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顶尖的评论员(人生能有几多个十年)

编辑序言:

校长是个很有意思的发烧友,非常有热情并且一直以以为音响评论员自居,在最近的几年时间里做了中国立体声论坛,也在群里经常和大家互动评测和介绍一些器材给大家。确实也是行业内为数不多的相对公正和有性格的音响评论员了。很多时候作为一个商业媒体编辑很羡慕校长这样的状态,之前也为校长做过家访,这篇没读过瘾的朋友们,不妨再去找找之前的家访。

2009年香港TVB播放了由邓萃雯及黎耀祥领衔主演的古装连续剧《巾帼枭雄》,坊间及网络对此剧的回响甚大。剧中男主角柴九挂在口边的金句:"人生有几多个十年?最紧要痛快!"成为了香港市民的一时佳话。

做一个音响评论员何尝不要痛快?你的黄金时代或许只有壮年的二三十年,之前因为沉淀不够经验不足,要积累公信力,成名之后又将迎来记忆衰退耳力不济等年龄问题。校长从2003年撰写《你更喜欢哪一个》系列专题开始步入评论员行列,以日本及港台前辈评论员为学习榜样,像海绵吸水一样留意他们的一举一动,今天我想以评论员这一有趣角度,聊聊十多年以来的感触变化。

最顶尖的评论员(人生能有几多个十年)(1)

《巾帼枭雄》里柴九一句话,不知道惊醒多少碌碌而为的世人

从黑白走向彩色

十多年前网络不发达,发烧友要掌握信息全靠看杂志。当时大陆音响杂志,基本是"黑白电视",部分港台杂志是黑色夹彩色,也就是广告彩页,文章内容黑白页。时至今日,如果还有哪本音响杂志不是全彩色印刷,销路一定会走滑铁卢。杂志采用彩色照片与全彩色印刷,此举令发烧友能更为直观地了解器材的真实样貌,在提升阅读体验的同时,也对评论员的照片拍摄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照片必须更为出色而真实。以前曾经出现过烧友看到实物后恍然大悟:"原来前面板不是灰色的,是漂亮的金色啊!"这种情况就再不会出现了。

以前随便拍拍,技术不过关也没关系,即使有对焦不准,或光线问题也觉察不出,因为图片不会放很大。结果到全彩色看图时代,图片就成为加分的亮点,有时的跨页及整版图片就更考虑拍摄者的功力。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现在的网络音响文章,文字写得好不好不重要,照片靓不靓则是第一位的,先看照片精彩不精彩,漂亮的被吸引了才会去看文字,否则就翻过去下一篇(笑)。全彩色印刷带来的另一个变化是美术排版成为重要工作,一篇文章用什么底色,标题与文字的色彩搭配、大小比例,图片位置以及整个画面的设计感,是影响阅读体验的重要元素,日本《Stereo Sound》音响季刊在这方面是世界级水平,这么多年也没见到任何杂志超越。

最顶尖的评论员(人生能有几多个十年)(2)

至今令人难以超越的封面设计和图片质量,来自《Stereo Sound》

从纸质变成网络

互联网时代让信息对称化达到空前高度,今天德国慕尼黑音响展刚刚开幕,明天一上网就有远东特派员的快枪手图文报道,这在十年前肯定要在隔月杂志上才能见到。时效性变成了十年来的音响报道争取的卖点,往往谁第一个发稿看得人最多,不管你是是张三还是李四,有图就行。这和以前评论员回到编辑部细心整理照片,聆听与厂家的对话录音,整理出一篇像样的音响展报道完全不是一个路子。

现在评论员的文笔修养也备受质疑,前辈的用词极具艺术性与涵养:高频"薄如蝉翼",中频"滑如丝绸",低频"大珠小珠落玉盘",听着犹如"喝香槟酒一般畅快";后来这样的评论被"高音清,低音劲;心口痛,裤管动"慢慢替代;再往后写作用词更为口语化,动不动就"拿XX器材去填海",一定要"脚踹才会出动静";还有很多网络用语蜂拥而至,甚至有评论员用上海方言创立出自己一套评论标准,声音出色而有个性的叫LL,比LL更靓声完成度更高平时难以见到的是CN,CN上面那就是最顶级形容词了,让人五体投地、极为罕见而存在的AWL,这些形容词或只有长期阅读其评论文章的粉丝才知道含义。

讲求效率的时代来了,对于评论员的要求是加快出文章速度,短平快的快餐式文章走红于网络,快速阅读的需要导致写手在一开始就要用红色笔加粗把结论先写在最前面,方便那些工作繁忙没时间看整篇的人,用30秒看到结果决定要不要从头跟,结果就是,各种夸张而吸引眼球的用词粉墨登场。我最想举的这个例子,编辑不让发图,简单来说就是大红字大蓝字加粗大字报:"XX总恭喜你,XX总你有福气了,全世界全宇宙最顶级无敌XXXX已经到货,五秒钟,只需要五秒钟,你就会痛哭流涕"。

最顶尖的评论员(人生能有几多个十年)(3)

一年一度东京国际音响展,开展当晚就能见到台湾评论员的精美图片

练就十八般武艺

以前的音响评论员,只需要坐在听音室里,安静地聆听代理送来的器材就能交差,他们的文章好坏往往就在本人的文学修养与眼界经验,一点也没有吃苦受累的地方,似乎站着就把钱给挣了。真的这么容易吗?恰恰相反,如果有机会翻看20年前的音响杂志,您会惊讶地发现,在没有INTERNET没有手机的年代,信息传递闭塞而缓慢,但那些音响评论员却个个生龙活虎练就十八般武艺,音响知识面覆盖之广甚至超越如今,厂商趣闻、老板秘史信手拈来,开发背景、搭配经验了如指掌,一旦有新名词新技术钻研得比谁都快,前辈完成了当年几乎不可能的评论员工作,杂志文章至今拿出来都毫不失礼。

难道是现在的评论员时间不够吗,还是现在的评论员水平退步了,或许真的是太懒惰了,太依赖新技术新科技,不注意自身修炼和积累,不挖掘产品的历史,不了解品牌的故事,不主动多问个为什么?只要将厂商给你的资料转贴出来,有问题就百度一下,将别人的回答贴上去就交稿。这样的工作人人能做,完全缺乏评论两字的内涵,这不是音响评论员,这是普通文员。

不过也要坦白承认,现代音响的门类可比当年丰富多了,五花八门的器材和配件层出不穷,评论员要做到面面俱到样样精通几乎不可能,即使你有心也无力,所以每个评论员都有自己的侧重就会更科学地分配资源。以日本《Stereo Sound》杂志为例,傅信幸先生把玩多年B&W NAUTILUS扬声器,所以与B&W有关的测评就由他来担当;三浦孝仁先生有留学背景英语了得,所以海外音响展报导和厂商专访由他负责;和田博巳先生在斗室体会近场聆听的乐趣多年,所以小型扬声器及合并机他是绝对的权威;由1970年开始在岩手县一关市开设BASIE爵士咖啡馆的菅原正二先生连载与爵士乐有关的话题《听之镜》真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情。

最顶尖的评论员(人生能有几多个十年)(4)

菅原正二先生开设的咖啡馆"Basie"被评委全日本最佳爵士咖啡馆

活得痛快读者才爱你

什么叫音响评论员?音响品牌众多产品丰富历史悠久,需要有评论员为我们细细道来,他们拥有资深的业界背景,极强的听音分辨能力,试图用自己的认知经验解读产品,为读者朋友呈现出最为全面的产品本来面目。

很多人说现在的音响评论员只会帮厂家吹嘘做广告,真的是这样吗?我觉得并非事实,我听说过以前欧美评论员也很享受厂商组织的高档餐厅和游艇出海招待,回来保证给你器材五星好评,实际上这样的情况十年前就有现在有十年后也会有,因为音响行业与其他生意一样,以达成销售利益最大化为最后目标。

评论员的年轻化严重,老一辈写手不愿提笔,年轻一代生活压力大,一切向钱看。为了缩短写作时间更快交出作业,全新器材不煲就听,听不出来就抄海外评论或其他器材测评,天下文章一大抄是导致评论员文章同质化严重的一大原因,很多文章换一个器材当主角,文字小改照样读得通。

我喜欢有个性的器材,我也喜欢有个性的音响评论员,你要有个性才不会被人忘记,爱憎分明,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明明白白。一碗温吞水端平自然枪,一碗滚烫沸水端不平晃来晃去才好看。正所谓东坡之酒,赤壁之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如果你怕得罪金主代理商,这个器材也完美那个器材也极品,最后你失去的除了你自我之外,还有广大拥有雪亮眼睛的读者朋友们。

最顶尖的评论员(人生能有几多个十年)(5)

Analog Planet主编Michael Fremer是活得痛快的音响评论员之一

热情绝不输给好奇心

音响评论员的原则是什么?别考虑其他,只要传递音响带给你的热情,传递器材带给你的感动,无需添油加醋。香港音响评论员Steven TAM的如下观点,我很认同:

"对我来说,评论的意见是最具价值的,什么都推荐相当于甚么都不推荐,好的评论文章就跟好的音响产品一样,必须经历时间的考验,将来的某一天,别人再次看起来仍然能够感受到当中的趣味"。

Steven TAM是怎样写音响文章的呢?一旦想好了题目,他会用半天时间进行数据搜查,两个小时下笔,一篇音响分享的初稿就能在一个晚上写出来,之后重写,错别字修正,再重写,就能成为杂志上或网络媒体的文章,然而,在撰写专题报导或涉及专业知识的文章时,数据搜集和考证的时间可能是一个星期,也可能是一个月,而在一路下笔的过程,他会不断问自己:这样的标题够吸引吗?一般发烧友真的能看懂吗?真的没有写错的地方吗?有令观众产生误会的地方吗?

一句话:评论员的热情不能输给读者的好奇心!

最顶尖的评论员(人生能有几多个十年)(6)

如果音响评论员缺乏热情,广大音响发烧友便会失去好奇心。

APP商店搜索中关村在线,看2018年最新手机、笔记本评价排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