学期的冬天,南京下了一场几十年不见的大雪。大雪覆盖了整座城市,也压断了有名的南京梧桐,更创造了多年不见的低温天气。带来的铺盖不够抵挡严寒了。我向家中写信,说明情况要棉被。很快,一床崭新的棉被就寄来了。我摸着那床棉被,爱不释手。突然,在被角处摸到一块发硬的东西,我疑惑地拆开,发现原来是叠成四折成长条形的五块钱!立时,我惊呆了,这一定是母亲在缝被子时放在里面的!拿着那张发黄的五块钱,我心中难受,思绪万千,这是怎样的五块钱呀?这五元钱,凝聚着老母亲多少关爱与呵护?!要知道,由于家景的窘迫,母亲在花钱方面从来都是精打细算,十分小心和谨慎的,家中每遇到花钱的时候,她总是考虑了又考虑,掂量了又掂量,从不枉费一分钱。母亲也患有严重的老胃病,可是她能忍则忍,能受就受,不到万不得已,她决不花钱看病买药…。捧着母亲的这五元钱,泪水打湿了我的双眼。

工作以后,我常想着把母亲接到城里居住,让她老人家享几年清福。但住不了几日,母亲总要找岀各种理由急着回家。她嫌城里的生活太清闲,她担心家里的牲畜没人照料,担心田里的庄稼没人打理,更挂念小孙子没有人照看…。只有村里的家禽大合唱和泥土的芳香才能让母亲的心踏实下来。就这样,母亲仍长期住在乡下,过着清贫恬淡的农家生活。

母亲73岁那年的一个秋日,一直身板硬朗的她,正在一边看着小孙子,一边堆垛柴草,突然一晕,从高凳上摔了下来,立时不省人事一一脑溢血突发了。当我得到消息赶到的时候,母亲正躺在医院里的病房里打着吊针,半侧肢体已没有知觉。她那往日黑瘦但十分精神的脸庞变得惨白,眼睛紧紧地闭着,微微张开的嘴角断断续续地发岀“呜呜”的声响。看着母亲痛苦的样子,我心如刀绞。要知道,在这之前,她一直是一个精神矍铄,全身充满活力的老人啊!

由于大医院的诊断正确,用药精准,母亲很快就脱离了危险期,十几天后病情稳定了。医生建议回家静养、调理。在母亲与病魔顽强搏斗的整个过程中,家人的关爱给了她强有力的支持,73岁高龄的她始终都是以那么一种乐观的精神,默默地承受着病魔的摧残,她也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作坚决的斗争…。岀人意料的是,几个月的时候,母亲就神智凊楚了,语言功能也恢复得比较理想。不到一年时间,她就能扶着东西下地活动了一一母亲已经能够半自理生活了。这与人们以前预料的“老人很可能一辈子都得在床上打发时光”的预言有了多大的悬殊?作为儿女的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很大的解脱。在我们面前,母亲那愈发干瘦却平静如水的脸上,虽然时常挂着微笑,但是眼睛里却内烁着晶莹的泪光,她的笑也是饱含苦涩的,写满忧伤。每当这时,我就对老天感到十分愤怒,不知道为何对母亲这么不公、这么不平?母亲从年轻就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待人接物宽厚、仁慈、善良…到老了,孩子们都学有所成、成家立业了,她应该停下来享受一下幸福快乐的晚年了,不料,却摊上了这样一种重病!从那以后,母亲那满含苦涩、闪着泪光的微笑,一直深深地烙在我的记忆深处!

斗转星移,时光如水。不知不觉中,7个年头过去了。那是我最后一次去看望母亲,也是我最后一次与她倾心交谈。那一次,我给母亲带来了她爱吃的“油炒精肉丝”“油炸大带鱼”和“黑美人”西瓜。她吃着那蜜甜可口的西瓜,一个劲夸我:“好儿子,娘没白疼你,你想得真周到…”。听了母亲的话,我心里暖暖的,但也感到十分惭愧,心想,自己做的这点离母亲一生的养育之恩还差着十万八千呀!这一次相聚,我与母亲长谈了近三个小时。

几天过后,晴天霹雳,噩耗传来人一一母亲不行了!我惊愕,我不信,我飞速地赶往老家。母亲真的不行了!她躺在病床上眼睛紧闭,脸色煞白,气息奄奄,满脸的皱纹已经漫开。等我们全家大小都赶到,站在她面前的时候,她气息一绝,心脏永远地停止了跳动。母亲驾鹤西去,永远离开了我们!

……

母亲离我们远去了,但她那高挑的身材,慈祥的面容,时常在我眼前浮现;她那和蔼的话语、谆谆的教诲,时常在我耳边回响。她那吃苦耐劳、不畏艰难、任劳任怨的品格激励着我,她那待人接物宽厚、仁慈、善良的好品德感染着我…。

我忘不了我的母亲,我永远怀念我的母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