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甲壳虫发展史(大众甲壳虫兴衰史)

第一阶段:“夭折”的诞生计划

时间回到2019年7月10号,对于大众车迷来说这是不寻常的一天,位于墨西哥的普艾布拉工厂,随着最后一台大众甲壳虫汽车下线,这台活跃了81年的大众甲壳虫正式宣告停产。从1938-2019,大众甲壳虫总共销售了2150万台,什么原因让它畅销,又是什么原因让它逐渐沉寂?如果喜欢这台车,那么本期随着笔者的视角,一起回顾这台车曾经拥有过的辉煌吧。

大众甲壳虫发展史(大众甲壳虫兴衰史)(1)

1934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纳粹德国打算生产一台“平民之车”。按照当时的标准来设想定位:这台车需要价格低于1000马克(注:在1932年-1938年,纳粹德国人均工资在2000马克左右,因此从价格来看这台车是相当亲民的)。同时能容纳4-5名乘员,油耗5L/100KM左右、时速能达到50英里(约80公里每小时)。

这样的设计当然很好,按平均工资算,当时的德国人半年收入就能买一台车。但同时期市面上这类车型售价在2000马克以上,想要推出一台产品力相同,但售价少一半的车型,难度可想而知。

大众甲壳虫发展史(大众甲壳虫兴衰史)(2)

斐迪南·保时捷(Ferdinand Porsche)

这时来了一个人,主导了大众甲壳虫的设计——这就是斐迪南·保时捷(Ferdinand Porsche),也就是保时捷的创始人。

在斐迪南的主导下,一台经济型汽车被成功推出,这台车搭载了一台后置四缸发动机,马力23Ps,百公里油耗约7L。5座车型,整备质量约1吨。这样的性能,以当时30年代末的工业水平,是比较先进的。

直到70年代,甲壳虫仍然具备比较不错的竞争力。但它确实没达到最初的预期,油耗比预期要更高,而且价格也没法降到1000马克。同时随着纳粹德国的开战,导致其国内钢铁产量吃紧,价格更不可能降下来了。

大众甲壳虫发展史(大众甲壳虫兴衰史)(3)

KDF

但即便如此,这台车所展示出来的产品力仍然获得了认可,1938年,在德国沃尔夫斯堡选址建厂,投入量产。

最初这台车没有名字,被称为“欢乐带来力量的汽车”,简称为“KDF”。然而在宣传营销时,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却根据这台车的外观,毫不留情地讥刺它为“beetle”,意思是“甲虫”。记者本人当时可能都没料到,随口嘲讽的一个词,竟然真的成为了这台车的名字。

甲壳虫量产后,为了实现当初的承诺,咬牙定价990马克,真正亏本卖。在此基础上还推出了“储蓄计划”,即每周存5马克,存满990马克,就能得到一台甲壳虫汽车。1939年底,约25万人加入这个计划。

在笔者看来,这种计划一则能将交车周期延长,起到摊薄成本的效果;而则能对纳粹德国产生正面的宣传效应,但又不至于很快将这笔钱兑现,财政上不会压力过大。不过很快,这一计划就被突发情况所干扰。

随着1939年底德国的军队开入波兰,第一批KDF也被改成军用车开上战场,原本购买这批车的德国人还是没开上它。

这就是属于大众甲壳虫第一阶段的故事,随着战争结束,它的生涯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战后复苏

战争结束初期,德国被分为四个部分,分别由英、美、苏、法占领。而KDF所在的大众汽车厂属于英国管辖,这里被英国人命名为“沃尔夫斯堡”——名字来自于附近的一座古老城堡。

显而易见,如果对于战后德国的经济建设放任不管,那么很快困顿的生活又将激起民众的不满,造成严重后果。因此英国将重振德国经济的期望放在了这座汽车工厂,并且这一计划获得了美国的大力支持。

大众甲壳虫发展史(大众甲壳虫兴衰史)(4)

海因茨·海因里希·诺德霍夫(Heinz Heinrich Nordhoff)

而战后大众甲壳虫的崛起离不开一个关键人物——海因茨·海因里希·诺德霍夫(Heinz Heinrich Nordhoff,下文以诺德霍夫称呼他),从名字能看出来,这是个德国人。

诺德霍夫1899年出生于德国中北部,在28岁时就进入了BMW从事飞机发动机的工作,30岁时才开始进入汽车行业,在欧宝汽车。

后来随着欧宝汽车被通用收购,他又因此前往美国。

在这里他的才华被发掘出来,并且迅速晋升到了商业技术总监的职位。后来一系列机缘巧合,他于1948年1月1日上任沃尔夫斯堡大众汽车工厂总经理一职。

诺德霍夫是一个能力很强,但也同时备受争议的人。

性格上他极度虚荣且自负,自视甚高,认为公司的一切成功都应归功于自己,同时对在掌舵公司时乾纲独断,被外界媒体讽刺为“诺德霍夫国王”。在做事风格上他“不择手段”,有批评的声音指出他战争期间在勃兰登堡(德国东北部的州)使用奴隶劳工。

大众甲壳虫发展史(大众甲壳虫兴衰史)(5)

但他的能力也确实很强,通过自动化机床的普及,他大幅度节省了生产一台汽车需要花费的工时。原本大众工厂生产一台汽车需要400工时,经过诺德霍夫改良后,只需要100工时。

同时诺德霍夫还针对车辆工艺进行改良,令大众甲壳虫这样的小型车竟然能获得“防弹”方面的卓著名声。

除此之外他还为大众工厂的工人提高了待遇和福利,员工每周工作时间从48小时缩短到了40小时,相当于朝九晚五带双休,福利包括相对丰厚的年终奖。

这一系列举措让沃尔夫斯堡声名鹊起,成为德国著名的汽车城。

同时大众车辆包括甲壳虫在内也开始畅销,在1955年,沃尔夫斯堡工厂就举行了第100万台大众汽车下线的庆祝,而其中最大攻城诺德霍夫也被授予联邦服务十字星勋章。

大众甲壳虫发展史(大众甲壳虫兴衰史)(6)

沃尔夫斯堡(沃尔夫斯堡市因此城堡而命名)

他对大众甲壳虫的主要贡献在于三方面,一是将大众甲壳虫的经典设计和出厂营销奠定下来,其次是针对不同市场而对内饰以及NVH优化进行了提升,最后还与时俱进把车辆性能也进行了提升。并且诺德霍夫在宣传上将大众甲壳虫与斐迪南·保时捷深度绑定,同时对费迪南德·保时捷本人进行了包装宣传。

其逻辑为:费迪南德·保时捷是天才设计师、专注的技术狂,而甲壳虫就是这位设计师最优秀的作品。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让甲壳虫的宣传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仅在1951年,也就是诺德霍夫上任的第三年,大众甲壳虫年销售量就达到6万台以上,平均每月5000台,这可是1951年!

而且大众甲壳虫的热度还在不断上升,每年销量都在增加,甚至到了产能跟不上的程度。要知道这已经是诺德霍夫改良了生产工艺的结果,5年之后买一台甲壳虫已经需要排队等车4个月左右,如果不改良工艺,排队时间恐怕得一整年。

而这时候,大众甲壳虫已经达到了15万台的年销量,扩建工厂的速度根本跟不上销量的增长速度,产能严重不足。

至此,大众甲壳虫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巨大成功。

在之后的时间里,这台车迎来了稳定的上升期。

然而值得玩味的是:在纳粹德国提出打造甲壳虫这台车时,由于其定价策略和造价成本,在当时被认为根本不可能实现(事实也是如此),德国工业界表示强烈反对,而诺德霍夫本人,曾是反对者中的一份子。

1934年提出甲壳虫的设计概念,诺德霍夫反对;而在1948年,也就是提出这一计划的14年后,他开始带领大众甲壳虫走向成功,命运的安排就是如此巧妙。

第三阶段:经略北美

大众甲壳虫取得了成功,在本土市场站稳脚跟,诺德霍夫开始开辟新的市场。

而当时全球最具价值的市场即北美市场,美国总共存在过接近2000个汽车品牌,而经过层层角逐后,在诺德霍夫的时代,就已经是由克莱斯勒、通用和福特主宰这块市场了。这三个品牌有着完善的渠道链条、技术储备和品牌先发优势。

因此诺德霍夫对甲壳虫是否能在北美成功并不敢说有把握,但当时的情况,如果不去北美市场,那么去哪里呢?

大众甲壳虫发展史(大众甲壳虫兴衰史)(7)

但是连诺德霍夫自己恐怕都没想到,大众甲壳虫竟然凭借自己独特的定位在美国市场依然取得了成功。因为随着美国汽车保有量不断上升,许多美国人开始为自己的家庭添置第二台车。第一台车,家庭男主人或许需要一台福特、通用的大皮卡,或者是长轴轿车、越野车。

但第二台车则不必如此,尤其是当家里女主人还要开的时候。

大众甲壳虫凭借可爱的外观、小巧车身带来的灵活操控、可靠的德国工艺质量(比美系车确实好多了)以及仅1495美元的定价(当时普通美国轿车定价3000美元左右),让这台车极具性价比,于是……它又一次成功了。在1968年,就有超过20万台大众甲壳虫被销售往美国市场。

大众甲壳虫发展史(大众甲壳虫兴衰史)(8)

改装的甲壳虫

在德国市场,甲壳虫能够成功,在于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让人看到生活中有汽车和没有汽车的区别;而在美国市场,甲壳虫的成功,则在于它截然不同的定位,精准击中了美国人的用车需求。

两种成功所带来的回报都是巨大的。

同时大众还积极给甲壳虫提升车辆性能,包括对发动机和变速箱的技术更新,让甲壳虫具备了操控上的可玩性,大众在全球范围内完善的售后体系也能为车主提供改装件。另外还增加了外观配色,让颜色更为鲜明,年轻化,并因此而在年轻人中间掀起了玩车的浪潮,形成独特的汽车文化。(参考现在某小型纯电车的贴纸文化)

大众甲壳虫发展史(大众甲壳虫兴衰史)(9)

至此,大众甲壳虫在北美市场俘获了两个群体的欢心:女人、年轻人。而这两个群体的消费能力有多强大,相信大家还是心里有数的。同时随着在北美市场的成功,甲壳虫在全球市场上也开始流行起来。

一个关键的时间点是1972年的2月17日,大众甲壳虫总产量达到15007034台,取代福特T型车成为世界最畅销车型。

然而我们有句老话,叫做:盛极而衰。

国内车友以为大众甲壳虫是本世纪才开始衰落的,其实不是,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它的衰亡就已经开始了。

这是个缓慢的过程,眼睁睁看着它滑落深渊,但无法逆转。

第四阶段:凋零

大众甲壳虫的衰亡其实很好理解,随着它取得的成功,证明这块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许多公司都开始推出价格、性能与甲壳虫接近甚至超越甲壳虫的车型。

在资本市场,没有谁是傻子,各大车企缺乏的只是一个先行者,而甲壳虫作为先行者,赚到的收益丰厚到无法想象。

而现在,则轮到反应过来的各大汽车厂商了。

这些主打性价比的车型迅速挤占了甲壳虫的市场,各自凭借或出色的营销手段、或强悍的性能,都让这块市场立刻进入了饱和竞争的状态,而甲壳虫反而因为“历史包袱”太多,反而不够灵活,因此只能转而在拉美地区或其它次级市场销售。

大众甲壳虫发展史(大众甲壳虫兴衰史)(10)

但这仍然无法挽救大众甲壳虫,随着在本土市场和北美市场受挫,大众相继在1974年和1978年分别在沃尔夫斯堡甚至德国本土停止了甲壳虫的生产,转而将甲壳虫的生产线全部转移到了海外。

此后,这台车的主要生产线就只在墨西哥工厂,包括1981年第2000万台甲壳虫也是在这里下线。

而这时候的大众甲壳虫已经无法凭借性价比优势打动客户了,大众想了许多办法,包括打情怀牌,宣传自己“经典、复古”,这令人感到唏嘘。

要知道曾经的大众甲壳虫可是以“年轻化、个性化”为宣传重心的。

但这些都无法让甲壳虫逃避被停产的命运,销量上的颓势已无可避免。

第一代甲壳虫至此停产。

到了1998年,大众决定推出新甲壳虫,这次直接在墨西哥工厂投产,并面向全球市场销售。对于停产了几年的甲壳虫重新和大家见面,许多人确实对它表达了思念之情,但这并不能适用于所有市场。

大众甲壳虫发展史(大众甲壳虫兴衰史)(11)

对于德国人来说,大众甲壳虫曾经是一台优秀的家用车,它主要起到的是工具的作用;而对于美国人来说,甲壳虫是他们年轻时候叛逆的一部分,是自己的青春记忆,他们在自己最好的年纪里和朋友一起狂欢,开着甲壳虫参加派对,给车涂上自己喜欢的喷漆、涂鸦,这些记忆都和甲壳虫深度绑定了。

换句话说,在那个年代的是大众甲壳虫,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的并不完全是代步工具的使命。

因此,新版甲壳虫只在北美畅销,在德国本土市场反而没有什么起色。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情怀牌只能打一次,大众给甲壳虫打的这次情怀牌,成为了甲壳虫最后的“回光返照”。

大众甲壳虫发展史(大众甲壳虫兴衰史)(12)

到2012年时,大众推出了全新一代甲壳虫怒放“虫”生,面向中国市场,这也是咱们很多人比较熟悉的版本,后续车型都是这一版本的更新。而它后来的销量情况,相信大家也已经知道了。

现在国内大街上能看到的甲壳虫,基本上都是这台。

大众甲壳虫发展史(大众甲壳虫兴衰史)(13)

让我们回顾一下:

从1934年提出概念,到1967年,大众甲壳虫花了33年时间,完成了0台-1000万台销量的任务。

从1967年-1981年,大众甲壳虫花了14年时间,完成了1000万台-2000万台销量的任务。

而从1981年至2019年墨西哥工厂停产,大众甲壳虫总销量约为2150台左右。

换句话说,在2019年往前数38年,整整38年的时间,大众甲壳虫只卖出了150万台,平均每年在全球市场卖出3.9万台。

或许早在70年代末期,大众甲壳虫的时代就已经结束了。

尾声:

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而言,大众甲壳虫带来的记忆都是不一样的,所能代表的意义符号也各有分别。

德国人眼中的甲壳虫、美国人眼中的甲壳虫、墨西哥人眼中的甲壳虫、英国人眼中的甲壳虫、中国人眼中的甲壳虫、日本人眼中的甲壳虫,都是同一台车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在不同人的心目中,甲壳虫的形象立体而多维,就好像是一块不规则的多面体,你站在不同的角度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我很难对它下具体定义,我唯一能下的结论:这是一台在商业上获得过巨大成功的汽车。

除此之外,它既年轻又复古;即运动又经典;既优雅又热情

从诞生到最终停产,整整81个年头,赋予了它太多意义。

已不是我有资格轻易评判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