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穆青散文选(读书卫建民记者中的散文家穆青)

有一年,我去蒲黄榆看望汪曾祺先生,汪夫人施松卿告诉我:“周原也住在这个楼,就是写焦裕禄的那个周原。”那时,汪住在夫人分的房子,是新华社的一处家属宿舍。

当年感动中国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有三个作者:穆青、冯健、周原;按今日学术论文作者排名的说法,穆青是第一作者,周原是第三作者。同时,我还想到,一个名记者的名字,是和他的代表性作品联系在一起的。当了一辈子记者,如果有人说,某某是某篇名作的作者,那是最高的奖赏和荣光吧。过去在新闻单位供职的老记者,是不在意作品排名的。一篇多人署名的文章,究竟谁在写作中的作用大?谁该排名第几位?那是文章之外的人议论的闲话。

作家穆青散文选(读书卫建民记者中的散文家穆青)(1)

在我有限的阅读范围里,担任过中央新闻单位主要领导的记者,只有邓拓和穆青出版过以“散文”为名的书籍。邓的散文我读过,他以记者名义写的特写、通讯,特别是后期以笔名“马南邨”写的《燕山夜话》,是一个时代的散文典范,是大家之作。《穆青散文选》收入了他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读者最熟悉的还是写焦裕禄的长篇通讯。穆青在战争年代写的《雁翎队》,发表在1943年延安的《解放日报》。这篇通讯报道,用缜密、轻灵的文字,全面报道了活跃在北方一片水域的抗日队伍,是最早把河北白洋淀介绍到解放区读者的作品。这支以雁翎为标志的武装力量,既是党领导的抗日队伍,又带点旧时代绿林好汉的色彩;他们的装备、标志,使读者感到奇异!1945年春天,同是在鲁艺学习的孙犁在《解放日报》发表《荷花淀》,又使解放区读者看到白洋淀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一幅诗意画卷。穆青写于1942年陇东的《我看见了战士们的文化学习》,是一篇战地报道。他使读者看到,在以农民为主体的队伍里,在战斗间隙,战士们已在克服缺少文化知识的短板,正在认真识字学文化。毛主席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穆青这篇通讯,客观真实地报道他看到的战士们放下枪杆子,拿起笔杆子的情景,今天读来,还使人有兴味。

真实、朴实、务实,是穆青散文的主要特征。他少年时在河南杞县大同中学时期就参加文学小组,作家姚雪垠是他的老师。在延安鲁艺学习时,他在文学系。按那个时代的革命队伍的成分构成,在延安时期,他已属于比较高级的知识分子了。他驾驭文字的能力,开始就比较强。进入记者队伍后,他抓住“新闻”一体的特性,視“真实”为生命,以朴实又绝不枯燥的文字处理题材,让一篇报道性的文章显示出文章之美,具有生气勃勃的气象。

作家穆青散文选(读书卫建民记者中的散文家穆青)(2)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曾经感动中国。这篇著名的通讯在电台广播时,我还在上小学,焦裕禄书记的感人事迹,是我们这一代人人生观形成的一股力量源泉。从小,我们就熟悉有关焦裕禄的一切。从散文的角度分析,这篇通讯为什么会有打动人心的巨大能量,到今天还有人在读?——真实,朴实!唯真实才能取信于读者;唯朴实才有长久的生命力。穆青谈过这篇通讯采访写作的经验。焦裕禄的事迹,首先是打动几位敏感的新闻工作者。他们深入兰考,从干部、群众的讲述中,从兰考人民对焦裕禄的真挚感情里还原一个县委书记的短暂生命过程,让榜样自身在太阳下闪光。焦裕禄不是几个记者“塑造”的,而是记者被焦裕禄的事迹感动后报道出去的。他们抓住焦裕禄来兰考的使命——带领兰考人民治沙治盐碱地,让兰考人民脱贫。他本身有病,是严重的肝病,但他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意志,“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作为一个县委书记,他对兰考的经济发展,思路清晰,不喊一句空洞的漂亮口号,他知道,作为生产要素的土地,如果不改良、治好沙丘,那就什么都谈不上。他的誓言是:“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通讯的小标题,闪光的语言,是散文从真实、朴实到务实的整体呈现。焦裕禄的名言“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是重视第一手材料,注重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焦书记以形象的语言说出来,我们小时候就记得这句话。作为县委书记,焦裕禄警惕特权对干部的腐蚀。他的孩子没买票看了一次电影,他立刻防微杜渐,不但要自己花钱补票,还形成一个文件,告诫全县党员领导干部要廉洁奉公。一个一心干事、廉价自守的优秀县委书记的形象,在长篇通讯里全面呈现。

穆青写人物的散文,还有一篇记山西植棉模范吴吉昌的。写对农业技术有创新的劳模,他把人物置于国家的农业政策大背景下,特别挑明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个晋南的农民,他创新的动力,既源于对周总理的爱,又源于对农业技术的痴迷。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记者在基层采访中发现的典型人物。这篇长篇通讯播发、刊登后,迅速在全国产生轰动效应。通讯发表后的次月,穆青又到兰考,在县委办公室看见来自全国的许多来信,读者和听众都对焦裕禄的事迹表示深深的感动,都把焦裕禄当作学习的榜样。记者写的通讯,在和平建设时期产生如此广泛的教育意义,在新中国新闻史上是罕见的。这篇通讯的巨大成功,让所有记者扪心自问:应该怎样当记者?什么样的通讯报道才会发生社会效应?新闻时效和文章的生命是什么关系?

穆青擅长写人物。除了焦裕禄、吴吉昌等人外,他还出版一本《十个共产党员》,专题收集他采访过的十几位多条战线的人物。穆青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和众多的被他采访过的人物长期保持联系,用老话说,他有他的“联系点”。这样,既与被采访的人物保持友谊,又能了解社会动态,尤其是他采访过的地方的发展情况,使一个记者始终保持“耳聪目明”,不被假象迷惑,更不会去写虚假新闻报道。《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个由记者发现并主动报道的典型,之所以能经受时间的长期考验,就是在新闻工作中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写出一个金子一样的人,足金足赤,60年后还在闪光,分量不减。

作家穆青散文选(读书卫建民记者中的散文家穆青)(3)

穆 青

穆青更有特色的一批散文,是他出访外国时写域外风光、人物、政治、经济局势的作品。记者的锐利眼睛、深厚的文学修养,在这批作品里都表现出来了,有点像杨朔那一批国外见闻的散文。在写海外风光、人物时,穆青完全放开了手脚,笔路更自由,语言更活泼,文章更绚丽多彩。其中,写委内瑞拉那位接待他们,又要给他当干女儿的《法蒂玛》,写秘鲁的《阿丽小姐》,能在短时间画出一幅描写对象的传神素描,显示一位老记者的文字功夫。这是新闻性、文学性、艺术性相统一的优秀散文作品。

穆青在新华社当总编辑、社长时,新华社有个好的做法,那就是请著名的语言学家来给编辑记者讲课,具体分析社里的新闻报道稿件,让“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叶圣陶先生就曾到新华社讲课,具体到标点符号的用法,向耍笔杆子的传授知识。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和学位制度后,社科院招收新闻类研究生,因为导师太少,新闻所就邀请各个新闻单位有成就的名记者担任导师。我有一册社科院研究生院1981届研究生的名录,从中知道,穆青曾担任一位修学世界新闻专业研究生的导师。穆青重视新闻教育,认为新闻“有学”。新华社曾成立中国新闻学院,就是他那一代人对这个行业的理解。

因为焦裕禄,因为穆青、冯健、周原的长篇通讯,我去郑州时,当地的同志问我想去哪里转转,我毫不犹豫地说:“兰考。”我住的酒店房间里,床头柜正好有一枝早晨送来的康乃馨,我抽出来,拿在手里,带着一枝花去兰考,恭恭敬敬地献在焦裕禄墓前。我去看了著名的“焦桐”,留影一张,并把“焦桐”照片刊登在我负责的杂志封二,说明兰考人民以泡桐树的材料制造民族乐器;当年焦裕禄倡导的栽泡桐树,今天是兰考的致富之门。在焦裕禄纪念馆,见到那张旧的破烂藤椅。焦裕禄的肝病复发时很痛,他就坐在这个藤椅顶着肝区。兰考的同志让我在留言簿上写几个字,我不假思索,拿起毛笔就写:“活到人心便永生。”在兰考县城,我看见有几处题词是穆青那秀挺圆润的书法。兰考人民忘不了焦裕禄,也忘不了穆青。

卫建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审,著有散文随笔集《寻找丹枫阁》《陈谷集》等。

作者:卫建民

编辑:周怡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