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知识预防宣传(正确认识精神疾病)

节目嘉宾:金山区精神卫生中心医务科科长王彩侠,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糖尿病知识预防宣传?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糖尿病知识预防宣传(正确认识精神疾病)

糖尿病知识预防宣传

节目嘉宾:金山区精神卫生中心医务科科长王彩侠

精神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但是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存在偏差,对精神病人存在歧视,精神病患者存在严重的病耻感,精神卫生问题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那么,什么是精神疾病呢?

问题:

1、王医生,今天要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话题?

我想和大家聊一聊精神疾病的这个话题,说到精神疾病,可能有很多人还不太了解,存在一些误区,今天我就和大家聊一聊这种疾病,帮助大家正确认识精神疾病。

2、为什么今天想到要给我们大家分享这个话题?

精神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但是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存在偏差,对精神病人存在歧视,精神疾病患者存在严重的病耻感,精神卫生问题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世卫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约有4.5亿精神发育障碍患者,其中四分之三生活在中低收入国家。而在大多数国家中,只有不到2%的卫生保健资金用于精神卫生,且每年有三分之一的精神分裂症、半数以上的抑郁症患者和四分之三的滥用酒精导致精神障碍者无法获得简单、可负担得起的治疗或护理。此外,在世界范围内,每40秒就有一人死于自杀。精神疾病已成为严重而又耗资巨大的全球性卫生问题,影响着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群。

据统计,抑郁症、孤独症、焦虑症等这些相对比较轻的精神疾病像感冒一样普遍。令人担忧的是,我国精神障碍患者已达1600万人,接受治疗的人数却只占全部病人的20%,八成病人缺乏治疗。除了经济原因外,很多精神障碍患者和家属没有认识到精神障碍的病因,或者害怕受到世俗偏见的歧视,讳疾忌医。

截至今年6月30日,我们金山区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共有5269人,报告患病率6.421‰。在我们医院住院的患者长期维持在430人左右。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是蛮高的。特别是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后,我们医院焦虑症、抑郁症、青少年情绪心理问题的门诊量都在逐年升高。

每年的10月10号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营造良好环境,共助心理健康”,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通过多种途径的宣传活动,推动全社会提高认识,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关注心理精神需求,在家庭生活、学校、工作单位、社区等环境中,营造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的良好氛围,提供适宜的心理支持和心理健康服务,提升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水平。

作为一名精神科医师,我有义务进行相关知识的科普宣教,引导公众重视并正确理性的认识精神疾病相关问题,积极采取科学应对方式。

3、那什么是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主要是一组在行为、心理活动上的紊乱为主的疾病。这类疾病的病因目前还没有明确,根据研究所得到的结果认为主要是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等外在原因,和患者自身的生理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等内在原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心理活动、行为、及其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病症。

4、精神疾病主要有哪些呢?

精神疾病主要分为轻型精神疾病与重型精神疾病。

常见的轻型精神疾病有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等。

常见的重型精神疾病有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病、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等。

轻型精神疾病主要是表现在情感障碍,如焦虑、抑郁等;思维障碍,如强迫观念等,但患者的认知功能、逻辑推理能力及其自知力都基本完好。

而重型精神病,比如精神分裂症的初期患者也可出现焦虑、强迫观念等表现,但此类患者的认知、逻辑推理能力将会变的很差,自知力也几乎全部丧失。这里说到的自知力通俗来讲就是患者是否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基本上是没有自知力的,很难配合治疗,一旦发病,基本都是被家属强制送到医院治疗的。

5、能不能举个例子具体谈谈这些疾病?

可以,我先说说焦虑症吧,焦虑症目前还是比较常见的,焦虑的表现可以分为行为表现、生理表现以及心理症状。在行为上你能看到焦虑的人会手足无措,坐立不安;生理表现上常有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尿频尿急,口干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在心理上常出现紧张烦躁,忧虑不安,恐惧担心,并伴有记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思维停滞等。

下面,我说说抑郁症吧,抑郁症主要表现为情感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缓、言语动作减少,迟缓为典型症状,还会有自责,认为自己是累赘,前途无望等,有的还会伴有一些躯体症状,比如食欲下降、失眠、体重减轻、便秘等。抑郁症严重困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和哈佛大学的一项联合研究表明,抑郁症已经成为中国疾病负担的第二大病。轻度抑郁症患者还能主动就医,但是一旦发展到重度抑郁,患者自知力丧失,拒绝治疗,自杀的风险是比较高的,据统计显示,在我国每年以自杀方式结束生命的20万人中,有80%的自杀者患有抑郁症。

我再说说一种重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尚不清楚的的精神疾病,主要是以思维、情感、行为的异常,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严重精神障碍。精神精神分裂症年发病率为24/10万,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致残率高。主要表现为幻觉、妄想这些阳性症状,还有一些不易被察觉的阴性症状,如生活疏懒、意志要求减退等。这里讲到的阳性症状是指正常人不应该有的症状,患者有了,比如凭空耳闻人语,出现幻听等;阴性症状是指正常人应该有的症状,患者没有,比如对周围人和事漠不关心,生活疏懒等。

这些精神疾病,特别是精神分裂症,其实是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一种慢性病,并不是中邪,也不是怪人、疯子,是需要长期治疗的,通过长期治疗是可以实现自主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的。

大家总认为精神分裂症是受到了某种“刺激”(如失恋、被批评等)导致的,实际上这种“刺激”可能是疾病本身导致的后果,而不是发病原因。比如,有个病人出现了妄想,认为同事在背后议论他,处处针对他,甚至要害他,他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常与同事发生冲突,很难正常工作,最后被辞退。起初家属没有重视,未及时就诊,病情逐渐加重,在家里也出现明显的怪异行为,最后送到我们医院的时候,家属说他是被辞退后才发病的,之前的一些异常言行,家属并没有发现。对于这个病人如果早期就进行干预治疗,病情恢复的会更好。所以建议大家如果发现身边的人在睡眠、情绪、行为等方面出现异常时,尽早到精神心理门诊进行诊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6、这类疾病怎么治疗呢?

要早发现、早治疗,和灭火一样,早期发现火苗往往比较好消灭。以精神分裂症为例,越早发现精神分裂症并采取处理措施,精神分裂症的治愈率越高。长期服药是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关键,即使症状消失或仅有轻微症状,仍应持续服药至少5年,多次复发后需要终生服药。

目前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很多,有口服药片、胶囊、口服液,还有长效针剂(有两周打一针的,有一个月一针的,也有三个月一针的),另外还有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选药和买鞋子应该适应自己脚大小一样,药物选择也应根据自己情况,选择疗效好、副作用小、便于长期使用的药物。

这里需要提出的是,虽然药物治疗可以很好的改善症状,但不足以让患者恢复健全的生活,家人支持、生活技巧的练习、常进行心理疏导等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早日恢复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工作能力。

每种疾病均有相应的治疗规范,家属和患者不可随意减停药物,否则将会导致病情复发。例如治疗精神分裂症过程中出现的最大挑战就是病情复发,如果不能持续治疗,大约90%的患者会在2年内复发。

7、病情复发会有哪些影响呢?

复发后可能导致患者不再信任疾病会好转,失去治疗信心;影响患者大脑功能,使病情进一步恶化,增加治疗难度;患者独立生活更加困难;会导致患者家属需要抽出更多时间照顾患者生活,而对患者家庭而言每次复发更会带来护理费、住院费、看护费、误工费等众多开销,加重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8、如何预防复发呢?

以精神分裂症为例,复发不会突然发生,往往会有一些“预警症状”。早期发现精神分裂症复发症状可以有效控制精神分裂症复发。我们应做好疾病复发的“侦察机”,及时发现这些“预警症状”,那么哪些表现会是复发的征兆呢?

(1)失眠,睡眠时间推迟,或是睡眠时间减少

(2)情绪不好,行为异常

(3)旧事重提

(4)生活规律性改变

(5)否认有病

(6)食欲下降或暴饮暴食

(7)擅自减药、拒绝服药

(8)原有精神症状重新出现

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如何预防疾病复发呢?有六大法宝供大家参考:

(1)坚持吃药,生活会变得更好:坚持吃药是预防复发最有效的措施,坚持吃药的患者比不坚持服药的患者复发率低2-3倍。

(2)及时察觉“预警症状”:做好疾病复发的“侦察机”,当发现复发早期症状时,应及时和医生联系沟通。

(3)和睦家庭带来的温暖:家庭是患者的避风港。增加与患者的亲密程度,减少与患者的矛盾,可以减少疾病的复发;跟家人好好相处,多陪伴,要用心地跟患者在一起,比如一起聊天、运动等等,杜绝歧视。

(4)训练技能,重新回归生活:生活技能训练不仅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质,也可以有效预防疾病复发。生活技能训练包括:日常生活训练(按时起床,规律作息,修剪指甲,自己吃饭吃药等)、家庭生活训练(打扫卫生,洗碗做饭)、运动及娱乐(听音乐)等;

(5)定时去找医生谈一谈:感觉自己快要复发时需要及时去医院问询医生。定期去医院复诊可以更好的了解病情,调整用药及治疗方法;如果去医院找医生不太方便,可以打电话联系治疗医生,医生会给予指导和建议;如果最近情绪出现波动,可以拨打上海市心理援助热线962525,热线是24小时值班的,有专业的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其实倾诉也是一种疗愈的方式。

(6)使用长效针剂进行治疗:对于拒绝服药,觉得服药麻烦的患者,可以使用长效针剂,目前有一个月或者三个月注射一次的针剂,疗效和口服药一样,而且更方便快捷,不易断药,避免治疗中断,增加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降低复发风险/再住院率。在前几个月疫情严重的时候,小区被封控,很多病人在家没有药,后来是由志愿者到我们医院配长效针剂,由社区医生上门注射长效针剂,有效地降低了患者的复发风险。

资料:FM105.1

编辑:杨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